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硝锉治疗宫颈炎吗:我要参加一个大学生辩论,题为“当今社会,学历与能力哪个重要”,我们应该从那些入手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04:42:47

学历和能力并重

实行了 20多年的“具有中专以上文凭、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统计标准开始改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王通讯院长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人才统计新标准有望今年9月出台,计划年内就有部分新标准开始实施。
据王通讯院长介绍,我国现行的人才统计标准始于 1982年,该标准以“具有中专以上文凭、初级以上职称”为限界定人才。人才统计新的标准不仅仅是学历、职称了,此次加进了许多新的统计标准。他举例说,比如,发明创造也是新的人才统计标准的一个标准。

据悉,新的标准更多强调分类人才的统计。王通讯院长说,新的标准主要按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人才的类别统计,其中,分类人才的统计包括工人和农民。据悉,人才统计新标准还在制定中,有望今年 9月出台,计划年内就有部分新标准开始实施。但王通讯院长没有透露具体的标准。

王通讯院长说,在评价人才时过分强调学历的作用,致使不少人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弄一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一张人才的标签,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现行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职称。

学历与能力:我国现行人才标准透视

新华网山西频道 2004-03-25 新华网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1982年我国确立的这一人才标准,在当时条件下从根本上扭转了十年“文革”践踏知识、鄙视教育的局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才标准如不及时校正,势必影响人才选拔、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进而影响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
过分看重学历职称 人才标准机械片面

谈到现行人才标准的局限性与机械性,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一口气列举出三个例子:

“上海的人才引进计划曾提出,只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按此标准,比尔·盖茨来到上海也不算人才,即使他创造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为什么?因为他大学没有上完。”

“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按这一人才标准,他在上海可能也不算人才,因为只是中专毕业。”

“温州民营企业家中有学历、职称的不到三成,却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按现有人才标准,这些企业家肯定不算人才。”

沈荣华说,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如果现在我们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战略也按学历、职称来进行,将难以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路肯定会越走越窄。

人才专家并非杞人忧天。1995年,尚未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孔祥银获德国马普学会奖学金资助,到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他听说国内急需生物人才,决定回国工作。他回来后才发现自己的决定是多么幼稚:因为自己最高的学历是大学本科,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外“漂”了几个月后,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慧眼独具,把他安排到中心从事基因研究工作。

孔祥银随后用自己一流的成绩证实了那些唯学历论者的短视:在短短的四五年间,他和合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成果也获得多项专利,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现行人才标准太机械、太片面了。”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孔祥银感叹不已。“如果这一标准不及时进行调整,肯定会埋没许多能力足够但学历不够的人才,而一些能力不够但学历足够的人又会浪费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源。”

假文凭泛滥成灾 病根在于人才标准

近年来,假文凭泛滥成灾,已成为社会公害。“一些人为了获取更高学历,不惜弄虚作假;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熬白了头发。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不科学的人才标准有直接关系。”作为人才专家,沈荣华的话一针见血。

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讯说,在评价人才时过分强调学历的作用,致使不少人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弄一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一张人才的标签,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现行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职称。”

一位成功“混”到本科文凭的基层干部的自白也从侧面证实了专家的看法。“我在乡镇摸爬滚打20年,最后到县里当了局长,本希望继续‘往上走’,但文凭却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因为上面有规定,县处级干部要有本科以上文凭,而我仅是高中毕业。最后我报名参加了省委党校在县里的函授班,3年后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并如愿当上了副县级干部。文凭拿到了,但自己的知识水平并没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履历表上的学历。”

“我们把学历等同于人才,无学历则不是人才,就导致了钱学交易、权学交易和文凭商品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顾海兵说,“其突出表现是:少数不法分子在重点大学门前大量兜售各种假文凭,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迫去买假文凭;一些高校大量举办研究生班,降低标准批量授予很多有一定地位的学员以硕士头衔;个别官员或企业家没有严格考试、没有撰写论文,却获得了博士学位。”

尽管有关方面对假文凭已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遏制,但专家认为,如果不从校正现行人才标准这把“尺子”入手,那么这些措施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重能力重业绩 发达国家走出“唯学历”误区

