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烈士:达·芬奇密码中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22:13:39
达·芬奇密码中雅克·索尼埃的离别留言:13-3-2-21-1-1-8-5啊,严酷的魔王!(O,Draconian devil!)噢,瘸腿的圣徒!(Oh,Lame Saint !)是如何拼成LeonardodaVinci!(列昂纳多·达·芬奇!)TheMonaLisa!(蒙娜丽莎!)
我想问的是如何通过13-3-2-21-1-1-8-5这个数列将O,Draconian devil!Oh,Lame Saint !拼写为LeonardodaVinci!(列昂纳多·达·芬奇!)TheMonaLisa!(蒙娜丽莎!)的?

由于《达·芬奇密码》在世界各地的空前畅销,丹·布朗及其作品成为继“哈利。波特”之后又一个“出版奇迹”,并引发知识悬疑小说的创作热潮。

日前,记者发现,一本名为《天使与魔鬼》的小说非常畅销,它的作者就是创作超级畅销书《达·芬奇密码》的丹·布朗。记者从上海人民出版社了解到,简体字中文版《达·芬奇密码》推出了一年,目前已加印18次,总印数突破62万。

在美国,2003年出版的《达·芬奇密码》目前已售出近1000万本,而且都是售价24.95美元的精装本,该书登上过全美所有主要排行榜的榜首,并连续两年夺得全年图书销量冠军。在全世界,《达·芬奇密码》被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量达到1700万册,不少国家的图书排行榜上,该书至今仍然排在前三位。《达·芬奇密码》出版前,布朗创作的三部小说都没什么反响。但自从《达·芬奇密码》热卖后,这三本旧作也开始畅销。去年,他的处女作《数字堡垒》在美国重新包装上市,开机印数便是100万册,《天使与魔鬼》和《欺骗要诀》两书加起来共印了1150万册,在去年的美国图书销量排行榜上,这三部作品都进入了前十名。

这些作品的畅销,带动了西方知识悬疑小说的出版热潮,很多出版商都在热切地寻找类似的小说。如何成为“丹·布朗第二”,这是如今很多通俗小说作者关心的问题。

“成为丹·布朗第二”指南

知识《纽约时报书评》称《达·芬奇密码》是一本令人愉快的“知识悬疑小说”,许多评论家认为,丹·布朗的成功就在于他既保持了悬疑小说常规的畅销要素,又创造性地引入了其他元素,特别是对历史、艺术、宗教、科学的阐释和思考,使小说显得别开生面,既能吸引通俗文学的爱好者,又能让更多读者体验到智力上的游戏和知识面的拓宽,使他们在阅读小说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此类小说的走俏,反映出当今读者对历史文化与现实故事相结合的文学作品的偏爱,布朗正是满足了人们希望在轻松的环境下,放松地去温习传统文化的诉求。

上海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朱振武参与翻译了布朗的三部小说,他说,布朗是个勤奋严谨的学者,他的小说都建立在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因此他一般要花两三年的工夫才能完成一部。在创作前,他会查阅大量资料,并请有关人员帮忙核对,确保书中所描写的与现实中有关的内容准确无误。对于书中所涉及的地方,他会进行实地考察,在《天使与魔鬼》里,他就把梵帝冈和罗马城的地图附在书前,并且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路线,让读者随时核对。而翻译者对他的小说也不敢怠慢,他们花很多时间查资料,核对书中的专有名词和术语,难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通俗小说翻译。

想象力

在学校教书时,一个学生因为不知电子邮件被监控而惹上了麻烦,这成为布朗创作《数字城堡》最原始的素材;参观梵蒂冈的一条地道时,向导提到了“兄弟会”以及“光照派”,这启发他创作了《天使与魔鬼》;在卢浮宫参观时,就达·芬奇的油画与一位艺术史学家展开了讨论,这为他写作《达·芬奇密码》提供了灵感。这些事物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却很少有人怀疑或感兴趣,而布朗却为这些重大的历史之谜和高科技成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与读者“斗智”

“布朗的作品就像好莱坞大片,不一口气看完简直坐卧不安。”这是许多读者掩卷后发出的感叹,他的小说往往一开始就是悬念的开端,没有废话,没有冗长的背景交代,故事的进展速度极快,没有多余的交代,悬念环环相扣,不到最后一刻不揭开谜底,让读者紧张得喘不过气来。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布朗非常热衷于与读者“斗智”,不断颠覆他们的习惯性思维,这使不少悬念小说的忠实读者体验到了久违的惊喜和惊奇。

人文关怀

很多读者认为,除了丰富的知识的惊险的故事,布朗小说里体现的人文关怀,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达·芬奇密码》中,他试图探讨“女性是如何在历史进程和众多的文化中丧失了她们最初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在《数字城堡》中,他关注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矛盾以及网络安全问题;在《欺骗要诀》里,他聚焦于政治道德、国家安全与保密高科技;而在《天使与魔鬼》中,他着力于探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科学将向何处去”这一严肃命题。

融合雅俗文化

布朗的作品受到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读者的喜爱,与他在创作中将雅俗文化融为一体是密切相关的。他采用了通俗小说中的许多桥段,特别是悬念的设置,而在意境的营造上,他又采取了经典文学中的创作手法,让人有所回味。同时,他还使用许多影视技巧,比如“蒙太奇”、“闪回”、“最后一分钟营救”等等,这都增加了小说的可看性。

舍得“做减法”布朗的小说大多沿用“英雄和美人共同出生入死”的常见模式,却彻底抛弃了“拳头加枕头”这一曾经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畅销元素。他的“英雄”主要的武器是智慧和学识,他的小说没有性描写,连爱情都写得非常含蓄。因为布朗在创作时不断“做减法”,《达·芬奇密码》初稿的百分之九十“都进了废纸篓”,他说他希望自己的文字在读者面前“如水晶般清澈”。

丹·布朗成为文化现象

“丹·布朗及其作品”已成为“哈利·波特系列”后又一个“出版奇迹”,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他带动的效应几乎是全方位的。

布朗虚构的故事往往依托重大的历史之谜或高科技成果展开,因此常常涉及到真实的机构、处所、历史人物和科研成果,布朗本人也宣布,他所涉及的这些内容“都确有其事,而且有据可查。”这大大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在许多国家,有关历史、宗教、美术鉴赏和艺术史的图书销量都因此有所增长,读者把这些书与小说对照阅读,印证布朗的描述是否属实。

由于布朗在作品中对西方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进行了颠覆性阐释,不少艺术家、历史学家、科学家以及宗教界人士对此都非常关注,争论时有发生,至今,已有十几本解析或质疑《达·芬奇密码》的作品问世,这些也使得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处于“旋涡中心”的作家本人。

布朗小说的畅销还引发了各国读者前往故事发生地参观的热潮,在巴黎的卢浮宫、圣瑟比斯教堂以及方尖石塔,到处都有手拿《达·芬奇密码》的参观者向导游询询问,“这里是不是馆长索尼埃被杀害的地方?”“达·芬奇的《岩间圣母》的故事是真的吗?”。甚至有法国的旅游公司专门推出了“在卢浮宫对《达·芬奇密码》解密”的活动,每个月都能接待约100个专程前来的旅游团。

由于作品产生的轰动效应,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摄制组破例被批准进入卢浮宫实地拍摄,据悉,这是该博物馆第二次对电影摄制组开放,前一部是法国本土的大制作影片《卢浮魅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