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蛇绞力:浪漫主义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20:46:54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德拉克洛瓦《米索伦基废墟上的希腊》(油画)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古典主义音乐
classical music

18世纪初~19世纪初的音乐风格。它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之后,结束于浪漫主义时期之前,而且与这前后的两个时期都有着相当大的年代上的交叠。
1720~1760年左右,一般被称为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也有人称前古典主义时期)。这种风格的基本特征是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更简化与更“ 自然 ”的旋律(这在当时被称为“华丽风格”)。这种风格还可以包括结构的方整性,结构内部(乐章间或乐章内)的更大的对比,力度等级的渐变 ,节奏轮廓更加清晰 ,和声语汇简化 , 和声节奏放慢等等 。在1730年前后这种新风格也出现在意大利的器乐作品中,特别是节奏复杂化和旋律装饰化的倾向在德国的情感风格的键盘乐器的作品中达到了高峰。此外,早期古典主义音乐还包括了以法国音乐为主的洛可可风格,这种高度装饰化的宫廷风格与当时的意大利和德国音乐相比带有更多的巴洛克遗风。
1760年~18世纪末,可以划为晚期古典主义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种不同于早期阶段的更具世界性的风格上的综合。它开始越来越具有风格与形式上的复杂性和表现上的深度,这一过程的特点是以J.海顿和W.A.莫扎特的成熟作品为代表的 。至于L.van贝多芬 , 在把他划为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何者更好这一点上,长期以来是有不同意见的。从某种角度上看他既是一个古典主义音乐家(特别是青年时代 ),又是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因为他身上的确已经存在着明显的浪漫主义倾向,如把自己看作一个独立的作曲家,主观的自我表现在作品中越来越强烈等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他又既不是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者,也不是一个像H.柏辽兹或R.舒曼那样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不过,从音乐上来看,他对大规模曲式的控制,明确而有力的节奏,功能性为主的和声,把主题(动机)的展开作为一种原则来坚持,以及对传统对位技巧的兴趣等等,都有助于人们把贝多芬的风格看作是海顿和莫扎特风格的一种延长和扩展。因此,人们还是把贝多芬 、 海顿和莫扎特3人放在一起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或把他们视为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

抱歉我只知道这么多

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出现于德国和英国,十九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用各国由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 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 ,即中古欧洲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后来浪漫主义运动开始奉这些富于幻想、传奇色彩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为典范。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开始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盲目摹仿希腊、罗马,于是产生了卢梭的《新爱洛绮丝》那样信任感情自由、个性解放的作品。18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小说,为农村破产唱挽歌,诅咒城市腐化的习俗,歌颂大自然的幽美风景。德国也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启蒙运动的战斗传统,响应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和英国感伤主义结合起来,产生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之类富于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这一概念,便是歌德和席勒首次提出来的。席勒在《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一文中,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探讨了古典主义(“素朴的诗”)与浪漫主义(“感伤的诗”)的起源和区别,认为古典主义是“尽可能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而浪漫主义则是“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或者说,理想的表现”。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从此浪漫主义就形成了一次遍及欧洲的有纲领、有理论基础的文学运动。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黑格尔曾指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派作家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把精神生活看作是同卑俗的物质实践活动相对抗的唯一崇高价值,因而着重描写作家的个人主观世界,对景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他们感到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他们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哈兹里特),“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描绘,而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乔治•桑)。因此,他们的主要成就在抒情诗和自传体小说方面。
其次,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由于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厌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的“回到自然”的口号,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形成鲜明的对照,借以抒发作家愤世嫉俗的情感和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浪漫主义作家对自然的崇拜也和当时流行的泛神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把大自然看作一种无处不在的神,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使景物拟人化或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