我国应该如何构建新的人才标准?沈荣华等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绩效管理”,强调业绩是人才评判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又提出要创造一个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设计了新的绩效与能力素质标准;给世人以保守印象的英国近年来在人才政策上也进行了调整,对人才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人;一贯重学历重资历的日本,在人事改革中明确提出“能力主义”,并取消了学历统计。

据沈荣华分析,由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已进入“普及化”“大众化”阶段,它们对人才标准的界定已走出了“唯学历”的误区,主要强调“两个导向”:

一是能力导向。虽然要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突出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真正做到唯才是用。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很难用学历体现出来。如果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5年做不出成绩,就很难讲他是人才。

二是业绩导向。在竞争环境中,业绩至关重要,因为只有业绩才能把一个人同其他竞争者区别开来。学历只能是人才能力中的很小一部分,最多表明一个人的潜能。在进行人才评价时,不能仅看文凭及其毕业的大学,而要看他给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有何业绩。

顾海兵介绍,发达国家的公务员队伍不追求高学历,甚至高技术企业也不追求高学历。比如,美国国务院招聘外交官要求极为宽松,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而在美国一家大报一年刊登的3544则科技类招聘广告中,2799则没有任何学历要求,而要求学士学位的仅206则,要求硕士的仅77则。

重建人才标准 变“学历本位”为“能力本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其核心是尊重劳动,其本质是尊重人才。”沈荣华认为,“尽管这一方针没有提出新的人才标准,但根据其精神,新的人才标准不仅应该包括‘显现’的人才,还应该包括‘潜在’的人才;不仅要涵盖有学历有职称的人才,也要涵盖没有学历和职称、但有专门技能的人才。”

“按照这一理论概括,我们的人才新标准应当是: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沈荣华表示,新标准可以有学历和职称的概念,也可以没有这些概念,但必须从以学历为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考察,以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从而形成人人讲创造、人人做贡献的“不安于现状、不相安无事”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许多专家表示,新的人才概念至少要包括以下三类人才:第一类是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第二类是高级技能型人才;第三类是其他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而新的人才评判标准要以市场对人才的认可程度为依据,以能力和业绩的大小为重点,以薪酬水平的高低为重要参照。

重建人才标准,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建立人才统计的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必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以学历职称界定人才的局限,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能力为主导的人才标准。”沈荣华说,“具体来讲,包括三个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即受教育的程度;二是能力要素,即经历;三是业绩要素,即所做的贡献。”

学历与能力,谁主沉浮?
近期发现这样一个贴子:
“我本身是学计算机的,对学校学的知识很不满意,在工作中根本用不到,美其名曰是基础,但我觉得要想在公司有所作为,还是要靠能力,能力从何而来呢,当然是最新的知识和自身所拥有的资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专生或本科生是不会了解这些的。(不包括个别优秀的)在IT行业里不是看谁文凭高,而是看谁有能力来完成某项工程或任务。往往很多的公司在聘请一个本科生后,看不到他的业绩,这就很充分地证实了在IT行业里,要把能力放在首位,而文凭的高低不代表什么,因为计算机是个新生的学科,尤其是网络,它是不能和政治,语言,数学等学科并论的。它的发展也是这些学科的N的N次方倍。希望招聘IT的公司注意到这一点,打破传统的思想,只要能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应聘者就是好职员,不要因为应聘者的文凭高低而另眼相待。”

许多人纷纷回贴,称很有同感,那么在求职过程中学历与能力哪个重要?在理想状态下,任何人都会回答说,能力要大于学历。然而把这个问题放到具体的事情上时,答案就会变得复杂化,毕竟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

认清游戏规则

尽管大家都在盼望春天的来临,IT产业的不景气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目前IT人才的供需情况是供大于求,有些企业招一个职位,会收到上百封乃至上千封应聘信,企业自然抬高了录取的门槛。同样工作经验,一个是本科,一个是硕士,企业会选择高学历者,这就是竞争,很残酷,没有为什么,这些现象在一些知名企业尤为严重。年初时,摩托罗拉招聘时就宣称只要硕士生。现在的游戏规则是企业有权来挑你,而个人,除非你确实非常优秀,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被挑的份。

