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成霸道少爷的丫头:人类在使用磁带录音之前,是用什么方法记录声信号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8:58:40
人类在使用磁带录音之前,是用什么方法记录声信号的?
是记录声信息啊 !!!!

留声机。爱迪生发明的,一种机械记录声音的方法。是现代的电唱机(已淘汰)的原形。

?纸草书卷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图书,也称纸莎草纸书卷,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
??纸草书卷的制作方法为: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类似与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取其茎髓切成薄片,压干后连在一起制成纸莎草纸。埃及人用芦苇茎为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写成后卷起。
??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纸草书卷灯制作方法由中东的巴比伦传到古代希腊和罗马。希腊人称纸草书卷为"巴比(byblos),后来演变成为"圣经(bible)"一词,古罗马人改进了纸草书卷。
??纸草书卷一直应用到公元4世纪左右,后来为羊皮书所代替。
??最初的纸草书卷多为宗教或半宗教文献,后来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才逐渐传入民间,用来礼赞圣明,记录事件等。
??毛笔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发现在出土的彩陶的纹饰花纹中,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的一支竹管毛笔,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笔,竹竿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竿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
??毛笔在战国已广泛使用,但是没有统一的名称.。相传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说他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毛塞在腔内,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毛。
??蒙氏造笔后统称为笔。
??汉代时毛笔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400年,在印度,印章可用来确定作者
??古代印度河流域已有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因此称为印章文字。
??已发掘的印章共有二千多枚。其中很多符号是象形的,可能还处在象形文字阶段,但又因有表音节和重音的符号,所以也被认为是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么意思至今无法读解。据推测,这些铭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头衔,印章雕画可能使他们崇拜的事物。
??印度印章上的文字铭刻和印章雕画
??在公元前20世纪,印度古代文字出现,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称为印章文字。
??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铜等制成,大多雕有不超过20个铭文,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其题材主要是当时常见的动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娱乐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话内容。
??到目前为止,共发现这种文物2500种左右,,文字符号共有400-500个。这些符号一般由直线条组成,字体清晰,基本符号有22个。在印章上还有雕画,这种雕画和文字是什么关系还不清楚,根据学者推测,这些铭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头衔等,雕画可能是他们崇拜的事物。
??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种雕刻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
??埃及出现可供雇佣的书记
??波斯,罗马等地相继出现出现了马匹快递
??埃及在第十二王朝(公元前约1991年-约1788年)时期,已经有关通信的记载。
??在公元前10世纪,亚述帝国以本部为中心建筑石砌驿道,以加强对各地的控制。
??波斯王国在居鲁士(公元前600-前529年)统治时期,已经有邮驿,由骑兵承担传递责任。驿道四通八达,沿途设有驿馆,以便调遣军队和传达政令。
??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征服了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建立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交通发达,邮驿已经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大量使用马匹来传递信息。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在中央设立管理驿递的部门。以马匹为交通工具的信息传递方式相当发达。
??殷商时期,建立起驿站制度
??中国古代邮驿有相当长的历史,关于在西周以前的历史尚未有直接史料。但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可以推测出已经有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在周朝设有烽火台传递紧急军情,设立邮驿传递政令。在先秦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可见当时邮驿已经相当普遍,传递速度已经相当快。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邮驿。在各地相继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作为传令、调动、通信凭证用的铜马节、虎符等。