浪漫主义作家在接受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提出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运动都从收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具有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以及语言通俗的特点,所以浪漫派作家把它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和楷模。此外,对中世纪的崇拜也还有民族因素和民主因素在内,因为民间文学作为各国文学自己的民族传统,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又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与古典主义文学追求静穆、素朴、和谐、完整的审美理想相反,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从生活的瞬息万变、精神的动荡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意蕴的各种奇特现象中揭示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诺瓦利斯在他的《片断》(1798)中宣称:“善于用愉快的形象来使我们感到惊奇,善于这样来表现某种事物,使它在我们面前显得既奇特,又熟悉,令人喜爱,这便是浪漫主义的诗学。”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也强调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在所描写的“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抒情歌谣集》序言)。这样,大胆的幻想,异常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乐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常具的特征。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单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P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启蒙运动在政治上为法国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在文艺上也为欧洲各国浪漫主义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是,法国革命胜利后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专政和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却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恩格斯)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法国革命的后果以及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普遍感到失望的一种反映。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兴起,也同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包括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具有密切的联系。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它奠定了文艺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是唯心主义,它夸大主观的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或者把客观精神提到派生物质世界的地位,强调人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的、自由的。这些哲学观点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与日益发展的自由竞争相适应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要求。它一方面提高了人的尊严感,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促进了对美、崇高、悲剧、创作自由、天才等美学范畴的重视和研究,对浪漫主义文学起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对浪漫主义文学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同时在欧洲各国启蒙运动中传播甚广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使一些浪漫主义作家揭露私有制的罪恶,同情劳苦大众,幻想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自由平等社会。这对浪漫主义运动也起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用各国由拉丁文演变的方言(roman) 所写的“浪漫传奇”(romance) ,即中古欧洲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后来浪漫主义运动开始奉这些富于幻想、传奇色彩的文学题材和风格形式为典范。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开始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盲目摹仿希腊、罗马,于是产生了卢梭的《新爱洛绮丝》那样信任感情自由、个性解放的作品。18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感伤主义诗歌和小说,为农村破产唱挽歌,诅咒城市腐化的习俗,歌颂大自然的幽美风景。德国也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法国启蒙运动的战斗传统,响应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和英国感伤主义结合起来,产生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之类富于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这一概念,便是歌德和席勒首次提出来的。席勒在《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一文中,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探讨了古典主义(“素朴的诗”)与浪漫主义(“感伤的诗”)的起源和区别,认为古典主义是“尽可能完满的对现实的摹仿”,而浪漫主义则是“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或者说,理想的表现”。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从此浪漫主义就形成了一次遍及欧洲的有纲领、有理论基础的文学运动。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黑格尔曾指出:“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浪漫派作家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把精神生活看作是同卑俗的物质实践活动相对抗的唯一崇高价值,因而着重描写作家的个人主观世界,对景物的内心反应和感受。他们感到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他们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哈兹里特),“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描绘,而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乔治•桑)。因此,他们的主要成就在抒情诗和自传体小说方面。
其次,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城市文明的诅咒。由于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厌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的“回到自然”的口号,着力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形成鲜明的对照,借以抒发作家愤世嫉俗的情感和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浪漫主义作家对自然的崇拜也和当时流行的泛神论有密切的联系。他们往往把大自然看作一种无处不在的神,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使景物拟人化或作为精神境界的某种象征。
