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短信大全:简述市场体系建设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3:41:42

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

■学者论坛■陈文玲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出现了很多标志性的趋势和特点。

一、市场总量迅速扩大,产品的商品化率明显提高,标志着我国经济进入了较成熟的商品经济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国内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十五”期间市场总量扩张更为迅速,2001年到2005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3.8万亿元增加到6.7万亿元,年均增长12.3%;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2001年的5.8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2万亿元,年均增长15.5%;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由2001年的0.8万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2万亿元,年均增长9.8%;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年均增长24%;2005年社会物流总量达到48万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2005年我国市场交易和流通总量已经达到80万亿元,是当年实现GDP的4.4倍。据专家研究,我国市场经济程度已经接近70%。工业制成品的商品率在98%以上,汽车从过去企业和政府购买变为主要由个人购买,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700万辆,占总保有量近60%,5年增长1倍多。农产品商品率也大为提高,粮食、蔬菜类产品在30%以上,畜产品、水产品超过50%,水果接近90%。

二、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成,有形商品的市场交易载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标志着我国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

商品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经过27年改革开放,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商品市场快速成长,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生活资料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适应了消费者消费行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断满足着市场的即期消费需求,挖掘着潜在消费需求,创造着崭新消费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达到8万多个,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批发交易市场3398个,交易额占销售总额近50%。其中,综合性市场1194个,专业市场172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4000多个,7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依靠这个渠道,城市现代流通企业和流通方式正在加快向农村延伸,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村连锁店7万家。目前国内贸易主体达到1700万个,限额以上连锁零售法人企业发展到1055家。51.5%的批发零售额是由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实现的,私营商业企业占经营单位总数比重高达93%。我国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市场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商品市场格局,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商业网点基础设施。商品市场的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发达国家探索了一二百年形成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业态,我国不到20年都发展起来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配送日益受到重视和推广,商品的单品管理、条形码的普及、自动销售管理系统(POS)的应用、现代物流配送设施建设都取得了较快发展。80%的大中型零售企业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计算机管理,70%以上的连锁企业建立了POS、MIS/ERP管理系统,30%以上的企业进入数字化管理阶段。旅游、文化、健身等服务市场迅速发展,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650亿元,比2004年增长10%以上,其中入境旅游人数约1.2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约4680万人;国内旅游人数约12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92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286亿元。

三、各类要素加快发展,要素市场初具规模,标志着我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大加强

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可流动性以及流动效率决定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也决定经济系统的活力和市场绩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建设力度加大,各类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要素的流动性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效果明显改善。

1、基本形成了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包括主板市场、中小板块、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债券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股票发行上市的市场化约束机制得到加强,市场产品结构、上市公司结构和投资者结构不断改善。期货交易品种稳步增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大为提高。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加快,银行业总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到2005年底,深沪股市上市公司总数为1381家,股票流通总市值32430亿元。股权分置改革作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6年1月11日,参与股改的公司达到434家,总市值12009亿元,占沪深股市总市值的37%。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达3万多家,总资产达37万亿元,银行业资产占我国全部金融机构资产90%以上,主要商业银行所有制权益1.1万亿元。截至2005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0.12万亿元,比2004年增长18.2%;各项贷款余额为20.7万亿元,增长12.8%。期货市场2006年1月成交期货合约2862万手,成交金额1.13万亿元,除了已推出的期货品种,还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期货品种储备体系。

2、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产权市场和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体系框架初步确立。近10年来,我国技术市场合同成交总金额年平均以15%的速度增长,全国建立技术市场管理、合同认定、中介服务机构2800多家,技术合同交易额从1985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334亿元,20年增长57倍。1998年在全国范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以来,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2005年城镇住宅市场化率达到67%,比2000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居民个人购买新建商品住宅的比例超过95%。1998年以来,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约45亿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财产中,住房价值所占比重超过50%,住房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户数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位,5年内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扩大了2.3倍,通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7.6%,销售业务年均增长13.4%,软件产业销售年均增长39.9%。劳动力市场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体系,市场导向就业的机制在就业和再就业市场对配置劳动力资源开始起主导作用。产权市场逐步发展,交易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并在促进各类企业产权流动和企业重组中发挥作用。土地市场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初步建立,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得到加强和完善。更多要素禀赋进入市场进行交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大发挥。

