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绝版鲜花武器:金兆钧简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4:47:48

网上自述
  金兆钧,为数不多的“北京人”之一,因为是满族。生于大跃进
  年代,至今刚好“不惑之年”——实际上越发的“惑”——“不是我
  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自小无定性,好杂学旁收,好音乐,爱读书,均不求甚解。17岁
  插队京郊,19岁卖了一年裤子,20岁上北京师范学院,继续好音乐、
  读杂书,不求甚解。24岁重返京郊教书,不知春秋。做作曲梦,做作
  家梦,均没戏。巧遇机会调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做编辑至
  今,尚未下岗。
  以一篇《自从有了崔健的<一无所有>,中国流行音乐将不再是一
  无所有》而闻名的《北京青年报》记者于大公偶然电话约请撰写评
  论,此后一直到80年代末主要在《北京青年报》上撰写乐评,且因
  1987年底参加全国通俗音乐研讨会结识南北音乐人一群,遂以流行
  乐、摇滚乐为专注对象。当年孤军一支,不知日后“乐评人”大军也
  是浩浩荡荡。
  1993年,中国歌坛造星运动兴起,炒作之风形成,亦被圈内人封
  为“乐评人”,此后不仅“评”,也参与歌坛多种活动。但面对词曲
  作家,是乐评人,面对媒体,是撰稿人,面对制作人,是策划人,究
  竟不知自己是什么人。
  下笔十年,好文章不多,自己所认可者,有《风从何处来——歌
  坛西北风述评》,《中国青少年亚文化与流行音乐》、《来去匆匆,风雨兼程》等篇目;参与十
  年,做好事也不多,自以为有些意义者,促成好作品问世10余首,策划《共和国的儿女——老三
  届》,了自己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怀旧心愿,参与《世纪的钟声》为希望工程募捐晚会,自觉
  为孩子们做了点事情,参与中国歌坛十年回顾,意在促进歌坛团结。亦有平庸文章甚多,平庸创意
  不少,言责自负,不敢否认。
  至今仍然爱音乐,好读书,不求甚解,但知歌坛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江山代有人才出,各
  领风骚数百天。人面不知何处去,桃李依旧笑春风。尔曹名与身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岁岁年年歌相似,年年岁岁人不
  同。说到底,“音乐毕竟要成为音乐”(莫扎特),“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迸发出火花”(贝多
  芬),“音乐是人民大众创造的,作曲家不过是把它们编编而已”(格林卡),音乐“可以观风
  俗,知得失”(孔子),“大音希声”(老子)。
  乱曰:天地悠悠,方知涛声依旧;梦回唐朝,原来一无所有。雾里看花,你我皆凡人;用心良
  苦,千年等一回。把根留住,都是中华民谣;星星点灯,闪烁东方之珠。跟着感觉走,当你想我的
  时候;明天会更好,总会等到那一天。梦醒时分,愿各位心情不错;守住永远,祝好人一生平安。
  金兆钧,生于1958年,满族。于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86年10月调入中国音乐家协会《人民音乐》编辑部担任编辑工作。1987年9月获得中级职称,1998年获得高级职称。2002年起任《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1977年间担任北京东城区工人俱乐部业余合唱团指挥。大学期间开始对中国歌曲创作史的研究,并于1980年在校开设中国大众歌曲创作史讲座。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中国政法大学免试读研
  激情六月彩铃大奖 免试入学读在职研究生

  1987、1988年间,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西方音乐美学史、中国古典音乐美学史及和声等课程。

  1986年后开始致力于音乐美学和流行音乐、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先后参加了中国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兴城会议(1986)、音乐美学的哲学基础读书会(1986),中国首届通俗音乐研讨会(1987)、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1991、1993)以及中国流行音乐趋势和展望研讨会(1994)、中国流行音乐与传媒研讨会(1995)等在音乐美学领域及流行音乐领域比较重要的学术性会议。1987年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91年成为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

  15年来,相继撰写了研究文章和评论文章数百万字。其中较重要的文章有《音乐质能统一场论假说》(《人民音乐》1987)、《略论心理分析方法在音乐创作研究中的应用》(《人民音乐》1987,9)、《青年流行音乐创作群体的心理分析》(《人民音乐》1987)、《风从何处来?——评歌坛“西北风”》(《人民日报》1988)、《从“心潮”论争看音乐价值观之分歧》(《中国音乐学》)1988,4)、《来去匆匆,风雨兼程——通俗音乐十年观》(《人民音乐》1990)、《军魂当翻燕赵声》(《解放军报》1989)、《摇滚在中国》(《中国音乐报》1989)、《中国流行音乐和青少年亚文化》(《文艺学习》1990,6)、《版权、法制、流行乐的未来》(《中国青年报》1991)、《克莱德曼是中国严肃音乐的出路吗?》(《光明日报》1994)、《1994——中国流行音乐的局势和忧虑》(《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中国交响乐命运的探索》(《北京青年报》1995)、《歌坛十年故事》(《中国百老汇》1996)、《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文化?》(《文艺报》1997)、《“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的两面神效应》(《读书》1998)等,并先后为《北京青年报》、《新闻出版报》、《南方周末》、《吉林日报》、《音乐生活报》、《舞台与银幕》、《演艺圈》杂志、《中国百老汇》杂志、《歌迷大世界》杂志、《中国音像》杂志撰写专栏文章。2002年专题论文《颠覆还是捧场》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2002年由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专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亲历中国流行音乐》。

  1991年,应北大出版社之邀,翻译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诗学六讲》。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1年,担任由团中央、文化部、广电部联合主办,为“希望工程”募捐义演《希望的钟声》的策划和总撰稿并创作主体歌词(该作品后来又用于电视片《邓小平》及1998年文化部春节晚会中),此后一直参与“希望工程”的年度大型活动;1994年,担任《共和国的儿女——老三届》大型音乐会的策划与撰稿;1995年,担任大型电视片《21世纪不是梦》的策划及艺术设计;1996年,发起、策划和组织了“中国流行歌坛十年回顾”大型系列活动;1996至1998年,参与大型文艺专题电视片《百年恩来》制作,担任艺术策划和音乐设计。1998年,参与发起北京社会各界为抗洪救灾举办的大型义演。1999年,担任首届南宁民歌艺术节艺术策划。2000年,担任中央电视台春节特别节目《同一首歌》总体策划。2003年,担任齐秦北京春分音乐会策划、《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策划,参与创办中国轻音乐学会学会奖。

  2000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评委,广电总局“金号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