浪漫主义作家在接受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提出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运动都从收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具有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以及语言通俗的特点,所以浪漫派作家把它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和楷模。此外,对中世纪的崇拜也还有民族因素和民主因素在内,因为民间文学作为各国文学自己的民族传统,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又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浪漫主义作家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和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与古典主义文学追求静穆、素朴、和谐、完整的审美理想相反,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从生活的瞬息万变、精神的动荡不安以及富于特征性和神秘意蕴的各种奇特现象中揭示美。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诺瓦利斯在他的《片断》(1798)中宣称:“善于用愉快的形象来使我们感到惊奇,善于这样来表现某种事物,使它在我们面前显得既奇特,又熟悉,令人喜爱,这便是浪漫主义的诗学。”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也强调浪漫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在所描写的“事件和情节上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抒情歌谣集》序言)。这样,大胆的幻想,异常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舒展、自由,富于音乐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常具的特征。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文化历史传统不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各国发展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发展较早,较突出。由于德国经济落后,封建势力顽强,资产阶级软弱,哲学家和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探索个性解放的途径,却丧失了狂飙突进文学中那种战斗的、反封建的精神。他们对法国革命后果的失望和对社会现实的厌恶表现为缅怀过去,歌颂封建的、教会的中古时代。因此,德国浪漫运动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色彩比较浓厚。以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为代表的早期浪漫派(或称“耶拿派”),依据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提出了要求个性解放、强调创作自由、反对传统束缚的浪漫主义美学理论,主张打破各门艺术界限。由于拿破仑占领期间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以阿尔尼姆、布伦坦诺等为代表的中期浪漫派把注意力转向德国民间文学。他们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整理出版,给德国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影响。沙米索、霍夫曼等后期浪漫派作家的创作加强了对社会现实的讽刺、揭露,显示出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的现实主义因素。此后德国浪漫运动日渐衰落,海涅在《论浪漫派》(1836)等著作中宣告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于18世纪末,更多注重社会问题。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作家的主要代表是“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由于英国早就发生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弊病较早显露出来。“湖畔派”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否定技术进步,妄图用中世纪宗法制生活方式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诅咒城市文明,缅怀封建的中古。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谣集》(1798),集中体现了湖畔派的美学纲领,鲜明地提出了与古典主义规范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他们主张诗歌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事件,也要写下层人们的日常生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注重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用民间日常生活的语言来代替“诗的词藻”,强调发挥诗人的想象力。他们的这些主张和勇于创新的创作实践,对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蓬勃开展和诗歌的改革起了很大作用。在19世纪初期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影响和推动下,继湖畔派诗人而起的第二代英国浪漫派诗人如拜伦、雪莱、济慈都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他们完成了由湖畔派开始的对诗歌的革新,丰富和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增强了诗歌形象的绚丽色彩和语言的音乐性。他们诗歌中的主人公显出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复杂的心理矛盾,时而愤世嫉俗,与旧世界势不两立;时而又消极失望,陷入“与世界和解”的温情幻梦。“拜伦式的英雄”一度风靡欧洲文坛,对各国浪漫派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瓦尔特•司各特在叙事文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把历史真实与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始了欧洲历史小说。
