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章邯vs炎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1:26:36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6年李远哲因“发明了交叉分子束方法使详细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成为可能,为研究化学新领域—反应动力学作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崔琦与德国的霍斯特·斯托尔默和美国的罗伯特·劳克林因在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莫言。

1、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杨振宁(Frank Yang,1922-),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主要著作有《基本粒子发展史话》、《读书教学四十年》、《读书教学再十年》、《杨振宁论文集选》等。

2、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
李政道(Henry Lee,1926-),男,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国华人物理学家。抗战期间曾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大师费米教授。1945—1946 就读于西南联大,专攻物理学。1950 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1年受聘于普林斯坦大学高等研究所;1953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1953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最年轻的教授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现象而与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至今一直活跃在物理学前沿,在物理学领域有很多杰出成就,多次荣获各种奖项。他创办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等多个学术组织,还建议设立博士后制度和完善自然科学基金制度,为促进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科学院院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十几所中国大学的名誉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罗克菲勒大学、纽约市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意大利布朗大学、中国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名誉博士。。1976-1986年在美国80多所大学培养了700多名中国物理学学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名誉科学博士”;暨南、复旦、清华等10多所大学名誉教授。主要著作有:《粒子物理和场论简引》、《李政道文选》、《对称、非对称和粒子世界》等。

3、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Samuel Ting,1936-),男,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祖籍山东日照。美国华人物理学家。台湾成功大学毕业,195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开始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进行核研究;196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讲师、助理教授;1965年发现了抗氢同位素;1967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鲁克海文实验室从事探索基本粒子的研究;1974年发现一个新的长寿中性粒子;1979年领导高能物理实验小组在德国汉堡一台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找到了胶子,继而又领导实验组着手进行L3实验。1975年后多次访问中国。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在国际高能物理学界成就突出。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中的一种新粒子“J”粒子,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4获意大利最高科学荣誉奖——德卡斯贝里科学奖,1996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4、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朱棣文
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从小在科学的家园里耳濡目染。1970年,他以物理、数学双学位毕业于美国罗斯特大学,1976年毕业于美国柏克利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毕业后做两年博士后研究,1983年加入美国著名的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起任该校系主任。是斯坦福大学第一位华人教授,也是该校第一位华人系主任。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他对“光学原子陷阱”的研究,为他赢得了驰名学术界的美国美国物理学会赫伯特·布罗依达奖。由于他的成果显著,1993年获沙特阿拉伯王室的费瑟国王科学奖。1994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原子与分子研究所咨议委员。1997.10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5、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
崔 琦(Daniel C.Tsui,1939-),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男,1939年生于河南宝丰,祖籍河南宝丰。童年移居香港,在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进入美国奥斯特纳大学;毕业后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曾在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82年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87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并成为美国物理学会和科学进步协会的会员。童年获伯克利奖。1982年与德国科学家斯托尔默在强磁场和超低温实验条件下的电子进行了研究。因发现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具在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获98年诺贝尔奖。1999年起主要从事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性质的研究,其成果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讯设备。

6、诺贝尔化学奖华人得主——李远哲
李远哲(Lee Yuan Tseh,1936-),男,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祖籍台湾新竹。美国华人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5年获美国伯克利大学化学动力学博士学位。1965-1968 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和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68-1974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74年任加州伯克利大学化学系教授兼主任,并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主要研究员。1979年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气态化学动力学、分子光束和激光化学。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和北京化学所名誉教授、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94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86.3 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6.4 获美国化学会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1986.10 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获全美华人成就奖。

7、诺贝尔文学奖的黑马得主——高行健
高行健(1940-),男,1940年生于中国江西。 高行健自幼沉缅于琴棋书画,五岁时已受身为职业演员母亲的薰陶登上舞台演戏,父亲则是银行职员,生活较富裕。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曾任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剧,他的剧作《绝对信号》和《野人》曾十分轰动,前剧是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后者更被拍成电影。文革期间曾烧毁一批手稿,后下放五·七干校。1986年因剧作《彼岸》被禁演而萌生出国念头,于1987年定居法国。在法国高行健也用法语写作和导演自己的剧作,并曾多次来港任中、英剧团的客席导演。他的多部剧作在英国、瑞典、德国(汉堡)、美国(纽约)、维也纳、巴黎、澳大利亚(悉尼)、南斯拉夫、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剧院上演。1984年、1992年、1993年、匈牙利电台、英国BBC电台、法国文化电台先后播出《车站》、《逃亡》和《生死界》。2000.4还到台北亚洲艺术中心举办“高行健现代水墨画展”。著作有:《灵山》、《绝对讯号》、《车站》、《彼岸》、《野人》、《躲雨》、《山海经传》、《一个人的圣经》、《生死界》、《对话与反诘》、《周末四重奏》、《夜游神》、《声声变奏曲》、《冥城》、《逃亡》、和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等。1992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他“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4年其剧作《夜游神》获比利时法语共同体剧作奖,2000年因他的大作《灵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他比曾获提名的老舍、巴金、北岛等名家更有幸而成为百年来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英文名:Roger Yonchien Tsien )
华裔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钱永健与哈佛大学的利伯有望夺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9、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2月6日,莫言获颁授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在诺贝尔奖的百年历史里,曾经有六名华裔科学家获得过此项大奖,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和崔琦。从1957年到1998年,他们共获得了四次诺贝尔物理奖和一次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全球华人的骄傲。

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国本土有许多优秀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曾经距离诺贝尔奖已经是非常的接近了,但是最终,却没能进入这扇象征科学界至高荣耀的大门。

诺贝尔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共有六位华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他们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 崔琦 袁隆平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李远哲、高行健、钱永健、莫言和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