猎头王女士认为,如果企业是从广告招聘中筛选人才,学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不在第一位,也在第二位。但如果是猎头推荐的话,情况会稍好些。处于对猎头长期合作的信任角度,公司可能会接受一个学历不到要求,但被猎头强烈推荐的人才。可是,学历不够,一定要在其工作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如有特别的achievement, 或接受后良好的工作培训等。然而如果能被猎头推荐绝不是泛泛之辈,他们已经跳过了“求职”中求的阶段。

再有,求职过程中,机会是很重要的。企业在招聘职位时会收到很多求职信,HR们在阅读前会设置一些必要条件来筛选简历,比如筛选出本科学历者。显然,学历是一个硬性指标,你没有达到职位要求的学历,你根本就没有机会让别人来看到你的能力,你有再强的能力也只能和这个职位失之交臂。

从另一方面看,在学校里能够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工作以后,学习的内容虽然变了,但是方法仍然是通用的。其实,这也是一种能力的获得。好的方法就如一把好利器,让你能够在工作学习中游刃有余。所以企业在招聘职位时,对学历有一定的要求也是情有可原。当然这并不表示,学历不够者就什么都不会,而有学历的就什么都会。学历上欠缺的人,经过一定的过程,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是这个过程可能会更加痛苦和复杂。

学历只是起步

学历故然在求职的开始阶段,会为你提供一些机会,但如果你没能力也是徒然。众所周知,学校里学的只是基础知识,主要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工作后的日积月累。而这些积累的经验便是你日后职业起飞的加速度。有一句话,活到老要学到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IT业内资深人士周先生认为,企业挑选人才,学历肯定是要考虑的,因为它决定了公司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参考量。企业招聘时,按照优先顺序分别会考虑:是否适合企业文化、个人品行、能力和学历。显然学历因素只占了四分之一,并且排于能力之后。

笔者曾做过一些职位薪资调查,发现一个职位的薪资高低起初可能和学历有关,但随着工作经验的增长,个人能力的提升,学历反而被放到次要的位置。此时决定你职业命运和薪资多寡的是工作经验与你的能力。当然这里指的工作经验并不等于工作经历,而是在工作中逐步锤炼积累下来的心得体会,处事方法,管理能力等等内容。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持续的积累才会有持续的加速度。

大梦谁先觉?

学历,说白了就是现行教育体系下的产物,是衡量所学知识的一种标志,当然并不是唯一的标志。有一种人天生聪颖,资质很高,所谓无师而自通者,可以不受这种体系的约束,像爱因斯坦、爱迪生就是,但屈指算算,能成大事者也就这么几个,这类人应该属少数人群。

剩下的绝大多数,从小按部就班地接受这个系统的教育,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有一部分“正统者”,开窍的比较早,懂得在适当的阶段做适当的事情,学业上非常努力,一帆风顺,工作中也注重能力的培养,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只要有机遇,他们便能上下驰骋,意气分发。

另外一部分人,走出校门也代表结束了其学习生涯,捧着一个学历终日混饭吃。他们可能并不明白,或者不愿意明白能力比一纸文凭更重要,就这样随波逐流。这类人就算有一时的光鲜,也经不起时间挑选,很有可能到最后连生存都成问题。对于这些人,教训就是:别以为有了一个学历就是万事大吉,孰不知天外有天,楼外有楼?能力的培养,经验的积累才是成功者一生的事业。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学历与能力问题的最大牺牲者。通常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但这种能力来源于自己对某一领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因为种种原因,学历成了他们求职中的劣势。他们往往与高学历者干的是同样的活,收入却不如后者,很自然地出现了心态的不平衡,开始怨天尤人,责怪这个世界的不公正,教育体制的不切实际,讥笑持学历者的种种无能。殊不知,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公正的。学历不够,就要在求职过程中甚至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苦,克服更多困难。面对这种局面,他们可以再加强能力的历练,光优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卓越,做到让专业领域内的所有人都能认可和钦佩;也可以退一步,回头考虑再去念一个学历。既然学历已是求职中的一道坎,作为求职者最重要的是应该端正好自己的人生态度,想办法跨过面前的坎,无论如何抱怨和哀叹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大梦谁先觉?先觉者就是赢家!

