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贴吧神功护体:宦官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9:34:03
宦官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吗?是不是太监之类的(被阉的)?
还有,古时候的一种“士大夫”的官职(屈原也任过这种官职的),这里的“大夫”应读什么音?是什么意思?

宦官,史书上称为寺人、阉人、阉宦、中官、内官、内臣、内寺、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
宦官是中国古老而又漫长的封建专制主义政治的产物。远在周代,宦官就已出现在宫廷中了。但是,这时的宦官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并没有多大影响,多数宦官也不是由阉割过的人担任,而是由正常人担任的,其人数也比较少。
秦汉以后,封建专制主义不断发展和强化。作为皇权的附属物,宦官实力也日渐膨胀,并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政治势力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其人数也日益庞大,到明朝时竟达十万人以上。秦和西汉的宦官,虽然多数是阉割过的阉人,但也还用一部分士人,而从东汉开始,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后汉书·宦者列传》)这是由封建专制政治决定的。封建专制政治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皇位的不可转让性。希望皇位能传之千秋万世、确保帝王一系血统的纯洁性,在封建帝王看来,这是头等大事。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途径,就是让那些因生殖器被阉割而成为不男不女、半雄半雌的人在宫内当差。这种人,就是宦官。
宦官本是内廷官,不能干预政事,但其上层分子为皇帝亲近的奴才,往往能窃取权力,严重干预国家政治生活。“东汉及唐、明三代,宦官之祸最烈。”(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五《宦官之害民》)
东汉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交相专政。桓帝以后,东汉政权完全为宦官集团所垄断。宦官集团排斥异己,打击士人,先后兴起两次“党锢”。宦官集团的统治使政治更加黑暗,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终于爆发了黄巾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唐朝后期,宦官掌握军政大权,致使皇帝也无可奈何。唐文宗自谓受制于家奴,连历史上受制于诸侯和权臣的周赧王、汉献帝也不如。在唐代后期,甚至皇帝的生死废立也掌握在宦官手里。唐宪宗以后的十个皇帝,有七个是宦官立的。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资治通鉴》卷二四五)宦官专权,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直到903年,朱全忠进长安大杀宦官,宦官的权势才彻底垮台。不过,这时的唐王朝也即将垮台了。
明朝的宦官之祸,更超过以往各朝代。明代宦官众多,管理宦官的机构叠床架屋,十分庞大。有所谓宦官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既掌握厂卫、又有批红权,位在内阁之上。内阁大权旁落,无所作为。明以前历代士大夫都和宦官相对立,决不与宦官为伍。,而明代则不然。明中叶以后,朝廷大事成败得失,都和宦官关系极大。士大夫中比较有作为的如于谦、王守仁、张居正等人,无不得力于宦官的帮助。明代宦官贤者少,恶者多。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都是明代宦官中的大恶者。“文武大臣见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见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王世贞:《觚不觚录》)魏忠贤的势力更大,他的走狗有所谓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以中央到地方,党羽密布。他被称为九千岁,很多地方都给他建生祠。宦官专权,给明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严重影响。政治上,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导致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经济上,横征暴敛,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摧残;军事上,宦官监军,加速了军队的腐败,使边防大为削弱,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鉴于宦官之弊,废除宦官二十四衙门,以其事隶属于内务府。大臣所上章奏都由皇帝亲自审阅,不再委任宦官。宦官都成为供御膳执洒扫的人物,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之祸自此结束。

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指“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这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社会集团。
读作:shi`da`fu

宦官
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先秦时期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唐宋时期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

