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9号公馆户型图:尺寸和斤两的疑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6:52:43
中国民间用到的度量,长度有尺寸,重量有斤两,这些度量自古沿用至今。
但是我们知道,1米等于3尺,但是1公斤却等于2斤,这些都是有规律的,不像磅之类的和公制转换,没有整数关系的规律。
中国的尺寸,斤两的度量是从国外引入的吗?如果是,那么1米等于3尺,为什么1公斤不等于3斤?

参考资料:http://iask.sina.com.cn/b/2590316.html?from=related

中国的尺寸,斤两的度量不是从国外引入,距我所知,是按人的平均步长和手的长度定的,几千年来,也是有变化的,后来和外国交往多了,引进了米啊,斤啊什么的,换算的取值是按实际的长度和重量的比(比如,拿他们的1米和咱们的尺比长短,近似得到的比值)算出来的,其实也不是为凑和什么什么数值的,所以有你说的1米等于3尺,1公斤不等于3斤

中国固有的度量衡,长度全都采用十进位,如:10分是1寸、10寸是1尺、10尺是1丈。重量的情形较为怪异:1石是120斤、1斤是16两、1两是10钱、1钱是10厘。换句话说,石和斤间采十二进位,斤和两间采十六进位,而两、钱、厘间又采用十进位。还好,现在已甚少使用「石」这个单位,否则换算起来就更麻烦了。

中国幅员广大,各地使用的度量衡难免有些出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农工商部颁布度量衡统一标准,规定1尺等於32公分,1斤等於596.8克。因此,以600公克为1台斤,不过是个便利计算的近似值,并不是真正的1斤。

民国成立后,有识之士主张采用公制,中国固有的度量衡和国际不能接轨,换算起来极不方便,但由於政局不稳,一直没能实现。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随即成立「度量衡标准委员会」,研究实施公制的可行性。当时有人建议采用激进的做法,最后采纳了徐善夫、吴承洛的折衷方案:在实施公制之前,先实施「市用制」作为过渡,也就是1公尺等於3市尺、1公斤等於2市斤。市用制的数值和旧制相近,和公制间又有简单的比例,民国十七年公布后,渐渐普及开来。

市用制的1市尺,等於旧制的1.1尺;1市斤,则等於旧制的0.83斤,都相当接近。这还不说,市用制和英制也凑合得起来,两相换算,1市尺等於1.09呎,1市斤等於1.1磅,对於习惯了「差不多」的中国人来说,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设想。

中国的度量衡,从战国到东汉基本上变化不大,这六、七百年间,1尺在23公分上下、1斤在250公克上下。《三国演义》上说,关公身长九尺、张飞八尺、刘备七尺半,换算起来分别是201公分、184公分、172.5公分,并不离谱。

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度量衡的数值开始增大,主要是天下大乱,两百多年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竞相增大度量衡,便於聚敛。举例来说,将斤增大,收的粮赋就可增多,老百姓缴交的数额不变,实质上却变多了。

隋、唐统一时,1尺增加到30公分左右,1斤增加到600公克左右,此后又固定下来,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因此以唐、宋、元、明、清为背景的小说,如果再说某某人身长八尺、九尺,就未免太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