进门靠学历,成功靠能力

李老师: 您好,我想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历与工作能力哪个更重要?我原来是一个互联网公司广告营销策划部门的主管,干了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应该说还是有一些成绩的。但是最近我上面来了一个新的总监,他原来是做销售的,不懂策划,但是对我的工作却指手画脚,我实在难以忍受。我和他试着沟通过几次,但是他很强势,我在无奈之下辞职。

我去应聘一个大的门户网站,他们要求大本以上学历。虽然如此,可能是他们看中了我以往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吧,我被录用了。可是在待遇上还是与本科生不一样,我心理很别扭。而且我心里总是感到不是很踏实。虽然我自身的能力很强,但大的公司似乎很看重学历,我感觉压力很大。我应如何做?希望您能予以指教。

小王

小王你好:

我认为你迷茫是的主要原因是你的手中没有用人单位需要的大本文凭。虽然你的能力不比本科生差,但你会时常感到内心不踏实,感觉有所缺失。工作上的不顺利或者待遇上的问题你都会不自觉地归结到文凭这个问题上。 既然如此,你就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争取拿一个大本文凭。以你的能力,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学历和能力哪个重要?都重要。进门靠学历,成功靠能力。现在你已经进入了一家大的网站,已经入了门,接下来就要靠你的能力了。至于待遇,刚进去,人家对你的能力不够了解,可能会给的低一些,这很正常。但这并不代表未来。你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祝你成功。

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一些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发现自己在理论上或研究能力上与研究生存在差距,于是认为自己应当回到校园中重新深造。而更多地苦恼来自于一些专科毕业生,由于目前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状,许多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就连一些最基础的职位招聘的条件也注明要求应聘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我们已经看到, 小王虽然没有大本学历,但由于他具备用人单位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也被录用了。因此对用人单位来说,学历只是选拔人才的一个参考条件,并不是绝对条件。如果具有真才实学,一样可能被用人单位录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认识到这个问题:学历只能代表一个人过去的学习能力,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实践能力。但用人单位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每个人的能力了如指掌,因此文凭就成了招聘时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基本标准。

节选自《职场绝对挑战》,本书作者有多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职场绝对挑战》讲述了一些职场潜规则,这是以前的职业指导书中所没有的内容,举得例子也很生动、贴切,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还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关于学历和能力,我有话要说
发信人: cchan7410(苦不堪言)
整理人: yerk(2004-07-14 05:55:49), 站内信件
呵呵,其实在现实中太多太多无学历但是通过自己努力工作和学习取得成就的人了,作者不会无视这些人吧?

我认识的人里就不乏这样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学历比人低,起点也比人低,所以他们更努力,到最后,原来学历比他们高,职位比他们高的都成了他们的下属,而他们也能以能力降服下面的本科和硕士生.

我比较惭愧,从客户主任做起,在广告界打滚8年,现在是某家国际4A广告公司的副总,我只是职中毕业+两年制大专夜校结业证书.我下面的客户经理都是大学生,大专生,他们的英文比我要差,我写的提案比他们要好(无论中英文)我连个英文考级证书也没有呢.

所有的市场理论,广告理论都是我在工作中知道自己需要然后去买书钻研的,我书架上关于广告和市场的书籍我想比任何一个MBA都要多.我的朋友们也一样.

所谓的精英分子,不是说他们的学历有多厉害,而是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如何不懈地证明自己,提高自己的价值.

我后来见工,从来没有人问我的学历,因为和我谈论业务方面的东西已经让我的老板忘记了我的学历.

有学历又怎样,能够在工作上应用的可能10%都不到,90%是要继续摸索和学习的.而且不是从什么培训班,而是从你实在的岗位上去学习的.当然,参加培训课程是一个不错的自我增殖方法,但是自己买书看也无不可,强制和非强制的区别.

"学历"并不代表"学习能力",它只是你阶段学习的一个小结,不代表你就比人强的.

清醒吧,写这篇文章的作者,你-真的很幼稚,你试过坐在坐在大班椅上,考虑公司的未来和凝聚力问题没有?您试过因为公司成本输出和收入不平衡而烦恼没有?你试过被野心勃勃的下属逼宫没有? 可以跟你说,坐在高层那些人的本事不是从大学里学习的,是实战中积累的.

不要被骗了,天真地以为有学历大X晒啊,你正被人麻痹啊.那些人看透你们的心思啦.

