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手机用什么耳机好:如何教育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6 13:43:53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

人的一生中要接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一种基本形式,在年轻一代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裂变效应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绝大多数的家长由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工作与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对子女的教育多是凭感情、凭经验,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方法不当,子女普遍存在娇气、霸气、遇事缺少主见、意志力薄弱等现象,这种状况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要让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应采取以下方法:

一、消除家长对子女造成的恐惧
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 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长。有专家说道:“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二、为子女建立自信心
发明家爱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强,喜欢追根寻源。他向老师提出“2+2为什么等于4”的问题,因此闯下大祸。刚进校3个月的他,被勒令退学。他的母亲十分悲愤,下决心亲自教育儿子成长,为儿子建立自信心,给他讲文学、物理和化学,培养他爱学习,爱科学的习惯。爱迪生的求知欲因此进一步被激发起来。“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明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的人们的常识。做父亲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从何而来?爱迪生的母亲不赏识自己的儿子,就没有今天的发明家爱迪生,对目前发展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家长的帮助要掌握一个度,绝不可越佾越疱,要留有余地。如:孩子问某字怎么写,有的家长会随口报出来,这样做最省力,但十分要不得。碰到孩子问某字怎么写,倒不如鼓励孩子“你不是会查字典吗?先查查看,再来告诉爸爸(妈妈)。”(这样的引导,孩子会欣然去查字典)。这样不仅省却了家长的许多时间,更重要的培养了孩子的自已动手攫取知识的。而这种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三、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更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作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人终生的。其次要经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原意听子女淡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
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子女,冷漠子女,这样会抹杀子女的自信心,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子女的成长和进步。

“让子女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当爱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时,对孩子的爱就成为极端的爱,这往往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出现障碍,心灵发生扭曲,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不良影响。 ..

