cf一换背包就掉线:野生动物爱好者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1 10:41:29
金雕
海雕
等体形大的猛禽我国哪有
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几月繁殖
繁殖期有几天
它们的巢一般筑在哪

牛!回答的不错/

金雕
金雕(Aguila chrysaetos),隼形目,鹰科,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雕别名鹫雕,洁白雕,红头雕,是雕属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嘴形大而强,头顶暗褐,后颈赤褐色,肩羽色较淡,呈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暗褐色,具暗色斑,尾羽先端1/4为黑色,其余为灰褐。飞羽内翈近基部的一半为灰色,具有宽而不规则的黑横斑,次级飞羽呈云石状色,近羽基一半呈灰白色。下体暗褐色。

金雕是雕属中最大,最凶猛的一种,在可可西里栖息于东部高寒草原环境中。飞行速度极快,常沿着直线或圈状滑翔于高空。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上,营巢材料主要以垫状植物的根枝堆积而成,内铺以草、毛皮、羽绒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形的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赤麻鸭、斑头雁、鱼鸥、雪鸡,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金雕是珍贵猛兽,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行重要的位置。数量稀少,而且因其羽毛在国际市场价格昂贵,特别需要保护。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金雕的特点是头颈上有金色的羽毛。黑眼睛,黄色的腊膜,灰色的喙。黄色的大脚,脚上长满羽毛,爪又大又强健。翼展长度达2.3米,它是象征墨西哥的国鸟。

在北美洲,金雕的栖息地从墨西哥中部开始,沿着太平洋沿岸地区向洛基山脉分布,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北部和纽芬兰。也有少量沿 阿巴拉契亚山脉向南方的北卡罗来纳州分布。

由于金雕数量稀少,处濒危状态,所以美国联邦政府颁布法律加以保护。但在有些地区,因为金雕袭击羊群,允许捕杀。

在欧洲、挪威、苏格兰、西班牙、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都有人饲养金雕。此外,非洲北部也有金雕栖息。但数量还不如分布在西伯利亚、伊郎、巴基斯坦、我国南方和日本高纬度地区的多。

金雕的窝筑在崖峭壁的洞穴里,或者孤零零的一棵大树上。金雕的蛋白色褐色都有,每窝大约产1—4个,一般是2个。雄雕和雌雕轮流孵化,经过40—45天,小雕即可出壳,3个月以后开始长羽毛。一般只有一二只能够存活。

在鄱阳湖首次发现海雕,体长1000毫米,重约4000克,头顶黑褐,后颈暗赤褐色,有黑色纵纹。体羽呈褐色,飞行时可见翼下有一白斑,下体黑褐色。其性凶猛,食鱼和草洲小禽兽。

别名虎头雕,属于鹰科,学名为 Haliaeetus pelagicus。

大型猛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深黄色。

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上以枯枝编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

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玉带海雕:描述:体大(80厘米)的深褐色海雕雕。头、颈及胸金皮黄,楔尾且尾下具白色宽带为其特征。亚成鸟棕褐色,飞行时黑色的次级飞羽翼下的浅色中覆羽并黑色楔型尾与浅色基部成对比。翼下初级飞羽基部浅色斑纹明显。耳覆羽及过眼线深褐。颈上矛状尖羽形成翎颌。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灰色;脚-黄白或灰色。 叫声:响亮尖叫。繁殖期甚喧闹。 分布范围:伊拉克(冬季)至中亚、印度北部及缅甸。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留鸟及季候鸟。繁殖于新疆西部及中部、青海、甘肃、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黑龙江和西藏南部。迁徙经过中国中部、东北,南至江苏(Shaweishan Is)的多数地区。 习性:于内陆湖泊、沼泽、高原及贫瘠地区河流捕食鱼类。栖于树上或柱子上,然后冲下捕食近水面的鱼类。

