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用的假鱼饵:四人帮如何影响戏曲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06:30:07
都说粉碎四人帮后,戏曲重获新生.那粉碎四人帮以前,四人帮怎样影响戏曲了或说四人帮如何阻碍戏曲发展了?简单说1下就好
答对了,我再+50

建国初期,在毛泽东同志的“双百方针”的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京剧以及各地方戏曲达到了自形成后的一个鼎盛时期,各地戏曲剧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涌现出了无数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而中国的戏曲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得到了更加十足的发展,改掉了旧社会戏班子所遗留下的不良习气,成为了新中国文艺圈里的一大亮点!但也几乎也是在那个时候,戏曲开始了它的下坡路,而这一路走来,让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瞬息间从鼎盛跌入了低谷,各大戏院也从门庭若市一夜间变的冷冷清清,门可罗雀!这一变化几乎是在众多戏曲工作者乃至戏曲爱好者来说几乎还没来得及回应便到来了,大家可曾思考过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快,难道真的是戏曲这一艺术形式过时了,已经跟不上现代人追求的脚步了吗?有时候我就在感慨,倘若梅兰芳大师依然健在,对于戏曲如今的境地,大师会作何感想呢,恐怕也只能自叹“生不逢时”吧?然逝者已逝,生者难道只能徒留悲伤?也许您曾经无数次的进行过思考,也许您有很多振兴戏曲的想法,那么就请您把您的想法说出来吧,为今人乃至后人振兴戏曲留点提示,也算为戏曲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吧,下面我先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说于此,权当抛砖引玉了,热切期待您的参与!

我认为戏曲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十年文革的对艺术家的迫害和戏曲限制。

大家知道,在文革期间,以江青为代表的“四人帮”残酷迫害戏曲工作者,很多艺术家没有了演出的舞台而把自己最宝贵的艺术时光白白地浪费掉了,也让很多艺术家感到了前途的渺茫而对演戏逐渐失去了信心。还有就是文革期间,除了样板戏外几乎没有为古装戏曲提供任何的发展空间,而中国戏曲在形成之初就以演出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为创作方向,并且这方面的戏曲也最为优秀,江青一句屁话,便抹杀了中国古装戏曲演出的所有成就,演出者自然也就成了黑分子!从某重意义上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卡戏曲发展的咽喉。而“只演七个样板戏,全国锣鼓一般齐”的错误指示,更是彻底抹杀了各地的戏曲发展的机会,任何一个剧种都有它的生存土壤,京剧虽然发展的相对比较完善,但前面加了“京”字,就必然有它的局限性,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京剧,于是不喜欢京剧的人便不去听京剧,而对那些土生土长在各地的地方戏曲在长期压制够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观众群,各地剧种在十年文革期间因此而流失的观众难以数记,而观众群体的减少便直接影响到了戏曲下一代观众的培养。大家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欣赏和喜好是需要培养,爷爷喜欢听了自然影响了父亲,父亲影响儿子,一代传一代,艺术欣赏的观众群体才能源源不断,但文革的遗患就是父亲对戏曲失去了兴趣,从而断送了戏曲传播的途径,直接的导致了戏曲的快速没落,而文革后戏曲发展也只能说是戏曲发展的回光返照,文革后的改革开放,更是把中国的戏曲艺术逼到了死胡同里,因为大家还没有准备好如何接受戏曲艺术因文革的结束而产生的突变,外界的各类的艺术形式几乎在瞬间便到了面前,于是大家便随机的选择了自己的艺术取向,从而分散了大家对戏曲的注意力,也许很少有人去注意曾经为世人关注的戏曲艺术正在滑向低谷,当那一批为数不多的依然为戏曲痴迷的观众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驾鹤远去后,戏曲便在痛失土壤后而失去生存空间,瞬间没落了!

戏曲的没落还因为它先天不足的局限性。虽然大家都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戏字”,但又有几个人会认为别人的喜欢戏曲剧种比自己喜欢的优秀的呢,于是一个剧种的生存土壤便有了它的特定方位,而这一局限性也使得戏曲失去了全面推广的优势。一个戏曲剧种特别是小剧种的生存土壤和空间因此也变得十分狭小,一旦这个空间没了,土壤没了,它唯一的结局也只能是“灭绝”!

十年文革的对艺术家的迫害和戏曲限制:http://jzdxy.com/dispbbs.asp?boardID=7&ID=106&page=1

四人帮粉碎了从某一方面左右了戏曲

江清就是个戏子出身 他们大搞样板戏 打压了戏剧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