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甜宠小说古代小说:江苏浙江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文秘师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01:06:40

师爷,这绝对是绍兴的名特产品。尽管现在已经销声匿迹,但仍留下许多动听的故事和一宗独特的“师爷文化”。

师爷,又称幕宾、幕友、幕客,到清朝才有师爷的称谓。他非官非吏,无品无位,只是受聘于幕主官员的佐治人员。双方是宾主相待,师爷称幕主为“东翁”,幕主则尊称师爷为“老夫子”。表面上很客气,骨子里不过是雇佣关系,充其量也只是官员聘用的私人顾问或私人秘书。幕宾(师爷)肇始于明,兴盛于清,衰落于清末。古代将帅出征打仗,住无常所,设幕为府,通称“幕府”,以后就成为各级军政官署的代称。军政大员常常个人聘请一些文人,帮办各类事务,这些人便称作幕僚、幕宾、幕友。明嘉靖年间,有浙东第一才子之誉的绍兴徐渭(字文长)就应聘为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幕宾,后来被绍兴老乡视作师爷的“老祖宗”。这文长公不仅文才出众而且懂得军事韬略,胡宗宪能在进剿倭寇时取得重大胜利,擒徐海、诱王直,文长公出了许多金点子,是功不可灭的。但是,在当时师爷只能说是应运而生,还未形成一种社会现象,更未出现师爷群体,只有到了清朝,师爷才“交运”而旺,人多势盛,成了气候。

师爷文化群体里,人数最多,名声最响的是“绍兴师爷”。所谓“无绍不成衙”,绝非偶然。乾嘉时期绍兴名幕龚萼在他所著的《雪鸿轩尺牍》里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这万家是虚夸,但师爷人数多是肯定的。我们对“绍兴”的概念要弄清楚:作为县名,绍兴县是在辛亥革命成功后才出现的,当时是把山阴、会稽两个县合并而定的名,因此过去一般都把山阴和会稽两县的人叫做绍兴人,因为两县县治都设在绍兴城内。但当时有个绍兴府,下属8县,即山阴、会稽、萧山、诸暨、嵊县、新昌、上虞、余姚。这绍属八邑都有不少人当师爷,不过最集中的还是在山阴和会稽。那末,为什么绍兴出师爷多呢?这跟绍兴特定的文化、经济条件和历史、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绍兴历来是文化之邦,读书郎特别多,但能当上官的比例毕竟很低。退而求其次,还是当幕友,既与读书相近,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按徐文长的说法是“处于不显不隐之间”,而且还有再当官的希望。所以当师爷对绍兴落第文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趋之若鹜。绍兴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处世精明,办事审慎,善于言辞,工于心计,是智囊人物的理想人选,易得幕主的欢心和信任。绍兴这地方还有个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失调的局限性。清代山阴县2个人只有1亩田,即使是丰年也只有半年口粮。离乡背井,另谋出路,绍兴人是习以为常的。文人走文路,当师爷是一条很好的路。这种客观条件,加上同乡戚谊,相互提携,绍兴师爷多而精,是很自然的事了。一种文化总是依附于一定地域的,师爷文化就是依附于绍兴的,这也正是师爷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一大原因。

那个地方有钱人多,需要大量的文秘,也就是以前的师爷。好帮助他们管理家业,出谋划策。你想江苏浙江地区经济发达,富翁地主资本家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又多一些,老百姓生活安逸,皇帝出的就少,吃饱了谁还想造反啊?而师爷这种职业就出现了大量的需求,于是涌现了大批后天培养的外地投奔的师爷,帮助他的主人们管理家业,推动家族经济私有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