对孩子的爱的极端表现有:
1、认为只要无限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爱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爱。孩子对爱的需要不仅是 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长只注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却忽视了对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许多书籍或买了电脑,却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读书或正确地使用电脑,也不明白对孩子的精神鼓励、赞扬、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爱,然而,这种精神上的爱对孩子的成长更加重要。
2、家长过分保护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降低了他们的自立精神与自信心。这种爱限制了孩子的自我发展,对孩子将来独立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3、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常常批评,甚至体罚孩子。有的家长的确非常爱孩子,但是,在观念上错误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当孩子的表现与家长的想象不一样时,就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往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不是欢乐,而是痛苦。这种望子成龙的爱往往会形成相反的情绪或情感――恨,对家长、对他人、对社会、甚至对自己的恨。家长应该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培养其自信心,而不是发现问题就批评、指责或惩罚,才有可能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我记得有一位外国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的确,父母的教育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将来,所以说家庭教育尤为重要,是个必不可少的课题,“望子成龙“是家长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将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这方面付出努力。
对于“怎样教育好子女?“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家长们共同探讨的话题,一边是社会,学校所关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一律,应因人而异,这其中就大有学问,教育孩子应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应先从“德、智、体、美、善”五个方面抓起,即素质教育,首先,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从小就要做一个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举一些实例或者通过看电视,漫画等引导孩子告诉他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像其中的人物一样。
二、家长平时应多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使他感觉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学习,不要不闻不问,这样他会感觉到学得没劲,另外,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一个目标,实行奖罚分明,当达到该目标时,家长应遵守“合同”给予相应的奖励,若没达标时,家长也不应责怪,打骂孩子,应鼓励帮助指导他,这样才能重新树立起他的信心。家长应教孩子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难题等良好读书习惯,教他学东西时应灵活掌握,不要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不管用,时间花不少,效果却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写生字,写了一排,过段时间他还是写不出来,这种方法太“死”,家长应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结子女。
三、“健康是财富”,家长应教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早起早睡,平时打打篮球,跑跑步等对身体很好。
四、家长应教育孩子从小就要养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对人有礼貌,教他们怎样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非常大,这一点应引起家长的重视,说话要得体,办事要认真,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告诉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时在家里给他们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当天的事当天完成,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许多,这就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应做到有一颗爱心,还要细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们家长能做到这几点,再加上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心,我们的孩子未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的问题:
小儿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学龄前期,这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形成,如口头语言、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性也在该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及心理护理。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传授深奥的科学知识,而是要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我们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来有三种因素,即对品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社会上许多事情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自然而然地学会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某些艺术形式就是将这些美的内容加以提炼、升华的结果。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易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乐曲、舞蹈、诗歌、美工、文学作品等都是对儿童知识经验少,理解和欣赏水平低,生理上还不成熟所以只能选择那些浅显易懂的作品。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学龄前儿童,在心理护理上应注意心理特征。