白腹海雕:描述:体大(70厘米)的白、灰及黑色海雕。成鸟:头、颈及下体白色,两翼、背及尾灰色,初级飞羽黑色。亚成鸟:浅褐色取代成鸟的白色,深褐取代灰色。楔形尾成其特征。虹膜-褐色;嘴及蜡膜-灰色;裸露跗跖及脚-浅灰。 叫声:响亮如雁叫ah-ah-ah-ah。 分布范围: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中国南海沿海的不罕见留鸟。在东南部沿海、海南岛、西沙及南沙群岛均有记录。 习性:笔直立于水边树上或岩石上。在高空翱翔或滑翔甚优雅,飞时两翼成一角度,振翼缓慢有力。俯冲入水捕捉近水面的鱼类,场面壮观。

白尾海雕:描述:体大(85厘米)的褐色海雕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吠声klee klee-klee-klee,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分布范围:格陵兰、欧洲、亚洲北部、中国及日本至印度。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的多种栖息环境如河边、湖泊周围及沿海。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周围,可能在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还有繁殖。有越冬在贵州草海、南西北部及江西鄱阳湖的记录,近年来北京附近每年有少量越冬个体出现。 习性: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扬。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金雕的特点是头颈上有金色的羽毛。黑眼睛,黄色的腊膜,灰色的喙。黄色的大脚,脚上长满羽毛,爪又大又强健。翼展长度达2.3米,它是象征墨西哥的国鸟。

在北美洲,金雕的栖息地从墨西哥中部开始,沿着太平洋沿岸地区向洛基山脉分布,一直延伸到阿拉斯加北部和纽芬兰。也有少量沿 阿巴拉契亚山脉向南方的北卡罗来纳州分布。

由于金雕数量稀少,处濒危状态,所以美国联邦政府颁布法律加以保护。但在有些地区,因为金雕袭击羊群,允许捕杀。

在欧洲、挪威、苏格兰、西班牙、阿尔卑斯山、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都有人饲养金雕。此外,非洲北部也有金雕栖息。但数量还不如分布在西伯利亚、伊郎、巴基斯坦、我国南方和日本高纬度地区的多。

金雕的窝筑在崖峭壁的洞穴里,或者孤零零的一棵大树上。金雕的蛋白色褐色都有,每窝大约产1—4个,一般是2个。雄雕和雌雕轮流孵化,经过40—45天,小雕即可出壳,3个月以后开始长羽毛。一般只有一二只能够存活。

海雕

隼形目鹰科的1属。本属体形较大,体长760~1000毫米;跗前缘具盾状鳞,后缘具网状鳞或不规则盾状鳞;是爪的底面具沟。分布几乎遍及全球,共8种。中国境内已知有4种:虎头海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和白腹海雕。

常栖息于水域附近。迁徙期间,在远离水域的草原或高山地区亦可见到它们的踪迹。食物主要是鱼类、各种鸟类、啮齿类动物,有时亦取食腐肉或少量海藻。繁殖期间,多在海岸峭壁顶端的凹处或高大乔木树干的顶端营巢。巢以枯枝堆积而成,厚而高成皿状。2~4月产卵,每窝产卵1~2枚。孵化期35~50天。主要由雌鸟孵卵。幼鸟留巢65~70天,有时长达105天。

猛禽是鸟类王国中一个重要的类群。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益鸟,均在食物链中占据次级以上的位置,是典型的消费者。猛禽中的许多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有31种猛禽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而我国更是将隼形目和鸮形目中的所有种全部列为了国家级保护动物。

一般地说猛禽类有两大类,一类是隼形类,如老鹰、秃鹫等,另一类是鸮形类,如猫头鹰等。猛禽是食肉类鸟类,一部分食腐。猛禽都有向下弯曲的钩形嘴,十分锐利,也有非常强健的足,除鹫类外大都有非常锋利的爪,它们有良好的视力,可以在很高或很远的地方发现地面上或水中的食物。全世界现生猛禽432种,其中隼形类有298种,鸮形类有134种。

秃鹫

别名座山雕、狗头鹫,属于鹰科,学名为 Aegypius monachus。

大型猛禽。全长约110厘米。体羽主要呈黑褐色。头被以污褐色绒羽;颈裸出,呈铅蓝色;皱领淡褐近白色。飞羽黑褐色,尾羽暗褐色。嘴黑褐色。脚灰色,爪黑色。

栖息于高山裸岩上,多单独活动,在附近平原、丘陵地带翱翔觅食,发现目标后俯冲抓捕。主要以鸟兽的尸体和其他腐烂动物为食。筑巢于高大乔木上,以树枝为材,内铺小枝和兽毛等。每窝产卵1~2枚,污白色,多少具有深红色条纹和斑点。雌雄均参与孵卵,孵卵期约55天。

