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野的妻子的照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出自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8 13:34:40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本名叫荀况,又叫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保留在他的著作《荀子》这本书里,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劝学"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学习是不应当停止和废弃的。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凉。
在这里,荀子以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学生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就能够有所提高,学生一定要有志气超过自己的老师,一代要比一代强。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名言,最早就是荀子说的。
后来,这几句话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谚语,用以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

劝学 作者: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长也,而见者远;顺见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话出自荀子的《劝学》。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先出自荀子的《劝学》,荀子用靛青比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后起之秀,而用蓝草比喻他们的老师或前辈。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