2、da fu
1、探索宦官势力兴盛与顿挫的历史变奏

中国历史的宦官制度始终是与君主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而其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专制君主的多妻制。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享有一夫多妻的合法权利,其正妻一般称“后”,次妻有妃、嫔、美人等各种称呼。史载:“《周礼》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其实,历代宫廷中除了有名号的后妃之外,还有大量的宫女。她们既要负担内廷各项杂役事务,同时也是君主随时泄欲的对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妻妾众多,“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所得诸侯美人充实后宫,“列女万余人”。唐代玄宗时,“大率宫女四万人”,成为历代后宫之最。如此众多的女子为君主一人所独占,势必造成“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内多怨女,外多旷夫”的情形。然而,专制君主为了保持世系血统的纯正,为了满足独占的欲望,视宫中女性为禁脔,绝不容许他人染指,这就必须制定严格的宫禁制度,宦官的出现势所必然。

以阉人给使内廷杂役,无疑基本禁绝了正常男性在内廷的存在。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回忆,清代紫禁城内,每天到日落时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低贱差役,均须全部离去,除了皇帝之外,再没有一个真正的男性。从专制君主的角度看,这一局面的优长是多方面的:首先,宦官作为阉人,已经不是真正的男人,已经不可能与内廷女性发生性爱关系,这可以满足君主对宫中女性的独占欲望;其次,内廷中既需要粗重使役,也需要警卫,宫中女性对此显然不适宜。宦官尽管失去了性能力,但其作为男性的气力还在,使用他们就可以断绝内宫女性与外廷一切可能出现的联系;再次,君主对内需要隔绝与监视宫廷女性,对外需要监督群臣,但君主确实又需要沟通宫禁内外,以保证权力的畅通。在上下臣工基本都是男性的前提下,使用女子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使用宦官则可有效地避免其与朝臣发生过分亲密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的原因,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宦官制度。由此而至清末,宦官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兴盛与顿挫相互更替的三个阶段:

(1)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以东汉时期为高潮。

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基本确立,有关宦官的机构设置及选用、赐爵、秩俸、升迁、管束、赏罚等各项制度也渐次成熟。与之相联系,宦官人数迅速增加,宦官阶层内部的分化日趋明显,部分宦官地位上升,跻身于官僚行列,进而使之同时具有了君主家奴与朝廷官员的双重身份。作为一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宦官集团越来越多地干预政务,并因此与外廷官员产生激烈的矛盾与冲突。秦有赵高,汉有十常侍,宦官干预朝政乃至操纵国柄的现象愈演愈烈,宦官专权对于国家政治所造成的危害逐渐显现。其结果则出现了东汉末年朝廷官员与内廷宦官的长期争斗,宦官势力伴随着东汉的灭亡而遭到毁灭性打击。

(2)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以唐朝时期为高潮。

自东汉末年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宦官势力在分裂割据与王朝更迭频繁的情况下虽几经浮沉却绵延未绝,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新的发展。在这期间,北魏王朝的宦官势力曾一度兴盛。不仅任职范围大大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由奉侍帝王的内廷官职扩展至外廷朝职与军职,而且常常能够把持乃至专擅朝政,恰如《魏书·宦官传序》所言:“魏氏则宗爱弑帝害王,刘腾废后戮相,其间窃官爵,盗财赂,乘势使气为朝野之患者,何可胜举?”其原因则大致与北魏政权的迅速“汉化”密不可分,一方面北魏政权在汉化的过程中广泛接受了汉族政治体制,并连同与封建专制密不可分的宦官制度接受过来;另一方面,北魏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曾遭到来自鲜卑贵族的抵制,而在推行汉化政策迫切需要大批人才的前提下,君主极易把选用人才的目光投向既了解汉族政治体制,又比较信任的“家奴”。另外,北魏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及母后临朝局面的出现,也为宦官参政敞开了方便之门。至北魏末年,贵族尔朱荣发动兵变,将临朝称制的灵太后连同被其宠信的宦官及公卿百官二千余人一起诛杀。这是继东汉以来,宦官势力遭到的第二次毁灭性打击。

隋唐大一统的强盛帝国建立后,宦官制度的发展又走上了如同东汉王朝相类似的老路,但其体制更趋系统完备,势力更为猖獗。尤其是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局面愈演愈烈。内廷宦官与外廷朝官的“南衙北司”之争长达数十年之久,大大加深了唐代后期的政治危机。最终唐末权阉与唐王朝一起相伴走上了覆亡之途。

