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纪元弓手pk加天赋:如果把国语讲标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6 05:10:01
壮族人怎么样才能说好普通话,怎么才能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知道的朋友帮帮我呀。谢谢啦!
平时怎么练才可以提高快速些?

多听.多唱.多学中文歌

不要靠别人,要靠自己,要多练,多努力就万事OK

要多练

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壮语和汉语是两中完全不同的语言语系。因此壮族人说好普通话的确是难事。

语音上的“夹壮
1、壮语和汉语关系密切,相同点很多。比如音节结构相似,都是由声韵调三个部分组成。但是,壮语和汉语的声母、韵母并不是一一对应,有些是汉语有而壮语所没有的。汉语有而壮语没有的语音,壮族往往用相近的语音会代替它。这是壮族犯语音上“夹壮”的原因。语音上的“夹壮”,通常表现为:发不出送气音;卷舌音zh、ch、sh与平舌音z、c、s相混淆;部分j、q、x声母字念成g、k、h声母;声母h跟u起头的韵母相拼合时,声母h常常失落,结果是:“黄、王”不分;ü和i没有差别,“鱼”、“移”不辨等。
学发送气音声母并不太难。因为壮语本来就有跟普通话相同的不送气的声母b、d、g,就在发b、d、g的基础上让气流从口腔里明显地冲出来,普通话的p、t、k就发出来了。学发送气音时,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检验发音的送气与否:在嘴巴前面放一张纸,发送气音时气流较强,纸张被吹动。若发音时纸张明显地动起来,说明你会发送气音了。会发送气音了,还要记住哪些字要送气,哪些字是不送气的。否则,该送气的不送气,不该送气的反而送气了,也会闹笑话。

2、壮语中没有一整套与汉语普通话的z、c、s、zh、ch、sh、r相对应的声母。有些地方有z[ts]音位,如来宾、田阳、巴马等;有些地方有s[s],如马山、环江、来宾南部等。但都没有成套的。相对而言,普通话的z、c、s这组声母,除了送气音c比较难发之外,北部方言区的壮族同胞并不难掌握。卷舌音声母zh、ch、sh,各地壮语都没有。不仅壮语没有,跟壮语区地域相连或交错的汉族地区的汉语“桂柳话”也没有。壮语从“桂柳话”吸收进来的汉语词汇,通常用相同或接近于“桂柳话”的语音去读。所以,普通话里的z、c、s、zh、ch、sh声母字,壮语吸收过来后大部分变读成[þ]或[s](有的实际念[T])。如“钟山”念成 [þuNsan]、“蔬菜”念作[suþai]、“产生”读成[þansÄN]这一变化,不仅送气与不送气的差别不见了,而且卷舌和不卷舌的区分也消失了。因此,壮族同胞要学好用好普通话,就要下工夫发好卷舌音和送气音,区分出卷舌与不卷舌、送气与不送气,并牢记这些声母字。解决了这个大问题,说普通话“夹壮”的现象就少得多了。

3、普通话里的j、q、x声母字,壮族常把其中的一部分字念成g〔k〕、k〔kh〕、h[h]或[j]声母(拼音方案的h,普通话的实际音质是[x]。

4、北部壮语没有 〔y〕这个前高圆唇元音,普通话的 ü在壮族同胞那儿都念成[i]。这么一来,“余”、“移”同音;“均匀”与“金银”、“军人”同音;“月光”念成“夜光”;“红军”念成“红金”、“卷尺”念成“简直”……。普通话里,〔i〕和[y] 是分得很清楚的。壮语北部方言没有[y]这个元音,才造成如上所举的这种混淆。一般地说,凡是没有[y]的地方,都会出现以[i]代[y]的毛病。要纠正这个毛病,就得会发[y]这个音。方法是:在发[i]的同时把嘴唇撮圆,普通话的ü就发出来了。再记住普通话ü只跟j、q、x、l、n五个声母相拼这条规律,用起来就少出错了。

5、壮语没有带韵头的韵母,壮族同胞说汉语普通话时,有丢失介音的现象。
汉语普通话的韵母有带i、u、ü介音的。壮语是用腭化、唇化声母来读汉语带介音的音节。带i介音的音节,壮族人读成腰化声母的音节;带u介音的音节,壮族人读成唇化声母的音节。然而壮语北部方言能用于读汉语的唇化声母只有一个[kw],这显然是不够用的。因此,操壮语北部方言的同胞说普通话时,常常用近音代替,加之没有送气音,就出现了“黄玉”、“会未”、“还完”、“官宽”、“规亏”、瓜夸”等多组的同音字。又因没有ü这个音,带ü介音的音节就转换成[i]介音,然后用腭化声母去读,或者干脆脱落了介音。如“元帅”读成“盐栖”、“宣传”读成“先前”;“穿砖”与“签笺”同音。不仅介音发生变化或丢失,连声母也发生了变化。
要发好带介音的音节,可用“声介合母”的办法来训练。具体做法是:先用声母拼i、u、ü,再用拼得的结果跟该韵母介音后面的部分相拼。

此外,壮语和汉语的语法之间也还有不同的地方,如名词性修饰语和中心语的位置不同等。这样,壮族在讲普通话时,就自觉不自觉地把汉语的词汇套到壮语的语法结构格式里面去,造出“夹壮”的令人费解的句于。因此,壮族必须弄清壮语与汉语在语法结构方面的差异,表达时注意到这些差异而不随意套用,语法上的“夹壮”现象才可以减少或者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