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床垫有甲醛超标: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所有原因,宁滥勿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0:16:51

起因:世界性经济危机,日本社会严重瘫痪,急需扩张底盘,寻找原材料产地和市场,同时将国内对重重社会矛盾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外战争中去。

经过:通过对东北三省的侵占,日本在大陆站稳了脚跟,然后于1937年对华全面开战。至1943年,日本已基本控制东亚和东南亚,但因兵力不足,战线过长,开始力不从心。在中国战场上,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军民展开了英勇的反击。日本后因战略失误,与美国交恶,在中途岛战役中损失大部分海军,从此一蹶不振。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结果:日本战败,盟军,苏联,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的其他国家获得抗战胜利。但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
重大战役:卢沟桥战役,上海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百团战役,等等

抗战胜利的原因:
1。美国在一战后就强大了,抗日战争是二战中的一个战场,美国的适时加入,改变
了整个战局。这是最主要的。美国看其他国家打的差不多了,才来发战争财的,美
国二战后更加强盛。
2。日本和德国的失误。比如德国在苏联战场的失误,日本愚蠢的攻击美国,给美国
参战提供了借口。
3。中国的统一战线,国共合作,游击战。但我认为,如果没有美国的参预,抗日还
要进行很长的一段时间的。
-----------------

日本文化的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前,一是明治维新之后。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化是在自己的原始“神道”基础吸收了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成分。日本在学习中国儒家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和”文化的价值观,即群体主义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在战争期间要求誓死效忠天皇,体现为剖腹自杀的武士道精神;在和平时期,则在日本企业管理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做法中体现出来;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与价值观“仁”,则从来就不是日本文化最关心的问题。中国人讲求仁义待人是做人的根本,而日本文化并不把仁义要求看得太重。

由“和”的观念所形成的群体主义价值观,是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一把钥匙,日本人也把自己叫做“大和民族”。这种重“和”不重“仁”的文化,能够有效团结民众,形成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其局限在于:“和”之观念只能作为实现文化群体内部凝聚的工具,并不能指出文化前进、发展的方向,一旦这个文化方向走错,必将贻害甚重,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日本后来走向对外武力扩张,就是借助所谓“大和魂”与“武士道”而加速走向自我毁灭 ,也对周边国家犯下了滔天罪行。 “和”的文化价值观是日本文化结构的核心部分。

日本文化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明治维新过程中,日本学者福泽谕吉为日本文化找到了新方向---“脱亚入欧”,这个主张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种新方向是日本后来走向军国主义的文化精液。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与“和”是不能分开的两个价值观。以“仁爱”之心,追求“和为贵”的社会局面;“和”的含义是有差别地团结在一起,并以“和”之方式实现“平”天下,这种“平天下”的追求认可不同文化的差异,所以中国人把这种追求称为“和平”。这种观点始终是中国文化处理国家之间、文化之间共处的文化原则,后来被周恩来总理总结为“和平共处”追求双赢的外交原则。

因为没有学习中国文化中“仁”的价值观,日本文化之中,没有指导其与其他文化和平相处的价值准则。福泽谕吉所谓“脱亚入欧”的文化含义是:迅速学习西方文化中“以邻为壑”、“成王败寇”、“零和博弈”的文化思路。这种思路认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没有自己完整成熟的内生的文化价值观,日本人没有文化包袱,可以迅速学习其他文化,得益于日本文化中群体主义价值观的支撑,日本在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竞争中,迅速成长为一个不可忽视并产生直接冲突的对手,这一点,美国人、英国人、荷兰人在二战中应有极其强烈的感受!

人们说日本人善于学习其他文化,其本质是日本民族没有自己原生的独立的文化价值观体系。1995年在读过日本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后,对日本文化有了以下的印象:“日本人的东西真得不能读,他们的呐喊也好,悲鸣也罢,全与秋风中蝉的呜咽没什么两样。将人作贱成为不成其为人的样子以显示他们的深刻,摆一副悲天悯人的模样给西方人看,说道:你看,我们日本人也有存在主义精神的泛滥,在精神上我们是难兄难弟。日本民族无论何时也摆脱不了一个岛国民族的心理挣扎:要么卑微得把自己当成一条虫,不时慌慌地把其他文化的东西吞下去,东一口,西一口,维持自己无法自造血液而得了”文化白血症“的躯体;要么就是压抑后的一次爆发,在樱花落地的狭路上走向毁灭,还自欺欺人地说什么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明治维新时代的“脱亚入欧”,便是日本后来走向“樱花宿命”的开始。

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文化的民族,哪里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自信与自豪?一切的表现,都是无知者无畏的狂妄与虚张声势的惴惴。这种文化巨人的幻想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日本相扑:靠活生生地填鸭长胖起来的结果,其文化内涵的实质是日本民族用来遮盖自己作为文化侏儒的裆里的一条布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日本文化的实质:“和而不仁”让日本社会抱团儿,“脱亚入欧“让日本与外绝对对立。一个没有自我反思、自我校正能力的文化就这样出现了,其文化的”方向“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从日本文化的发展轨迹来看,日本军国主义,不是少数日本人的专利,其根源,在日本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日本文化的这种特点,直接决定了其民族性与国民性格!作为中国人,不可不察!

日本为什么强大?
自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快速从一个封建社会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1868---1894年,日本利用26年的时间,迅速由一个封闭、内向的文化转变为一个外向并富有侵略性的文化:从1894年甲午战争,到十年后的1904年日俄战争,再到二十七年后的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再到六年后的1937年全面侵华,再到四年后的1941年偷袭珍珠港与美国爆发全面战争并进而全面侵略东南亚国家,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

在1868—1945期间的76年中,日本民族用于和平建设的时间是1868—1894这26年,1895年—1945年间的50年,是日本民族积极备战和穷兵黩武的50年。有学者指出:战争是过去130年来日本崛起的原始积累来源!换句通俗的话说,日本的崛起沾满了其他民族的鲜血!

中国人民何以取得近百年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历史学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决定性因素,是中国人民广泛的民众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真正的人民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全面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为何能取得抗战的胜利,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教授张宪文认为,如何看待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有精辟的论述。《矛盾论》说:“两军相争,一胜一败,所以胜败,皆决于内因。胜者或因其强,或因其指挥无误,败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挥失宜,外因通过内因而引起作用。”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一定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

中央党校教授郭德宏认为,在14年浴血奋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广泛的民众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真正的人民战争,决定了中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首先,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真正觉醒起来,全国各族人民焕发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地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之中。在长达14年的战争中,不论是军人、工人、农民、商人、学生,不论是男人、妇女,不论是青壮年、老人、少年儿童,无不以各种方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们之中,有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有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有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母亲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到处是汹涌澎湃的救亡图存浪潮,到处是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这样,日本帝国主义面对的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拥有四亿五千万人民的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起的新的长城!正如毛泽东所说,在这种情况下,它只能遭到失败的命运。

其次,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适时地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在全国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自1927年以后,国共两党进行了持续10年的内战。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的关键时刻,如果两党不能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就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首先发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中国国民党也顺应历史潮流,放弃内战政策,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人民有了团结的核心。

第三,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根据敌强我弱、敌宜速决我宜持久的客观形势,广泛开展人民战争,充分采用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战场,使敌人无时不受到惊扰,淹没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人民战争,敌后战场有力地消耗了敌人,壮大了自己,逐渐改变了敌强我弱的态势,并且积极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日战争中,中国民众的动员和参与是历次反侵略战争中最深入、最广泛的。

“长期的侵略战争,已将日本的国力消耗殆尽,日本已无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战争。”张宪文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