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教学视频:哥德巴赫猜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2:26:06
/*哥德巴赫猜想*/ #include "math.h" int pand(int x) { int n,k; k=sqrt(x); for (n=k;n>=2;n--) { if (x%n==0) return(1); } return(0); } main() { int i,j,a; int pand(int x); scanf("%d",&a); for(i=2;i<=a/2;i++) { j=a-i; if( pand(i)==0 && pand(j)==0) { printf("%d=%-2d+%d\n",a,i,j); break; } } } 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 对不对?我看不懂 嘿嘿~~~~解释一下

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

公元1742年6月7日德国的业余数学家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n ³ 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n ³ 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从费马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

16 = 5 + 11, 18 = 5 + 13, . . . . 等等。

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验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於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Chen‘s Theorem) ¾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 “s + t ”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Brun)证明了 “9 + 9 ”。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Rademacher)证明了 “7 + 7 ”。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Estermann)证明了 “6 + 6 ”。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Ricei)先后证明了 “5 + 7 ”, “4 + 9 ”, “3 + 15 ”和“2 + 366 ”。

1938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5 + 5 ”。

1940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证明了 “4 + 4 ”。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Renyi)证明了 “1 + c ”,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 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 4 ”。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 ”和 “2 + 3 ”。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BapoaH)证明了 “1 + 5 ”,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1 + 4 ”。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Byxwrao)和小维诺格拉多夫(BHHopappB),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Bombieri)证明了 “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最终会由谁攻克 “1 + 1 ”这个难题呢?现在还没法预测。

*****************************************

个人发现
一、数学:
积幂函数F=a^x·b^y·c^z·d^e……。
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有唯一的N个素数的积幂与之相对应
二、物理学:
(1)物体在旋转流体中的惯性定律:
(2)动量定位定律:
(3)相对动量:
(4)同性磁力的排斥作用能够被磁力吸引的物质材料屏蔽消除.
三、经济学
(1)生产能力定律:F=Ma;
(2)同比定律:G/F=Q/K;
(3)货币足够量定律:K=FQ/G=MaQ/G

这个程序是一个将正偶数a分解成两个质数之和的程序,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只能对于正偶数a验证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