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潜能怎么加:什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23:51:0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之后,很少为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去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检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最早而且最系统阐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理论的,当数他们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里主要结合这部著作及他们其他的相关论述,讨论一下“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及其在当代价值系统重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的最高价值
1.中国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就是一个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这个世界已经形成了自生自发自觉的社会秩序与稳定的制度。但是,在古代中国,这仅仅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以家庭家族关系为中心的完备的伦理本位社会秩序,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成为核心价值,由此形成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教化体系和“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社会实践体系。尽管这一价值系统经常受到冲击而陷于“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但它又不断重建而成为维系社会稳定运行的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

2.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世界强烈冲击下,仓促应战,开始了从农耕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乃至后工业经济时代的历史性的转变。但是,传统的价值系统并没有同步地瓦解而为西方式的新的价值系统所取代。由于西方在中国的肆虐和西方自身异化的现实,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一边在瓦解,一边又在重构,许多部分反而变得更加顽强。近代西方的价值体系来到中国,在中国社会生活实践中不可能不变形。传统的价值系统已不能继续整合中国社会,而源自西方的近代价值系统只在很少一部分中国人中获得认同,在更多中国人中却激起了强烈的反弹,中国于是出现了价值系统的分裂、断裂乃至某种真空。

3.近代以来,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需要确定自己的价值核心或终极奋斗目标,构建合乎时代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的价值系统,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继续前进的伟大动力。正是针对这一时代需要,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深刻阐明,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党的最高纲领与现阶段奋斗目标的统一点被这样明确地确定下来,这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十月革命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这里所解决的正是社会主义中国现时代及未来新的价值系统的终极目标或价值核心究竟是什么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问题。

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经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生活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里还说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取决于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而分工和私有制的消灭,又有待于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中国目前社会的生产力远未达到消灭分工和全部私有制的水准,社会分工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继续存在。江泽民同志阐明,只有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又只有坚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给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最可靠的保证。只有通过这两者积极的互动与自觉配合,方才能最终达到消灭私有制与分工,使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社会交往变成人们自己的自由的生活。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构建指导我国未来发展、凝聚全体人民精神、意志、思想的新的价值系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
1.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随心所欲地行动。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己,获得那个时代所允许的自由。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

2.人们的发展不可能是孤立的行为,它必须与社会和群体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先前,当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人们的交往范围有限时,人们为某种不以分散的个人及他们的总和为转移的异己力量所支配。今天,生产力和人们的交往关系,已经为形成新的自由个人的联合体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条件下,以发达的生产力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新的联合,将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的新的价值体系,很自然地要求整个社会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要求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优越的适宜的环境和必要的制度性保证。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论者常常解释为人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能力包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得到全面满足;甚至解释为同一个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早晨打猎,下午捕鱼,傍晚畜牧,饭后写批评文章,今天在这个部门工作,明天到另一个部门劳动,他们的个性、能力、性格、意志、气质都能得到自由施展的机会。这些解释所列举的各种情况,应当说,都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一些可能表现,但是,仅仅列举这样一些现象,恐怕还不足以说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是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然是超越了或克服了“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而使得这种“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发展得更为充分。这样,人生不再是自然及半自然状态下以生存斗争或种的繁衍为其本质,以范围非常有限的家庭、等级、阶级利益为其本质,而真正以人与整个人类直接相联系的社会性为其本质,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其本质。

4.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要求重构整个物质生产活动的价值取向。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与人的素质普遍提高基础之上,由于物质生产资料的主体部分已经由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支配,物质生产活动将不再以攫取最大利润为自己的终极目的,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越来越直接、越来越全面地支配着物质生产过程。在这一基础上,生产劳动对于劳动者来说,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和沉重的负担,生产过程、生产成果将不再是一种异己力量。劳动将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自觉的需求,是人们发挥自己能力、潜能,实现自己的普遍性、全面性社会本质的必要行动。劳动将使人们得以实现自我价值,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都将成为人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随着劳动时间的缩短,人们将有越来越多的时间从事其他创造性活动,享受自己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人们的劳动将不受职业、地域或身份的局限,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各种享受,将越来越讲究品位、质量以及文化内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人们共同生产的社会财富为社会共同拥有,保证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而在这三个条件尚未充分具备时,社会共同体则有责任和全体社会成员一道,努力创造条件朝着这一方向前进。

5.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要求重构精神生产的价值取向。从事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可是,在先前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精神生产主要由一部分人专职进行,大多数社会成员被排斥于精神生产之外,而只是精神产品的接受者。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则要求确认人人都有权利进行精神生产,并努力使人人都有能力进行精神生产。这并不是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完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画家拉斐尔那样的艺术作品,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这只是认为,“每一个有拉斐尔的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的发展的可能”。人们认知的才能,抒情的才能,审美的才能,不再受到压抑,或者只集中在极少数人身上,于是,能够创造出空前繁荣的高水准的精神生产的成果。

6.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要求重构政治价值取向。先前,政治参与为少数人所垄断,国家与法律成为维护阶级统治、施行阶级压迫的工具。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则要求政治职能转向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高效的服务。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公众参与政治的范围和力度都将逐步加大。它不再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而应当保护和提供有力的措施以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历史首创精神能够充分发挥。