四、供过于求成为市场常态,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价格形成机制已经确立,标志着我国经济从供给约束型转向需求约束型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到上世纪末,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商品短缺为主要特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绝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近十几年来供过于求的消费品都在70%以上,据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趋势调查分析,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300种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供不应求的13种,仅占4.3%。我国商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提高,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96%的消费品、94%的农副产品和88%的生产资料价格完全放开,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中央政府定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仅有13种。技术、信息、劳动力、产权、房地产市场等商品和服务价格,也有相当部分由市场供求关系调节。在汇率形成方面,从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统计、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提高了汇率的市场弹性。市场供求关系使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五、市场开放程度大大提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标志着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截至2005年底,我国外商投资注册企业累计52万家,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已达6224亿美元,占2005年GDP的35%左右。我国电冰箱出口依存度为47%,照相机为56%,摩托车为63%,服装鞋类高达71%。占国内需求量40%的铁矿石、50%的氧化铝、35%的石油靠进口支撑。我国已有3万多家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截至2005年底在境外的劳务人数达56.5万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外贸一体化格局。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入世过渡期基本结束,我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贸易的多边体制,国内市场将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目前,中国平均关税从四年前的15.3%降到9.9%,进口非关税措施全部取消,在世贸组织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按照承诺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到2005年底,我国共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1514家,外资银行机构254家,并允许外资保险公司在任何城市开设机构,电信、建筑、法律、旅游、交通等服务领域也逐步开放。清理修订了3000多件法律、法规和规章,使中国的贸易规则与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相一致,提高了国内市场适应国际市场规则的程度,改善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环境,建立了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框架。

六、市场微观主体再造已经完成,多元化市场主体空前活跃,标志着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自增长机制

我国多种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化,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共同竞争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国民经济的微观活力增强。公司制改造推动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虽然在GDP中的比重下降,但是效益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3以上。据统计,在40个工业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部门的比例已经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经超过70%。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支撑现代市场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日益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七、与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现代社会信用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标志着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得到整体提升

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与现代市场体系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府规制框架。相继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制止低价倾销行为的规定》、《商品市场登记管理办法》、《拍卖市场管理办法》、《连锁店经营管理规范》、《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直销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府部门规章,逐步形成依法治市、鼓励竞争、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体系框架,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现代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受到重视,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成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于2006年1月进入正式运行,收录信用信息的自然人数达3.4亿人,其中有信贷记录的人数约为3500万人。截至2005年底,收录个人信贷余额2.2万亿元,约占全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97.5%。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在全国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开启了5.2万个查询用户终端,目前,每天个人信用报告查询量已达到11万笔左右,在提高审贷效率、方便广大群众借贷、防止不良贷款、防止个人过度负债以及根据信用风险确定利率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我国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

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开始形成。全国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2005年建成并开始运行,这个体系包括4个直接监测系统,3个间接监测系统及全国商品流通数据库;包括被监测的21大类600种消费品和11大类300种生产资料;检测区域包括258个地级城市、147个县和5000多个市场;还可以即时传输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

但应当看到,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与现代市场体系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仍存在一些法律法规的空白,如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法律《反垄断法》尚未出台;二是要素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稀缺性要素价格、公共服务品的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尚未确立;三是政府管理经济的能力亟待提高,还存在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问题,市场中介组织作用未能真正发挥;四是依然存在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垄断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惜利用行政的、经济的、乃至技术手段,限制商品自由流通,保护本地市场和企业;五是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步伐还比较慢,缺乏整体规划,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制,缺乏发达的信用服务行业,市场经营主体的信用缺失还比较普遍;六是市场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流通效率较低,物流成本过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集中力量研究解决。

(作者单位: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