此时的儿童抽象思维已经产生,能够对抽象的数概念有所认识;创造想象也已出现,个别儿童还能画出很新颖的画面,编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都要给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要让儿童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过耳濡目染,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使其心理在一种健康、向上、友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在心理护理上,要十分注意方法,对儿童切忌采用粗暴简单的训斥,这样容易使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迁就、纵容的方法,这样就会使儿童产生不辨是非,自以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如通过劳动培养儿童勤劳、助人为乐的品德,让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劳动后的愉快及帮助他人后的快乐。在儿童的心理护理上还应注意顺其自然,要和儿童教育、儿童保健紧密地结合起来。护理得当,可使儿童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教育孩子遵循的四大原则
『第一大原则:亲密有间』
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他们不希望别人随意闯进自己的房间
宝宝一向是妈妈的“乖孩子”,谁知道有一次,竟然和妈妈起了一次大冲突。妈妈在整理宝宝房间的时候,把一个又脏又旧的布娃娃扔了,宝宝知道后不依不饶,质问妈妈:“那是我的娃娃,你凭什么扔掉?以后不许乱动
我的东西!”妈妈气坏了:“好啊你,天天亲你疼你,谁知道翅膀上毛还没长全呢就想单飞。我偏动你的东西!”妈妈一气之下把宝宝那些舍不得扔的很旧的玩具全给扔了,宝宝气坏了,一边大哭着往回捡一边骂:“坏妈妈!坏妈妈!”这件事情并不大,却搞得妈妈也伤心,宝宝也伤心。
这涉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相处的一个原则:亲密有间。我们常说“亲密无间”,心理学研究却表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隐私和个人空间,一旦被入侵,就会表现得烦躁不安,忧虑戒备。只有个人空间得到充分尊重,才能心态平和,做事也会比较冷静。
父母和孩子之间,也需要“有间”。很多家长要求孩子不要随便乱翻父母的东西,因为大人要有自己的空间。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他们不希望别人随意闯进自己的房间,即使是至亲至爱的父母。只有亲密有间,家庭才能既成为一个亲密生活的共同体,又成为一个个性自由发展的场所。生活在“亲密有间”的家庭里的孩子,从小就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第二大原则:尊重有度』
父母处理与孩子关系的时候,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严格的长者
小乐的爸爸是一个教子观念很新的人,和孩子如朋友,如兄弟,独独不像父子。他的做法是让儿子直呼其名,事事听取小乐的意见。他一直认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尊重孩子。没想到,才几岁的小乐变得非常任性,一切惟我独尊。
当爸爸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父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激烈到无法化解,有一次,两人又发生了冲突,最后气得爸爸抓住小乐,劈头盖脸一顿痛打。小乐搞不清楚,为什么一向和自己亲如哥们儿一样的爸爸,怎么突然变成了恶魔,他感觉受到严重的伤害。
这是一个过犹不及的典型例子。尊重太过,就成了没有原则的妥协;尊重不足,冲突会随即产生。怎样才能算是尊重有度呢?父母处理与孩子关系的时候,既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严格的长者,让孩子信任你,乐于向你敞开心扉,同时又遵从你的一些决定。家长制的威风不可取,你可以用温和而坚定的句式提建议:“假如我是你,我就……”这样说法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对父母的意见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大原则:满足有限』
在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时,要坚决抵制。父母的坚决拒绝会让孩子体会到规则的威力
朵朵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就是有点“贪心”。每当父母答应她一件事,她就马上加码。有一次她要买书,爸爸就给她买了一本。谁知她拿着这本,又渴望地盯着另一本,爸爸不忍心,又给她买了。当拉着她出门的时候,朵朵仍旧满脸不高兴。问她怎么了,她说:“爸爸不好,就给买两本书!”这种情况还有很多,慈爱的父亲受不了朵朵的眼泪,大多数情况都选择妥协。
结果发现,越妥协朵朵的要求越多,到最后,朵朵几乎总是泪汪汪的,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事是爸爸无法替自己实现的。
其实,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欲望不加控制的结果。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为人父母者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你迟早有一天不得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他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觉痛苦。”
所以,在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时,要坚决抵制。父母的坚决拒绝会让孩子体会到规则的威力,以后提要求就会慎重得多。
而且,父母有限度地满足是对社会和周围环境的一种基本态度的模仿。孩子在父母这里学会适度地提自己的要求和控制自己的欲望,长大后与人交往就容易多了。
『第四大原则:帮忙有忌』
许多孩子的能力都处在“休眠期”,假如再没有原则地帮忙,孩子的能力可能就会一辈子“沉睡”下去
小小被送到幼儿园之后,老师发现这个孩子什么都不肯做,不光不肯叠自己的小被小褥,就连游戏也不玩,别的孩子玩的时候,他在一边巡视和指挥:“你,站这边;你,到那儿去;你,玩给我看。”小朋友都很烦他。老师做了一次家访,才明白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小小的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抚养。
两位老人对孙儿十分宠惯,玩玩具都怕伤着孩子,总是奶奶玩给他看,“替他玩”。老师家访时,奶奶还一边和老师说话,一边手脚不停地替小小玩变形金刚。小小看着金刚在奶奶手里花样百出,兴奋地大叫。但是让他自己玩,他却一个劲地退缩,不知道从何下手。
奶奶这样做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孩子丧失了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勇气,而且养成孩子怠惰、笨拙的毛病。有很多家长帮孩子洗衣服、打扫卫生,陪孩子写作业等等,以至于孩子的衣服从来都是沾满土和泥,自己的衣柜里乱七八糟,吃过饭把碗一推,写作业必须要父母陪,不然心里就觉得没有底。这种过度帮忙造成的危害就是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书包、衣柜自己要整理,小件衣服自己要学着洗,作业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无人可依赖的情况下,孩子会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河北某大学一对夫妻双双赴美,家里只留下了两个正上学的孩子。这两个孩子自己学习,自己生活,还要照顾奶奶,居然先后都考上了名牌大学。
这让我们看到了蕴藏在孩子身上的巨大潜能。许多孩子的能力都处在“休眠期”,假如再这样没有原则地帮忙,孩子的能力可能就会一辈子“沉睡”下去。