7.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而重构的价值系统,是全方位的,完整的。然而,这一重构决不仅限于思想家、理论家的理论构建、思想阐述,以及宣传家们的宣传提倡及一部分实践家的身体力行成为表率。这一重构,要落实在制度建设上,落实在法律、法规、章程、公约的建设上,落实在人们自觉的自律及有效的公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上。只有当新的价值系统转化为人们的普遍思维、日常行为方式、对各种事物习惯性的及时反应时,它方才成为真正获得人们的自觉认同,不是虚拟的而是真正的实践体系。因此,新的价值系统的构建和新的制度建设、新的行为方式实践方式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否则,价值重构便会流于清谈和空想。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现实的行动纲领
1.《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的目的最实际的运动。”同书另一段论述解释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种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如此。它是用实际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向这个目标逐步前进的最实际的运动。它决不是不顾实际条件,希求这一目标立刻实现,也不是将它的实现放到遥远的未来而无所作为,而是切实从现有前提出发,为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而构筑起坚实的基础。

2.逐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前提,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才能够使人们有条件接受较高水准的教育,使其能力和潜能得到有效的培育;才能够使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使人们有条件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从而突破劳动及社会角色地位的单一化、固定化,以及人自身发展的片面化;才有可能逐步消除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对立和分裂,有条件使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不再成为一种异己的、对立的力量。要切实推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像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首先要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

3.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必须伴以发达的市场经济,方才能够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互相全面依赖的关系。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时,必须通过活跃的商品交换、市场经济,包含世界市场上的全面联系,使人们从传统的不开化利己性控制下解放出来,让狭隘的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再在此基础上,向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前进。今天的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每一个重大的战略步骤,实际上都同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紧密联系着,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又有力地推动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并决定着改革与开放的正确方向。《德意志意识形态》谈到共产主义时说过:“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没有在世界联系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全面关系、多方面需求及全面能力的体系,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只能是幻影和怪想。超越市场经济以及由此形成的渗透到一切方面的全面联系,那只能够将人们引导到传统与服从那种传统的片面与畸形发展的人的组合。

4.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还同所有制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论》在论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有一段人们所非常熟悉的名言:“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建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对于“共同占有”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人们有各种不同解释。论者常常将国家所有制或小生产者共同体经济视为消灭了私有制,重建了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真正的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最根本的内容是给每一个人都提供同样的“各尽所能”的基础和条件。当然,无论“各尽所能”也好,“按需分配”也好,都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奏效。但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就必须一步步增加实现“各尽所能”的现实基础,同时,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通过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完善和社会第二次分配,积累和扩大“按需分配”的比重。

5.为使“各尽所能”逐步由理想变为现实,除去给每个人提供发挥其能力的外在条件外,还必须发挥社会力量,大力增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投入,营造广阔的公共空间,发展现代先进文化,以使人们的潜能得到培育和开发。这就是要给每个人提供同样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接受科技、文化熏陶的机会,接受全面提高自己道德、文化、能力素质的机会,没有这一切,“各尽所能”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在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落实。同时,还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大缩短劳动时间,以使每个人都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其他工作,发挥自己的潜能。当然,教育等等本身也应当改革,从单一的知识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及能力开发与培养。

1、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维度(是什么?)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需要的充分满足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包括三大维度:自由发展、协调发展和充分发展。

①自由发展。按照个人正当的兴趣和爱好发展,而不是按照家长和他人的管控发展。9岁学生扬扬未按时完成作业,被其父殴打致死。审判长张琳明写了《判后寄语》: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国家的未来、全社会的未来,……但是,学钢琴、学美术、学外语、学奥数剥夺了他们课余的所有时间。……使尚未飞翔的孩子折翅。

②协调发展。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而不是仅有一技之长。8岁的三好学生丁俊晖被父亲从教室拽出来,“以后专心打台球。”老丁后来急于让小丁上大学。有关部门要求对运动员进行学籍管理,保证其接受系统教育。

③充分发展。珍惜国家和社会提供的条件,而不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一位全国举重冠军,打破过世界纪录。后来到长春一家浴池给人搓澡。“我现在只有小学3年级的文化水平,拼音都不会。”

2、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什么?)

①全面发展是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水稻专家袁隆平富有艺术和体育特长。

②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

“小日本”的青少年的身高正在超越“大中华”。

③全面发展是社会竞争的客观要求

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善;需要全面发展的员工。

3、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怎样做?)

①提高道德境界(德)

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③优化知识结构(智)

人类的知识19世纪时,约50年加倍,20世纪初期,30年加倍,90年代时,3年加倍。

③锻炼身体素质(体)

袁隆平游泳武汉高中比赛第一名,连续三年省农科院第一名;74岁打排球。“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

④升华审美情趣(美)

要玩出高雅来。

⑤强化实践能力(劳)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周游世界时带回一个黑人。16年之后,这个小男孩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托人把他送回非洲。一年后,达尔文又去非洲,发现那个男孩被人们吃了。“他什么都不会做,活着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