有学历而不参与实战的,是学院派的学者,这些人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是被边缘化,偶尔被摆上台面引经据典的,他们的理论被实战派参考然后付诸实行,而他们却永远不能涉足权力的核心.

醒醒啊,拿着个高学历发梦的同学.

学历与能力:我国现行人才标准透视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1982年我国确立的这一人才标准,在当时条件下从根本上扭转了十年“文革”践踏知识、鄙视教育的局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内涵在现实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才标准如不及时校正,势必影响人才选拔、评价、激励等各个环节,进而影响人才强国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

过分看重学历职称 人才标准机械片面

谈到现行人才标准的局限性与机械性,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沈荣华一口气列举出三个例子:

“上海的人才引进计划曾提出,只引进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按此标准,比尔·盖茨来到上海也不算人才,即使他创造了著名的微软公司,股票市值相当于一个半上海的经济总量。为什么?因为他大学没有上完。”

“著名桥梁专家林元培在上海设计了杨浦、南浦、徐浦、卢浦4座大桥,成为上海的代表性建筑,但按这一人才标准,他在上海可能也不算人才,因为只是中专毕业。”

“温州民营企业家中有学历、职称的不到三成,却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按现有人才标准,这些企业家肯定不算人才。”

沈荣华说,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如果现在我们制定人才规划、人才战略也按学历、职称来进行,将难以培养、选拔、引进和激励真正的人才,路肯定会越走越窄。

人才专家并非杞人忧天。1995年,尚未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孔祥银获德国马普学会奖学金资助,到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年他听说国内急需生物人才,决定回国工作。他回来后才发现自己的决定是多么幼稚:因为自己最高的学历是大学本科,几乎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在外“漂”了几个月后,中科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慧眼独具,把他安排到中心从事基因研究工作。

孔祥银随后用自己一流的成绩证实了那些唯学历论者的短视:在短短的四五年间,他和合作者发现了一系列疾病相关基因,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的资助,成果也获得多项专利,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只重学历、不重能力,现行人才标准太机械、太片面了。”提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孔祥银感叹不已。“如果这一标准不及时进行调整,肯定会埋没许多能力足够但学历不够的人才,而一些能力不够但学历足够的人又会浪费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源。”

假文凭泛滥成灾 病根在于人才标准

近年来,假文凭泛滥成灾,已成为社会公害。“一些人为了获取更高学历,不惜弄虚作假;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熬白了头发。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不科学的人才标准有直接关系。”作为人才专家,沈荣华的话一针见血。

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问题专家王通讯说,在评价人才时过分强调学历的作用,致使不少人急功近利,想方设法弄一个文凭,给自己贴上一张人才的标签,而非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现行人才标准下,人们想的不是拼成绩、比贡献,而是拼学历、比职称。”

一位成功“混”到本科文凭的基层干部的自白也从侧面证实了专家的看法。“我在乡镇摸爬滚打20年,最后到县里当了局长,本希望继续‘往上走’,但文凭却成了最大的‘拦路虎’。因为上面有规定,县处级干部要有本科以上文凭,而我仅是高中毕业。最后我报名参加了省委党校在县里的函授班,3年后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并如愿当上了副县级干部。文凭拿到了,但自己的知识水平并没改变,改变的仅仅是履历表上的学历。”

“我们把学历等同于人才,无学历则不是人才,就导致了钱学交易、权学交易和文凭商品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顾海兵说,“其突出表现是:少数不法分子在重点大学门前大量兜售各种假文凭,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迫去买假文凭;一些高校大量举办研究生班,降低标准批量授予很多有一定地位的学员以硕士头衔;个别官员或企业家没有严格考试、没有撰写论文,却获得了博士学位。”

尽管有关方面对假文凭已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遏制,但专家认为,如果不从校正现行人才标准这把“尺子”入手,那么这些措施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重能力重业绩 发达国家走出“唯学历”误区

我国应该如何构建新的人才标准?沈荣华等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绩效管理”,强调业绩是人才评判的重要标准,进入21世纪又提出要创造一个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经济,设计了新的绩效与能力素质标准;给世人以保守印象的英国近年来在人才政策上也进行了调整,对人才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获得硕士学位以上的人;一贯重学历重资历的日本,在人事改革中明确提出“能力主义”,并取消了学历统计。

据沈荣华分析,由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早已进入“普及化”“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