在英国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法国浪漫主义形成于1820年左右。但由于它更直接、更深刻地经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革命后社会的思想激荡,表现出更鲜明的革新精神和政治色彩。法国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作家是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前者较守旧,在《基督教真谛》(1802)等论著中,宣扬只有基督教才能促进真实诗歌的发展。小说《阿达拉》中体现了这一消极思想,创造了“世纪病”的病态形象,对后起的拉马丁、 维尼等浪漫派作家影响甚大。 斯塔尔夫人在当时较为进步,她在《论文学》(1800)、《论德国》(1810)等论著中,猛烈抨击矫揉造作的沙龙文学和束缚创作个性的古典主义规范,主张在文学批评中用历史比较的方法来代替古典主义文学法则。她要求文学扎根于本民族的土壤,“用我们自己的感情来感动我们自己”,从而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 这个时期, 浪漫主义抒情诗取得了卓越成就,出现了拉马丁的《沉思集》(1820)、雨果的《颂诗集》(1822)、维尼的《诗集》(1822)、《古今诗稿》(1826)等优秀作品。斯丹达尔发表了《拉辛和莎士比亚》 (1823~1825), 抨击新古典主义诗人拉辛,推崇莎士比亚,曾被看作浪漫派的宣言。接着雨果发表《克伦威尔》的序言(1827),全面提出浪漫型戏剧纲领,对长期统治戏剧领域的古典主义清规戒律进行猛烈抨击,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并提出符合自然法则的美丑对照原则。《序言》成了团结法国浪漫派文学力量、同古典主义传统公开决裂的宣言书。1830年雨果以反封建暴君为主题的剧本《爱尔那尼》首次公演,剧本序言响亮地提出“浪漫主义,归根结底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的著名论点,引起了浪漫主义者与新古典主义者的激烈论争。戏剧演出的巨大成功,标志着欧洲文坛上浪漫主义对新古典主义的胜利。30至50年代,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继续取得进展,出现了缪塞剖析“世纪病”的自传体小说,乔治•桑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小说,雨果洋溢着社会激情、音调雄健的抒情诗集和具有鲜明反封建教会倾向的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等优秀作品。
在德、英、法首先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迅速传播到欧洲各国,终于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全欧性文学思潮。在南欧和东欧,浪漫主义的兴起与19世纪初蓬勃开展的民族复兴、民族解放运动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民族色彩。意大利的曼佐尼、莱奥帕尔迪等的创作,取材本国的历史和民间传说,讴歌爱国主义,维护民族尊严,热情抒发人民渴望祖国独立、统一、自由的理想。在东欧,出现了以革命诗人密茨凯维奇和裴多菲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他们的诗歌不但具有鲜明的爱国民主思想倾向,而且富于民族特色和民间文学色彩,生活气息浓厚,抒情性强,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中别开生面。
在俄国,1812年反拿破仑侵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民族意识的高涨,十二月党人的起义揭开了俄国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解放运动的序幕。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并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在20、30年代的文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早期浪漫派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的僵死规范,革新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创作了一系列情感真挚、想象丰富、音调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发挥了重大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把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引上了为人民解放运动服务的道路,创作了大量富于革命激情和爱国、民主情绪的政治抒情诗。他们的创作从民歌吸取营养,常借历史人物和民间传奇抒发自己的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理想。普希金和莱蒙托夫都深受拜伦的影响,在《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茨冈》(1824)、《童僧》(1839)和《恶魔》(1829~1841)等叙事诗中采用西欧浪漫派的“回到自然”的主题和极度夸张、对比的手法,用瑰丽的异域情调和自然景色、山民的纯朴性格和自由生活来对照腐朽的城市文明,批判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的道德观念,赞颂恶魔式的孤傲性格和叛逆精神。40、50年代,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和俄国解放运动进入以平民知识分子为主导的新阶段,浪漫主义作家的理想日益显出它的空幻性,以果戈理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自然派”) 逐步取代浪漫主义而成为俄国文学中的主要潮流。别林斯基在肯定俄国文学中浪漫主义的积极成果的同时,批判了以马尔林斯基、别涅季克托夫等为代表的内容虚幻反动、形式矫揉造作的伪浪漫主义诗歌和小说,坚决捍卫了新起的“自然派”作家以揭露农奴制黑暗现实为主要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劳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西欧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日趋消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步取代浪漫主义文学,成为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欧洲各国浪漫主义发展到后期,逐渐出现创作方法上的分歧,从而产生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交叉或结合的现象(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雨果、霍夫曼、果戈理等的创作)。后期浪漫主义的另一演变是单纯追求文学作品形式上的完整和美而丧失积极的思想内容,这一倾向在法国发展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帕尔纳斯派诗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洲一些国家流行的所谓“新浪漫主义”,便是唯美主义、象征主义、颓废主义与浪漫主义逃避现实、粉饰现实的消极传统特点在新条件下的混合与发展。普列汉诺夫曾在《艺术与社会生活》等论著中,对后期浪漫主义的这种蜕变予以尖锐、深刻的分析批判。
但是,浪漫主义作为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并未丧失其生命力。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新高涨的到来,在俄国柯罗连科、高尔基等进步作家的创作中表现出积极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倾向。高尔基的《鹰之歌》、《海燕之歌》等作品,运用浪漫主义的比喻、象征等手法,鲜明地反映了劳动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情绪,洋溢着无产阶级的战斗激情。十月革命以后的苏联文学虽然规定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基本的创作方法,仍要求以革命浪漫主义作为它的有机组成部分。高尔基指出:“革命浪漫主义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化名,它的使命不仅是批判地描写过去的残余,而主要的是帮助确定今天的革命成果,阐明社会主义未来的崇高目标。” 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两种基本创作方法,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经常结合在一起的。一切真正的艺术都必然既要反映客观现实,又要表现主观理想。在这个意义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是艺术在本质上不可缺少的因素。

抱歉我只从网上摘抄来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