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贞子恐怖的恐怖片:帮我查查资料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2 16:12:33
谁知道“知识改变命运”或者“知识改变生活”的事例和故事???

我是初一四班的阿 王子 你也在找阿 呵呵 加670074785

2004年7月,曾龙就要大学毕业了。他的梦想是继续深造,成为一名学者。曾龙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三年级学生、“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获得者,也是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走出来的第一批受助大学生。1990年,曾龙所在的南溪小学成为第一所希望小学;1991年3月,他成为首批希望工程援助对象。“第一笔捐款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由天津对外进出口运输公司资助的300元。后来,阜南县工商银行的刘敏阿姨每个月寄来30元,从没少过,小学最后两年全靠刘敏阿姨了。”刘敏和曾龙没见过面,曾龙说:“这是我一辈子都会感激的人。”

上初中时,曾龙一家七口人挤在三间草房里。为了供应曾龙上学,他的两个姐姐不得不先后辍学,外出打工,接济家里。曾龙回忆说:“那是我们镇上最后的草房,最难的时候,家里连大米都不够吃,一家人就吃红薯。大人的衣服改给小孩穿,两个姐姐穿过后才轮到我,补丁摞补丁。”1995年,曾龙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入南溪中学;2001年,又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谈到自己之所以获得第六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曾龙认为,“希望工程资助的贫困小孩,同样能够成才,这不仅是对希望工程的肯定,更是对所有在贫穷中求学的孩子的一种激励———希望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

中国青基会秘书长顾晓今说:“希望工程坚持资助的是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书本费,而不是生活费。在动员社会参与的时候,更加强调的是知识改变命运,而不仅仅是行善积德立功业。十几年来,希望工程资助过的贫困学生达250多万人,为他们提供的仅仅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而最终能否真正的改变自己的命运,则要靠孩子们自己的努力与选择了。

如今,希望工程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像曾龙这样,通过希望工程摆脱了没有知识的命运的孩子,更是不胜枚举。而最初将人们的视野集中于希望工程的,则是一张由解海龙拍摄的照片———《大眼睛的小姑娘》。

一张照片与一个工程

“大眼睛”本名苏明娟。1983年,她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拮据、简朴的乡村生活。

1990年的冬天。北京的摄影爱好者解海龙与几位朋友相约到太行山区采风。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他蓦然发现一面墙壁上写了这样一幅标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当时,过早辍学的解海龙愣了,呆呆地凝视着那一幅标语,心里顿时升起一种无法言状的情怀,觉得自己应该为农村孩子们做点什么。回到北京后,他就给单位打了一个报告,决定用一年的时间对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考察。

1991年4月6日,张湾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小明娟抬头望向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解海龙的照相机捕捉到了。“跑了十几个村庄,最后在张湾小学课堂上看见了苏明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摄入我的镜头。”这幅画面为一个手握铅笔头、两只直视前方对求知充满渴望的大眼睛小女孩,题为《我要上学》的照片发表后,很快被国内各大报纸杂志争相转载,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随着希望工程在全国的升温,“大眼睛”迅速被海内外亿万人们所熟悉、所关注。人们总认为“大眼睛”苏明娟是一个家境贫赛、几度辍学的贫困女孩,许多不知道苏明娟家庭地址的人,直接将汇款寄往“希望工程”,在汇款单上特别注明捐给“大眼睛”。

改变命运:从“拒绝”开始

2002年10月12日,这时的苏明娟已经如愿考上了安徽大学,她致信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诚恳地提出要退出希望工程对她的援助计划。尽管这件事情只是“大眼睛”的个人行为,然而她的主动拒绝,再度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苏明娟在信中写道:“多年来,我受希望工程的关怀和帮助,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进入大学后,我应当学会自立自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业。而这笔捐助款应当用到更需要它的贫困学生身上。”

“大眼睛”停止资助的请求首先在互联网上博得网民的认同,人们普遍认为,“大眼睛”的请求是自尊自强的决定,“在自己处在困境中时,接受社会的援助是正确的。在自己处境得到改善,主动谢绝社会的援助,打算依靠自力更生来进一步提升自己,说明社会当初的关心已在这个女大学生身上收到了效果”。

北京社会科学院一位专家分析,尽管在行为上是对帮助与施恩的拒绝,但苏明娟的内心深处,一定是记着社会对她的这份情感的;不过她现在要独立要自我要尊严,拒绝施恩,求得心理平衡,这是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而人们对这种“拒绝”的认同,似乎也表达了人们对“大眼睛”个人尊严的一种尊重。

希望工程进行了近15年,它的第一批资助对象,如果求学顺利,就会像“大眼睛”这般,正在大学里完成自己的求知梦想;同时,也是这群孩子到了步入成熟、渴望独立、树立尊严的年龄。他们现在接受的教育,已经使他们告别了无知封闭的农村生活;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下,只有当他们开始独立思考自己的未来,才意味着他们开始真正关注自己的命运,并试图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规划自己的命运,也许这才是众人所谓的:知识改变命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