教子十忌

一忌娇,娇子不会成好苗;
二忌惯,惯成恶习不易改;
三忌松,松于自流儿不聪;
四忌护,护错袒短终生误;
五忌纵,纵子邪僻实无用;
六忌溺,溺爱过分总生弊;
七忌哄,哄得孩子理不懂;
八忌吓,吓得胆怯遇事怕;
九忌蛮,蛮横无理事情害;
十忌打,打得孩儿说谎话。

儿童成长的途径

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往往不一会儿就吵闹起来,即使地兄弟姐妹,
也很难避免。在家长的眼里,孩子间的争吵,似乎是件坏事,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
并非如此,这实际是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如何做人的一条途径。
在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家里,孩子们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一起玩是极
少的。而争争吵吵的玩耍,往往是孩子兴致最高的时候,儿童在心里往往将自已放
在中心地位,不了解别人的心理和感受,正是在孩子间的吵闹闹之中,通过辨解、
说理和争吵,了解了别人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自己与别人在感受和处世方法上的
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孩子们发生争吵时,家长不应过多地责怪他们。
还有当你的孩子心情不好时,如果你的孩子因最好的朋友跑去和别人玩而伤心,
此时为了让他高兴起来,你就说:“不要难过,想一想让你高兴的事,不管怎么样,
明天你就会不在意了。”
但是听了这番话后,他却变得更难过了。因为你想表达的意思和他听到的不一
样。这使他感到内疚,这样的话会使孩子不相信自已的感情,而且使他感到没有人
和他分忧。你应该知道你理解并分担他的痛苦。在上述的情况出现时,你可以说:
“你的朋友和别人去玩了,确实让你很伤心,是吗?”对他的想法和感情表示同情,
不要试图把事情解释一下就搪塞过去。
倾听孩子的申述会促使你分担他的难过。这不仅会使他觉得好受些,而且还能
促使你的孩子愿意向你敞开心扉。
例如你的孩子流眼泪时,原因大多为了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玩的,他要
那个东西,一些亲戚围着他团团转。他们认为这世上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
他们往往自私、狂妄、蛮横、骄傲、唯我独尊,至高无上,这是有害的,发展下去,
孩子会变成一个自私冷酷、自卑怯弱的人,经不起风波,受不得挫折,在困难面前,
他们失去了勇气,失去了信心,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请你让你的孩子流点泪吧,我说的这个泪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醒悟出
来的,要让他们懂得,天上的星星是摘不下来的,水中的月亮捞不起来,要让他们
感觉到这世上也有办不到的事,让他们受点委屈,流点眼泪,只会使他们更加坚强
起赤,孩子哭一哭没什么不好,做家长的大可不必慌神着急。

儿童需要什么性格

当今世界,孩子最需要培养的性格是:
一,自信心。只有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各项挑战时,他有可能战胜
它。
二,热情。缺乏热情,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 不能成功。热情,对大多数儿
童来说,都 是生而有之的,然而,不使其受伤害,继续保持下去,却不容易。因
为热情是脆弱的,千万不要随意伤害它。
三,富有同情心。如果一个家庭经常关心他人,那么,自然会在孩子幼小的心
灵中播下同情的种子。
四,灵活性。应变能力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是一种起决定作用的性格。
五,希望。这种特性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敢于迎接挑战。

称职父母的标准

一对称职父母的标准是:
一,喜欢而且经常与孩子接近;
二,乐于和孩子在一起解决困难;
三,善于和孩子交流,沟通思想感情;
四,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五,家中有明确的规矩可循;
六,按照孩子的程度,给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标,决不作过分的要求;
七,致力于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庭。

切忌打孩子的屁股

父母在打孩子时,一般很少打头部、胸部等重要器官所在部位,而多拣屁股、
四肢来打。但他们不了解各个不同功能器官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维持生命的过程
中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着。就拿屁股或大腿来说,当承受的打击应力较轻时,一般
不会构成对生命的威胁,但仍会通过感觉神经及传导神经的作用,将受打刺激送到
中枢神经,产生痛觉,进而会影响人的精神情绪。当打击力超过组织的承受力极限,
就会形成损伤,如果反复而且严重地打击屁股或大腿,使孩子的肌肉在一定程度和
范围内受到严重挫伤时,就会导致死亡。这种死因在医学上称为挤压综合症。一般
来讲,我们是反对打孩子的,我们提倡说服教育的方法。

不要对孩子要求过份

疼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但无原则的爱,就会使孩子逐渐变成一个“小皇帝”。
如果高标准地要求子女,一旦脱离了教育的特点和客观规律, 也同样会把孩子塑造
成“特殊”的儿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就会形成下列现象:一是过分地宠爱,
容易失去自立;二是过分地迁就,容易产生自私;三是过分地夸奖,容易自负;四
是过分地批评,形成自卑;七是过分地不平等,失去自尊;八是过分地包办代替,
丧失自觉;九是过分地唠叨,容易产生反感情绪;十是过分地压制,从厌烦走向逆
反。请父母掌握分寸。