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川的留鸟;偶见于华北、西南及华南一带。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隼形目(Falconiformes)最早出现在第三纪初,距今7500万年,是最古老的今鸟鸟种之一。细分起来这一目的猛禽可分为新域鹫、鹭鹰、兀鹰、鹗、隼等五个科。从外形上看美洲兀鹰和旧大陆兀鹰很相似,然而它们的亲缘关系比较远,前者是新域鹫,后者则属兀鹰。不过它们在食性却非常地相似,都以食腐为主,爪也没那么锋利。为了便于将脑袋伸进腐烂动物的身体,这类鸟的头羽基本退化或干脆没有。它们的食性猥琐与其飞行动作的矫健有太大的反差,但千万别小看了这些食性的作用,正是因为它们能及时地清除腐败的动物尸体,从而有效地限制了疾病的传播和保证了水源的清洁,因此它们有了大自然的清洁工的美誉。当然它们中的有一些除食腐外也会有些其它的爱好,如图中的这只埃及鹫正在盗吃别的鸟的蛋。鹭鹰科猛禽仅一种,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食蛇鹫,由于它们头上有着羽管笔时代的欧洲文书工作者般的装束,欧洲人给它们取了个绰号叫“书记鸟”。鹭鹰的绝活不是飞翔而是奔走,它们能快速地追上蛇,并用强有力的足将蛇击昏,然后慢慢地享受。鹗科也仅有一种,但除了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这种鸟与一般的鹰看上去很相似,但有个奇特之处,那就是它们的外趾能像攀禽类那样前后移动,这在猛禽类中是唯一的。另外鹗的取食也较其它猛特殊,它们通常是在水域的上空翱翔,发现猎物后,高速俯冲直下,潜入水中将猎物拖出。兀鹰科中除旧大陆秃鹫外都是些凶猛的捕食者,一般有鹰、雕、海雕、鵟、鸢等。鹰是勇猛的象征,许多民族视它们为自己的保护神,一些国家将它们放进了国徽中。在古代鹰还像狗一样被人们驯养用来狩猎。

雕类一般比鹰的个体要大一些,在我国比较易见到是白肩雕。金雕我国也有分布,这是种飞行速度极快的鸟,其俯冲时的时速可高达每小时300公里,为飞行速度仅次于尖尾雨燕而居鸟类第二的大型猛禽。雕类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它们能捕食比自己身体大一些的哺乳动物,雕类还是鸟类中比较长寿者之一,如金雕可活50年左右,而白肩雕则可达60年。鸢是种美丽的猛禽,过去人们曾拿它们作观赏鸟,这种猛禽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像燕子那样的双叉尾,它们的飞行动作也极其优美,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开始依它们的样子来制作风筝了。

隼科的猛禽都是些较小的鸟,它们中的大多数为候鸟。由于它们比鹰更易驯服,所以自古以来它们中有许多成为了猎人的好帮手。另外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则用这种鸟来炫耀威武,久而久之这成为了一种臭名昭著的消遣方式,也正是这种方式使得大量的隼惨遭厄运,它们中的许多已到了灭绝的边缘,如矛隼、游隼等。隼科中最小的是菲律宾小隼,比麻雀稍大一点,以食虫为生,也食两栖类和小型爬行动物。

白肩雕

别名御雕,隼形目鹰科,拉丁学名Aquila heliaca,英文名Imperial Eagle 。

大型猛禽。体长约80厘米。通体大都黑褐色,头、颈棕褐色,肩羽杂有白羽。初级飞羽苍灰色,次级飞羽褐色,尾羽灰褐色,有七、八条不规则的黑色横斑,先端具白色狭缘。下体黑褐色。

栖于山地丘陵的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以小型动物为食。

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在甘肃、青海、陕西及长江中下游、福建、广东、台湾等地越冬。