(3)自宋元而至明清,以明朝时期为高潮。

自五代十国而至宋元时期,宦官虽然也较多地参预政务,但就其发展情形与干政的严重程度看,远逊于汉唐。进入明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又急剧膨胀,就机构之庞大、人数之众多、权力范围之广泛、地位势力之显赫等几方面言之,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从明初的“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直至晚明的“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宦官以及依附于宦官的“阉党”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这大致也显示出宦官势力在明代已经全面地介入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明代宦官专擅朝政局面的出现,严重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速了明王朝衰亡的进程,以至于清初统治者认为“明亡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宦官。”

清初统治者从明朝的宦官之祸中汲取了教训,连续不断地发布一系列有关严厉管束宦官的敕谕,进而对传统的宦官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形成了严禁宦官干政的“祖制”、“家法”,并大力裁减宦官人数,尽量压缩宦官机构,明确管理宦官的法规条例。这些措施在清朝统治前期曾起到明显效果,但随着后期“母后垂帘”局面的出现,宦官又获得了干预朝政的有利契机。安德海、李莲英等上层宦官借当政母后之势,颐指气使、权势熏天。然而,中国社会的发展此时已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渐趋深入人心,宦官当政已经失去了现实的基础。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宦官制度终于被埋进了历史的坟墓。

宦官
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太监。
先秦时期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宦官一般由身份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宦官由少府管辖。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鉴于秦亡教训,间用文士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势力。元帝以后,宦官势力复萌。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其时,外戚势大,皇帝常利用宦官牵制外戚,往往造成宦官集团专政局面。
唐宋时期 唐代,宦官由内侍省、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管理。掌管宫内的簿册、门卫、病丧、仓库供应等事项。各局长官称令或丞。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
中国历史的宦官制度始终是与君主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而其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专制君主的多妻制。

在君主专制体制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主享有一夫多妻的合法权利,其正妻一般称“后”,次妻有妃、嫔、美人等各种称呼。史载:“《周礼》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其实,历代宫廷中除了有名号的后妃之外,还有大量的宫女。她们既要负担内廷各项杂役事务,同时也是君主随时泄欲的对象。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妻妾众多,“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所得诸侯美人充实后宫,“列女万余人”。唐代玄宗时,“大率宫女四万人”,成为历代后宫之最。如此众多的女子为君主一人所独占,势必造成“男多寡无妻,女多拘无夫”、“内多怨女,外多旷夫”的情形。然而,专制君主为了保持世系血统的纯正,为了满足独占的欲望,视宫中女性为禁脔,绝不容许他人染指,这就必须制定严格的宫禁制度,宦官的出现势所必然。

以阉人给使内廷杂役,无疑基本禁绝了正常男性在内廷的存在。据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回忆,清代紫禁城内,每天到日落时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低贱差役,均须全部离去,除了皇帝之外,再没有一个真正的男性。从专制君主的角度看,这一局面的优长是多方面的:首先,宦官作为阉人,已经不是真正的男人,已经不可能与内廷女性发生性爱关系,这可以满足君主对宫中女性的独占欲望;其次,内廷中既需要粗重使役,也需要警卫,宫中女性对此显然不适宜。宦官尽管失去了性能力,但其作为男性的气力还在,使用他们就可以断绝内宫女性与外廷一切可能出现的联系;再次,君主对内需要隔绝与监视宫廷女性,对外需要监督群臣,但君主确实又需要沟通宫禁内外,以保证权力的畅通。在上下臣工基本都是男性的前提下,使用女子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使用宦官则可有效地避免其与朝臣发生过分亲密的关系。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的原因,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宦官制度。由此而至清末,宦官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兴盛与顿挫相互更替的三个阶段:

(1)自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以东汉时期为高潮。

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基本确立,有关宦官的机构设置及选用、赐爵、秩俸、升迁、管束、赏罚等各项制度也渐次成熟。与之相联系,宦官人数迅速增加,宦官阶层内部的分化日趋明显,部分宦官地位上升,跻身于官僚行列,进而使之同时具有了君主家奴与朝廷官员的双重身份。作为一支新崛起的政治力量,宦官集团越来越多地干预政务,并因此与外廷官员产生激烈的矛盾与冲突。秦有赵高,汉有十常侍,宦官干预朝政乃至操纵国柄的现象愈演愈烈,宦官专权对于国家政治所造成的危害逐渐显现。其结果则出现了东汉末年朝廷官员与内廷宦官的长期争斗,宦官势力伴随着东汉的灭亡而遭到毁灭性打击。

(2)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以唐朝时期为高潮。

自东汉末年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宦官势力在分裂割据与王朝更迭频繁的情况下虽几经浮沉却绵延未绝,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有新的发展。在这期间,北魏王朝的宦官势力曾一度兴盛。不仅任职范围大大突破了传统的限制,由奉侍帝王的内廷官职扩展至外廷朝职与军职,而且常常能够把持乃至专擅朝政,恰如《魏书·宦官传序》所言:“魏氏则宗爱弑帝害王,刘腾废后戮相,其间窃官爵,盗财赂,乘势使气为朝野之患者,何可胜举?”其原因则大致与北魏政权的迅速“汉化”密不可分,一方面北魏政权在汉化的过程中广泛接受了汉族政治体制,并连同与封建专制密不可分的宦官制度接受过来;另一方面,北魏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曾遭到来自鲜卑贵族的抵制,而在推行汉化政策迫切需要大批人才的前提下,君主极易把选用人才的目光投向既了解汉族政治体制,又比较信任的“家奴”。另外,北魏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及母后临朝局面的出现,也为宦官参政敞开了方便之门。至北魏末年,贵族尔朱荣发动兵变,将临朝称制的灵太后连同被其宠信的宦官及公卿百官二千余人一起诛杀。这是继东汉以来,宦官势力遭到的第二次毁灭性打击。

隋唐大一统的强盛帝国建立后,宦官制度的发展又走上了如同东汉王朝相类似的老路,但其体制更趋系统完备,势力更为猖獗。尤其是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局面愈演愈烈。内廷宦官与外廷朝官的“南衙北司”之争长达数十年之久,大大加深了唐代后期的政治危机。最终唐末权阉与唐王朝一起相伴走上了覆亡之途。

(3)自宋元而至明清,以明朝时期为高潮。

自五代十国而至宋元时期,宦官虽然也较多地参预政务,但就其发展情形与干政的严重程度看,远逊于汉唐。进入明代,宦官势力的发展又急剧膨胀,就机构之庞大、人数之众多、权力范围之广泛、地位势力之显赫等几方面言之,更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从明初的“土木之变”、“夺门之变”,直至晚明的“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宦官以及依附于宦官的“阉党”都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这大致也显示出宦官势力在明代已经全面地介入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明代宦官专擅朝政局面的出现,严重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速了明王朝衰亡的进程,以至于清初统治者认为“明亡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宦官。”

清初统治者从明朝的宦官之祸中汲取了教训,连续不断地发布一系列有关严厉管束宦官的敕谕,进而对传统的宦官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形成了严禁宦官干政的“祖制”、“家法”,并大力裁减宦官人数,尽量压缩宦官机构,明确管理宦官的法规条例。这些措施在清朝统治前期曾起到明显效果,但随着后期“母后垂帘”局面的出现,宦官又获得了干预朝政的有利契机。安德海、李莲英等上层宦官借当政母后之势,颐指气使、权势熏天。然而,中国社会的发展此时已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渐趋深入人心,宦官当政已经失去了现实的基础。随着“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宦官制度终于被埋进了历史的坟墓。

阉人、阉宦、中官、内官、内臣、内寺、太监、内监等,是古代在宫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

是太监,被阉过的人?
“士大夫”读dai fu(音:“戴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