??墨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古人用墨的记载。在当时的早期的竹木简书上,就发现其字迹是用墨书写成的。到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帛书上用墨书写绘画,从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就有用毛笔书写的墨笔字。在曾候乙慕出土的竹简中,有墨笔书写的汉字约6600个。
??松烟墨大约在战国末期出现,现存最早的墨块是在云梦秦墓发现的,呈现圆柱状。
??墨到后来经过逐步发展,经过各方面的加工,确定以松烟为主要原料。
??现在我国最好的墨产地为安徽。
??纸
??我国使用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纸为书写材料。
??早在春秋早期,就出现了以竹简为书写材料,但是由于竹简过于笨重,人们又将帛作为书写材料。而后,人们发明了将蚕茧浸在水中,在水中放入木板,让丝蒙在木板表面,然后将木板在空气中晾干,揭下蒙在表面的一层丝状物,用来书写。
??这是最早用来造纸的方式。到东汉时,蔡伦发明了用多种植物纤维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制成植物纤维纸,这种纸适于书写,经过不断改进,成为后来主要的书写材料。
??在中国的宣州地区,从唐朝开始种植中青檀树,这种树的树皮是造纸的好材料,用其开花两年的树的树皮来造纸,质量较好,远近闻名。长久以来,所出产的纸有"宣纸"之称。
??《史密斯纸草书》
??1862年,史密斯在卢克索尔发现了若干纸草文献,这些文献是属于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主要佐证,史称这些文献为史密斯纸草书。
??这些文献记载了古埃及辉煌的医学成就,上面记载了45种外伤和几种喉部疾病和外科病,是埃及古代外科著作中
??亚述王朝的王宫里保存着20000片泥版书。
??在古代亚述帝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亚述巴尼拔(约公元前668---前627年在位)的在尼尼微的王宫里,建有西亚最早一个系统搜集合编目的"图书馆",藏有20000多片泥版书,内容包括古代西亚的文学作品,祈祷文等,是研究亚述帝国和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史料。
??泥版书
??早在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东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出现了最原始的一种图书---泥版书。
??泥版书是楔形文字刻在泥版上制成的。先将粘土制成一公斤重的软泥版,用斜尖的木制笔在软泥版上刻划文字,刻成后在阳光下晒干,再放入火中烘烤而成。
??泥版书起源与西亚,后来传到希腊克里特岛,迈锡尼等地,刻写与上的文字也分为楔形文字和线性文字,因此又分为楔形文泥版文书和线性文泥版文书。
??泥版书的制作和使用一直延续到公元1世纪,后被羊皮书代替。
??现在发现的泥版书内容有契约,债务清单等,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证据。
??楚帛书
??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现存实物以子弹库楚墓中出土的帛书为最早。
??子弹库楚帛书出土于1942年,宽38。7厘米,长47厘米,文字为墨书,共900余字,字体为楚国文字,图象为彩绘,帛书四周有12个神的图象,每个图象周围有题记神名,在帛书四角有植物枝叶图象。
??1973年湖南博物馆发掘该墓,判明该墓年代为春秋中晚期之间。帛书的最早摹本出现在1944年的<<晚周缯书考证>>。
??楚帛画
??帛画一般指传统绢本画之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目前发现的帛画多为先秦到汉代物,其中以战国时期的两件楚帛画为最早。
??这两件楚帛画均出土于湖南长沙楚墓。一件出土于长沙东郊陈家大山木棺墓中,长31厘米,宽22。5厘米,画有一女子,女子后有一龙一凤。另一件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中,画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有一个男子驭龙而行,男子高冠长袍,手抚配剑,顶有伞盖。
??石鼓文
??石鼓文为战国时期秦国石刻,因为它的形状象鼓而得名,又因为其文字记载内容记载了狩猎的事情,而被人称为猎碣。
??原物共有十件,原在陕西凤翔,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鼓为花岗石质地,圆顶平底,高约为90厘米,直径约为60厘米,10件石鼓各刻有四言诗一篇,原文有700字以上,现在仅存272个字,字体近似于 体,为秦国特有风格。
??所刻的诗和<<诗经>>中的大小雅相似,格调也和<<大雅>>中的一些诗格调相似。
??曾候乙墓竹简
??曾候乙墓竹简是1978年在湖北随州曾候乙墓中发掘出土的,确定为战国时代早期,是现今发现的古代竹木简中时代最早的一批。
??曾候乙墓竹简共有240枚,整简一般长为72-75厘米左右,宽约1厘米左右,书写从顶端开始,每简一行,写满约有50字左右,全部简文共有6696字。
??简文记载了用于葬礼的车,马和为它们配备的车马器,兵器等,也记载了何人赠车等事件,竹简字体和当时楚国文字一致。
??曾候乙墓竹简对研究古代曾国历史以及古代丧葬,车马,兵器等制度有很大价值,在古文字学上也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发明了羊皮制成的书籍----羊皮书卷
??羊皮书卷是指用羊皮或羊羔皮为材料制成的最原始的一种图书。他是由中东地区的帕加马人发明的。羊皮书就是拉丁文中"帕加马"转义而成的。
??在帕加马帝国欧迈尼斯二世时期(前197年-159年),由于埃及人停止供应纸莎草,帕加马人没有了制书的原料,被迫发明了用羊皮作为原料的羊皮书。这种书的原料开始以绵羊、山羊等的皮,后来,又用牛、羔羊等的皮为原料,质地变得更好。
??西方学者认为羊皮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现在所知最早的羊皮书是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的《波斯古经》,共有21卷,35万字。
??羊皮书最早的形式为书卷型,后来到公元4世纪,改为书本型,这样比纸草书卷更加耐用和便于保存。羊皮书一直是手抄本的标准形式,直到15
#日志日期:2006-1-3 星期二(Tuesday) 晴