鸮形目(Strigiformes)在分类位置上比隼形目的进化程度要高出许多,但从化石方面来看,它们似乎出现得更早,其起源可追溯到白垩纪晚期,最早的化石是属第三纪古新世的古鸮(Ogygoptygidae 科名)。鸮类中最大的是雕鸮,长达75 cm,最小的是小鸺鹠,仅长12 cm,比麻雀还小。这类鸟眼睛一般都很大,向前平视,上眼睑能自由活动,瞬膜极发达。眼周的羽毛向四周呈放射状,加上多数有耳羽,这样使它们的头看上去显得比较大。鸮形类羽色很暗淡,混在环境中不易被发现。它们中的少数为夜行性鸟类,飞羽边缘有很细的羽丝,这使得它们和其它鸟类有很大的区别,在飞行时悄然无声。有意思的是一些昼行性鸮类的飞羽却没有这些特征,如鱼鸮和雪鸮等,飞行起来会像其它大中型鸟那样弄出很大的声音。鸮类和攀禽类如鹦鹉、杜鹃等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它们的外趾可向后,同时比攀禽优越的是这种外趾还能向前,这样既有利于它们在树枝上攀行,又利于它们的捕猎活动。由于夜行性鸮类视网膜中视杆细胞丰富且有反光色素层,这使得它们在白天时有白盲现象。

雕鸮

鸮类是典型的森林鸟类,除雪鸮和姬鸮等极少数外,一般都生活在有大片树林的地方,因此它们在林地生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大多数鸮类以啮齿类动物为食,也有少数食虫和小型鸟类的,大型的如鹰鸮还吃毒蛇等,甚至还有极少数食种子,看上去不像是猛禽。鸮类吃东西很有趣,一般是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咽下去,那些不能消化的东西如骨、毛、羽、几丁质等会形成小团,鸮类会将它们吐出来。说到鸮类人们很容易想到它们是些灭鼠的高手,其中最有名的是草鸮,这是种面容长得像猴一样的猫头鹰,它们几乎适应了在粮仓中的生活,在那里捕食,甚至筑巢和繁殖后代,深得农民的喜爱。广布于我国针叶林中的长耳鸮和短耳鸮也是灭鼠能手,它们的存在极大地抑制了鼠类对森林植被的破坏。

金雕(Aguila chrysaetos),隼形目,鹰科,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金雕别名鹫雕,洁白雕,红头雕,是雕属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嘴形大而强,头顶暗褐,后颈赤褐色,肩羽色较淡,呈赤褐色,尾上覆羽尖端暗褐,羽基暗褐色,具暗色斑,尾羽先端1/4为黑色,其余为灰褐。飞羽内翈近基部的一半为灰色,具有宽而不规则的黑横斑,次级飞羽呈云石状色,近羽基一半呈灰白色。下体暗褐色。

金雕是雕属中最大,最凶猛的一种,在可可西里栖息于东部高寒草原环境中。飞行速度极快,常沿着直线或圈状滑翔于高空。营巢于难以攀登的悬崖上,营巢材料主要以垫状植物的根枝堆积而成,内铺以草、毛皮、羽绒等。金雕主要捕食大形的鸟类和中小型兽类,所食鸟类有赤麻鸭、斑头雁、鱼鸥、雪鸡,兽类有岩羊幼仔、藏原羚、鼠兔、兔、黄鼬、藏狐等,有时也捕食家畜和家禽。

金雕是珍贵猛兽,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行重要的位置。数量稀少,而且因其羽毛在国际市场价格昂贵,特别需要保护。

海雕:大型猛禽。全长约100厘米。体羽大部为黑褐色,具灰褐色纵纹。额、肩、腰、尾上及尾下覆羽、腿覆羽及尾羽白色。幼鸟这些白色羽毛大多具有暗褐色斑纹。嘴、脚深黄色。

栖息于近海的河沼地区高树上。主食鱼类,也捕食水禽、啮齿动物和腐尸。在崖壁或大树上以枯枝编巢,每窝产卵2枚,白色。

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山西、台湾。本种在黑龙江洪河沼泽自然保护区有分布,但无繁殖确证。其余大部地区均为旅鸟,偶在台湾越冬。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