不要对孩子无休止的指责

许多父母常犯这样的错误,他们经常监督似地观察孩子的行为,遇到孩子有错
时,便马上去纠正。直到孩子做到完全正确才肯罢休。在我们的观念里,似乎认为
对孩子的教育就是让他们达到完美无缺,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思考就能理解,这种
要求是不对的。因为人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多关心孩子表现好的一面,
不断给予鼓励,他们犯错的次数一定会越来越少。当然,父母们不免无时无刻地担
心孩子长大以后会变坏,养成坏习惯。因此,父母们总是随时盯着孩子,惟恐出现
差错,不过这种方法对孩子不但没有激励作用,而且使孩子觉得得不到父母的信赖
而产生挫折感。

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

不少父母平时溺爱子女,但有时也拿孩子做“出气筒”。逢工作不顺利、同事
闹矛盾、家庭有纠纷、大人心情不好时,往往为一点儿小事迁怒于孩子,大吵大叫,
甚至大打出手。这种做法且不说为人父母的修养欠缺应纠正,只说对孩子的心理影
响极坏也应引起父母们的足够重视。
孩子当父母的出气筒,直接反应是迷惑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使父母如此生气。因
为起因往往是平时算不了什么的小事,孩子被弄得莫名其妙,加上与平时父母的溺
爱“落差”太大,更使委屈倍增。更为有害的是天长日久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和
性格变异,多次无辜被父母迁怒,孩子会不信任、不服从父母,以后真的需要父母
管教了,父母的威信已丧失殆尽。另外,孩子,尤其是一二岁的幼儿,性格形成期
受到这种影响,会变得易暴躁、好斗、出言不逊。一旦到了恶果的形成,父母们后
悔不迭也为时已晚。所以,千万别拿孩子当出气筒。

父母切忌哄孩子

在做父母的生活内容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育子女了。因为孩子是未来和希望。
可是有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却多有不当,对学前儿童不是用科学的态度教育孩子,
而是哄孩子。如有一个小孩,幼年时大人告诉他用手摸电灯泡会引起电灯爆炸,当
时他信以为真。长大后才知道这是大人为哄他开的玩笑。这件事成年人听起来很可
笑,但从小被哄骗的孩子却信以为真,始终不忘。这使孩子不能如实地认清事物真
相,以致形成错误的观念。
相当一部分家长,特别是妈妈常在孩子摔跤后,拍打周围的人或物。表面看来
是安慰孩子,似乎没什么,但久而久之,在孩子头脑中形成一种错误概念,那就是
由于别人使我摔了跤,不是我自己不小心摔的。于是每当他又摔了跤便怨天尤人,
哭闹不停。而正确的教育方法是应该告诉孩子:“你是不小心摔了跤,以后走路要
小心。”他懂得了造成摔跤的原因是自己不小
参考资料:百度

至少要看你说的是哪方面的,多大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对待方面。不可能说一句话能说清的。

如何教育好孩子是要因人而言的,最好能让他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千万不可对孩子施用暴力,最好能用不同的方式鼓励孩子,让他知道自己不比任何人差,对自己有信心就比什么都强

你这个问题提的有点大了.家庭教育也是一门很高深的艺术,家长需要常时间地、不断地去研究、去实践才会起到作用。本人的看法:教育要融入到生活中,生活是最大的课堂,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学校上课更有效,如果能够好好地开发利用生活这个课堂,那么孩子的成长将是多么地快乐有趣。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有知识,都能塑造人格。有心者会让生活成为教育,教育成为生活。

因材施教,宽严结合,健康第一,品德第二,学习第三,心态正常,谋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