评论人:传媒资料 评论日期:2006-1-3 21:35

??世纪中期,才由被纸张制成的印本书所代替。
??发现"罗赛达石碑"
??1799年,法国拿破仑远征军到达非洲东部,一位军官在尼罗河口的罗赛达镇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有三种文字,分别是象形文字、圣书体、希腊文。其中后两种文字是草体,是埃及文。石碑记录的是埃及祭司为歌颂国王的功绩而刻写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95年。
??这块石碑,在解读埃及象形文字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知道1822年,才由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国人将其解读成功。
??
??+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
??1933年,黄文弼在罗布泊的一个汉代的烽火燧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张西汉宣帝时的白色麻纸残片,这张纸长10厘米,宽4厘米,纸质粗糙,不均匀,估计时间为公元前49年左右。
??在1973年到1974年期间,在甘肃居延地区北额济纳河汉代遗址中发现两张麻纸残片,其中一张长为11.5厘米,宽9厘米,色泽暗黄;另一张长12厘米,宽19厘米,纸质细密,薄而且均匀,有正反之分,有大麻纤维物质。这两张纸的年代估计一张是公元前52年,一张是公元前6-3年。
??在1978年,在陕西扶风县的一处西汉窖藏中,又出土了三张麻纸,为西汉宣帝时的产物,史称"中颜纸"。
??从以上的一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只是这些麻纸在制造上还是粗糙的,和东汉蔡伦所改进的植物纤维纸有较大差距。
??凯撒命令发布"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后不久,就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务须每日公布。"从此,在罗马执政厅外立了一块涂有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书写文字,报告元老院的工作,此外内容有每天的出生和死亡情况,税收情况等。后人称之为《每日纪事》
??公元前6年,屋大维创办了《每日纪闻》,内容主要有: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等。屋大维本人还在《每日纪闻》中发表意见。
??《每日纪闻》除了公开张贴以外,还分发抄写。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版图扩大到西班牙、德国等地《每日纪闻》也相应传播到各地,加强统治。
??石经
??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佛道经典。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经籍的石经有七种:
??1. 熹平石经: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共46块,包括<<易>>,<<礼>>,<<春秋>>等七种。
??2.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在洛阳开刻,用古文,隶书,篆书等三种文字刻成,有称<<三体石经>>,经文有<<尚书>>,<<春秋>>。
??3. 唐开成石经:唐文宗大和七年在长安开刻,用楷书刻成<<易>>,<<书>>,<<诗>>,"三礼"等十二经。
??4. 蜀石经:五代后蜀用楷书刻<<易>>,<<书>>,<<诗>>,"三礼"等于成都,并有注,是历代石经中仅有的。
??5. 北宋石经:北宋用楷体,篆体刻<<易>>,<<书>>,<<诗>>等于汴梁,又称<<汴学石经>>或<<二体石经>>。
??6. 南宋石经:宋高宗于绍兴十三年刻<<易>>,<<书>>,<<诗>>,<<左传>>等于临安,共二百石,现存七十余石。
??7. 清石经:乾隆五十六年刻十三经于北京,共一百九十石。
??刻佛经约始于北魏之末,盛于北齐,北周,以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最为有名。所刻石经最多为<<道德经>>。
??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块碑,200911字。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熹平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各家异同于后,这对于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石碑后毁,宋代后有残石出土,现存8000余字。
??正始石经
??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
??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石碑后毁,现存残石共2576字。
??中国东晋桓恒下令废竹简,以纸代之
??东晋末,在安帝元兴元年,桓帝篡政,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令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
