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网三开发版卸载:“山西八大怪”是指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1 03:23:17
“山西八大怪”是指什么?
请高人指点~
我就记得一个是“街边灰土当煤卖”
还有什么呢?
大家注意一下啊,我说的是山西,不是陕西,而且我说的是好的八大怪,不是大些不好的“怪”,是跟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关的

山西八大怪
杏花村汾酒把客带
老陈醋也算一道菜
土豆白菜论麻袋
刀削面要比飞刀快
烙饼用的是石头块
墙上挖洞把房盖
路边的灰土当煤卖
新娘的盖头给驴盖

1、面食品种吃不尽

回来之后老说要写个什么游记之类的,可就是谁也不写,难道非得让我这样水平的出来现眼?好在总算有个家伙把面食介绍了一番,写得还是可以,我就不狗尾续貂了。在山西居然连米饭都找不到,主食是面,菜也是面,号称三百余种可能略有夸张,但写进菜单有据可查的也有几十种了。这使我想起前一阵关于朝鲜的报道,由于饥荒,朝鲜全国在金正日同志的带领下总结出了二百多种土豆的吃法。当然这土豆与面食完全是两回事了,至于面食的味道,我觉得如同“赛螃蟹”不过是鸡蛋,面食作得再花哨也不如真正的菜好吃,我顿顿吃面只不过是对这些奇怪的名字好奇罢了,直到走的时候也还为没把名字最怪的几中吃全而遗憾。怪名之首当然是“栲栳栳”了,也不知何解,在另一个饭店的菜单上,索性就直接叫“烤姥姥”了。幸亏到平遥的时候吃了不少姥姥,否则被困在城墙上时真会饿得走不动道儿了。栲栳栳、碗秃子、搓鱼鱼、猫耳朵、擦尖儿。。。名字不同的味道的确也各有不同,但都没有炸酱面好吃。

2、罐子拔在脑门上

刚到乔家大院门口,一位女同志招呼我们买胶卷,我一看她吃了一惊:此人脑门上有三个紫色圆形印记,暗中称其为“三头蛟”;不久又见一女导游脑门正中也有一个,比起印度女性脑门上的圆点,面积大了不少倍;比起京剧小生脑门上的“过桥”,这又是个圆形。一看那紫色,显然是拔罐子才会如此,可是为什么会拔到脑门上,真的很有疗效么?直到又见了不少这样的人,才对这种时尚习以为常。不过看起来拔“脑门儿罐子”的人以妇女和儿童居多,很少看见成年男子。后来才听说这样拔罐子去火,可我还是疑惑这要是玩不熟练,岂不要火烧眉毛了?我就劝有的同志也拔一个,没准能在京城带起一股潮流,可是此人把这个出名的好机会给坐失了。从平遥去太原的时候,在站台上看见一个男孩,脑门上居然有整整齐齐的三排红点,难道这也是拔罐子的副产品,还是中了“丧门钉?”

3、厕所标牌太写实

这个也由前面的同志介绍过了,不过她还比较羞涩,我再稍微详细的介绍一下:茅房里四个小室并排而列,仅以门上的标牌区分,一种如同布鲁塞尔著名的小童雕像,一种是一个MM坐在圆柱形器物上。这只是在太原的一家饭馆见过,不知别的地方还有没有,先看到的乐个前仰后合,特意去观赏的人回来后也故作晕倒状。

4、古城儿童真豪爽

刚在平遥的古城墙上走了会儿,天还亮着,见到一帮小孩儿迎面走过来,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当先一人一手持枪,一手拿烟,忽然抬手朝城下来了一梭子,随后猛吸一口烟,大踏步而去。如此小儿竟这样威猛,不由我佩服此地民风之强悍。显然,他们是不会掏15块上来的。当我们被困在城墙上的时候,我又看见一队儿童经过,就叫住一个问小朋友哪儿能下去啊?不知道,那你们从哪儿上来的啊?不知道!气得我回身寻找那几位还在傻呵呵闲逛的人,天一黑都看不见,再转过身来孩子们也没了踪影。下城的时候看门的师傅问我们还有没有人,我们说没有活的了。

5、城墙上去下不来

这是个丢人的事,不详细介绍了。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回犯了路线性错误,咱们党员就怕这个。从西门上城墙的时候不到5点,天还亮着。我就记得客栈老板告诉我平遥四面城墙有一个门不开放,是东边还是南边来着,进城是从北边,那就往南边走吧。开始大家还颇有游兴,走得慢,好容易到了南门,发现关的就是这个,再奔东边走,天就黑了,东门确实是开放的,只是看门的已经下班了,我愤怒的摇晃着铁栅栏,没人理我。救命的是一本介绍平遥的小册子,是个有心计的MM在路上捡的,念了一路没人搭理,借着手机微弱的灯光查到了城墙办公室的电话,人家说那你们再走到北门吧,准有人开。我们就这么冒着寒风走了10里地,那天晚上谁要是往城墙上一看,有几个黑影晃动,还不时听到咯咯咯的笑声(大家都知道谁这么笑),只怕也会被吓着的。

6、晋祠小贩叫呱呱

太原晋祠到冬天冷清,个体导游比游客都多,所以我们一到就倍受纠缠,一个人被我们轰下去了,又上来一个;有的轮番上阵,有的持续进攻,有的跟着我们自顾自的念解说词。好容易摆脱了一批,又见前方七、八个人走了上来,都以为又是导游,我却看出不同了,他们手里都拿个小东西,果然他们以扇状阵势逼近了,突然同时发出呱呱的声音,原来他们拿的是个小泥坨儿,下面连根绳,一拽就发出蛙鸣,这就是晋祠特产吗?