??这是我国古代正式下令用纸的开始,从此,纸很快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纸的制作随着书写内容的不同也作出了规定,宋代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晋令诸作纸,大纸一尺三分,长一尺八分;小纸广九寸五分,长一尺四分。"
??玛雅王国出现了玛雅石柱,用于记事
??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印第安人文明的杰出代表,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在公元前2500年开始形成,到公元3世纪开始繁盛,直到公元9世纪,到公元15世纪衰落。
??玛雅西部在公元前1世纪就开始出现文字,产生了象形文字。到玛雅文明的繁盛时期,各地出现了许多小城邦,文化都较发达,其中包括蒂卡尔,科潘等,这些城邦使用相同的文字,历法,同时流行用石碑记年,这些石碑记载了在那是发生的许多事情,包括各种祭祀、生产等等。
??这些石碑对现在研究玛雅文明提供了许多翔实的根据。
??中国封建王朝开始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发布政令和公告
??在没有发明造纸术的时候,古人的传播手段也是十分原始的,比如口头传播、烽烟、旗鼓、木铎等,后来有了甲骨等,以后又有了竹、帛、露布等,其内容都是有关的政府的命令和各种公告。
??到了纸张出现后,纸张为信息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出现了利用纸张的传播手段,比如在唐朝中期的"进奏院状"等这些是雏形状态的官报。到了宋朝以后,出现了邸报,从这时起,报纸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出现了"开元杂报"
??唐代的"开元杂报"始见于唐人孙樵所著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文中提到《开元杂报》有"数十幅书",其内容是皇帝的行踪和朝中各种事件。据考证,报中所记载的各种事情是确实的。
??根据《开元杂报》的真实性来推断,中国有报纸的年份,应该不会晚于公元724年。
??《开元杂报》还不是印刷品,估计只是一种手抄报纸。
??邸报在中国政府内流通
??中国古代的报纸大约出现在唐朝,在当时,有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和各项动态的书面报告,是最初的官报的雏形。
??到了宋朝,开始出现比较正式的官报,称之为"邸报"。
??宋朝邸报的发报制度,以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为界。此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院和进奏官自行编发。其后,各项工作逐渐由中枢部门接管,其中审定的工作,开始由枢密院承担。
??邸报的读者扩展到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定期发行;有秩序地发行。
??邸报的内容大多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刑法和战报等等。
??邸报由驿递传递,宋代的驿递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等。
??估计其中一部分邸报是用雕版印刷的。
??出现铅笔
??古代希腊罗马曾有用铅金属制成类似铅笔的铅棒.这种笔多制成雏形,利用铅与其他物体摩擦而留下铅的痕迹,用以划线做标记.
??14世纪时,欧洲出现类似现代的铅笔,用以绘画.
??1564年,石墨在英国苏格兰边境的坎伯兰被发现,为铅笔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1565年,英国开始以石墨为笔芯手工制作出最原始的木杆铅笔.
??1662年,在德国纽伦堡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家铅笔厂------施得楼铅笔厂.
??1792年,法国工程师孔代设计了外包松木,石墨泥土芯的铅笔。这种铅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
??1793年康德建立的铅笔厂,首次采用水洗石墨的办法提高石墨纯度,并用粘土将石墨粘制成笔芯.
??橡皮出现
??在18世纪中叶波兰一位名叫马卡兰的物理学家为了擦掉铅笔或鹅毛笔的字迹,发明了用橡胶制成的橡皮,对橡皮进行首次记载的是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利。
??在1850年以前,多被称为"橡胶"。但在1778年的百科全书中已经有"橡皮"一词。
??现在,橡皮大多数使用塑料和合成橡胶。
??旗语信号系统在法国沿海建立
??纸草书卷+毛笔+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和雕画+埃及书记+马匹快递+驿站制度+墨+纸+
??史密斯纸草书+亚述泥板书+泥版书+楚帛书+楚帛画+石鼓文+曾侯乙墓竹简+羊皮书卷
??+罗赛达石碑+西汉麻纸+每日纪闻+石经+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废简代纸+玛雅石柱+
??中国古代传播手段+开元杂报+邸报+铅笔+橡皮+旗语

最最古老的应该是海市蜃楼了,是大自然自身的磁场产生的效应。不但记录声音,还能记录动态图象。当然了,这并不是人类的记录办法。

以前用的是钢丝录音机.

据我知道有电影胶片的记录方法。
是光电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