7、三轮前后都能骑

第二天早上参观平遥县衙的时候耽误了点时间,急着奔火车站去,这好路边有个骑三轮的大爷,就让他驮我们过去,可是我们四人得俩车,大爷让我们等会儿,我们一看,原来这大爷和另外一人又组装出一辆三轮车,这车也邪门,往前往后都能蹬,开始我还以为往后蹬时是滑行呢,看来是一档二挡了。

8、的士前排坐妇女

太原的出租真便宜,三厢富康4公里起步7块,我在北京都没舍得坐过,在这儿可以体会一下。所以坐到前排,车一开动就看前面贴一条子:前排只准妇女儿童乘坐,晚7点到早6点必须双人营运。看看我连这都觉得新鲜,可见是如何少见多怪了。

山西八大怪之一
面食品种吃不尽
在山西居然连米饭都找不到,主食是面,菜也是面,号称三百余种可能略有夸张,但写进菜单有据可查的也有几十种了。至于面食的味道,如“赛螃蟹”不过是鸡蛋,面食作得再花哨也不如真正的菜好吃,栲栳栳、碗秃子、搓鱼鱼、猫耳朵、擦尖儿……名字不同的味道的确也各有不同,但都没有炸酱面好吃。

山西八大怪之二
罐子拔在脑门上
拔“脑门儿罐子”的人以妇女和儿童居多,很少看见成年男子。后来才听说这样拔罐子去火,但这要是玩不熟练,岂不要火烧眉毛了?

山西八大怪之三
厕所标牌太写实
厕所仅以门上的标牌区分,一种如同布鲁塞尔著名的小童雕像,一种是一个MM坐在圆柱形器物上。这只是在太原的一家饭馆见过,不知别的地方还有没有。

山西八大怪之四
古城儿童真豪爽
刚在平遥的古城墙上走了会儿,天还亮着,见到一帮小孩儿迎面走过来,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当先一人一手持枪,一手拿烟,忽然抬手朝城下来了一梭子,随后猛吸一口烟,大踏步而去。如此小儿竟这样威猛,不由使人佩服此地民风之强悍。

山西八大怪之五
城墙上去下不来
平遥四面城墙有一个门不开放,弄不清楚,上了城墙会下不来。实在没招了,要给城墙办公室打电话。

山西八大怪之六
晋祠小贩叫呱呱
太原晋祠到冬天冷清,个体导游比游客都多,有的轮番上阵,有的持续进攻,有的跟着游客自顾自的念解说词。好容易摆脱了一批,又见前方七、八个人走了上来,他们手里都拿个小东西,果然他们以扇状阵势逼近了,突然同时发出呱呱的声音,原来他们拿的是个小泥坨儿,下面连根绳,一拽就发出蛙鸣,这就是晋祠特产吗?

山西八大怪之七
三轮前后都能骑
平遥县衙奔火车站去,路边有个骑三轮的大爷,他和另外一人又组装出一辆三轮车,这车往前往后都能蹬,看来是一档二挡了。

山西八大怪之八
的士前排坐妇女
太原的出租真便宜,三厢富康4公里起步7块,前面贴一条子:前排只准妇女儿童乘坐,晚7点到早6点必须双人营运。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八大怪“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也叫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益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好)乍咧!”

四、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五、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六、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七、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八、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回答

山西八大怪之一
面食品种吃不尽
在山西居然连米饭都找不到,主食是面,菜也是面,号称三百余种可能略有夸张,但写进菜单有据可查的也有几十种了。至于面食的味道,如“赛螃蟹”不过是鸡蛋,面食作得再花哨也不如真正的菜好吃,栲栳栳、碗秃子、搓鱼鱼、猫耳朵、擦尖儿……名字不同的味道的确也各有不同,但都没有炸酱面好吃。

山西八大怪之二
罐子拔在脑门上
拔“脑门儿罐子”的人以妇女和儿童居多,很少看见成年男子。后来才听说这样拔罐子去火,但这要是玩不熟练,岂不要火烧眉毛了?

山西八大怪之三
厕所标牌太写实
厕所仅以门上的标牌区分,一种如同布鲁塞尔著名的小童雕像,一种是一个MM坐在圆柱形器物上。这只是在太原的一家饭馆见过,不知别的地方还有没有。

山西八大怪之四
古城儿童真豪爽
刚在平遥的古城墙上走了会儿,天还亮着,见到一帮小孩儿迎面走过来,也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当先一人一手持枪,一手拿烟,忽然抬手朝城下来了一梭子,随后猛吸一口烟,大踏步而去。如此小儿竟这样威猛,不由使人佩服此地民风之强悍。

山西八大怪之五
城墙上去下不来
平遥四面城墙有一个门不开放,弄不清楚,上了城墙会下不来。实在没招了,要给城墙办公室打电话。

山西八大怪之六
晋祠小贩叫呱呱
太原晋祠到冬天冷清,个体导游比游客都多,有的轮番上阵,有的持续进攻,有的跟着游客自顾自的念解说词。好容易摆脱了一批,又见前方七、八个人走了上来,他们手里都拿个小东西,果然他们以扇状阵势逼近了,突然同时发出呱呱的声音,原来他们拿的是个小泥坨儿,下面连根绳,一拽就发出蛙鸣,这就是晋祠特产吗?

山西八大怪之七
三轮前后都能骑
平遥县衙奔火车站去,路边有个骑三轮的大爷,他和另外一人又组装出一辆三轮车,这车往前往后都能蹬,看来是一档二挡了。

山西八大怪之八
的士前排坐妇女
太原的出租真便宜,三厢富康4公里起步7块,前面贴一条子:前排只准妇女儿童乘坐,晚7点到早6点必须双人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