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出生的是什么命:谁能帮我找到宽容方面的中国古代故事(还有追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23:41:54
谢谢!!!!!!!!!!!!!!!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
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
“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
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
德 —— 宽容。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李斯特义收学员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彭德怀度量宽宏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 宏呀!”

1、千金之交

有个“”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的故事。管、鲍二人少小相识,后来合伙经商,管仲总是要从中多占一些便宜,鲍叔不以他为贪,知他是家贫的缘故。此后,管仲出了不少馊主意,几乎使生意做不下去了,鲍叔也不认为他蠢,而认为是没有遇上好时机。后来鲍、管二人分别投奔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门下,小白胜而纠死。管仲跟着倒霉被囚。鲍叔不以胜者自旌,反而力荐管仲于齐桓公(小白),也不计较自己会处在管仲之下。桓公果然拜管仲为相,治理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终成一代霸主。管仲后来感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从鲍叔身上,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这样两点人格品质:一是宽容之态,一是谦逊之心。如果他无宽容,二人早在年轻时就分道扬镳了,哪来后来的“管仲治齐”?如无谦逊之心,以成败论己论人,又哪能容许“败军之将”反居自己之上,更何况这样的高下之分还是由自己提出来的?诚然,一切都是源于鲍叔对管仲的才干有充分认识和信心,但没有他自己那宽厚忍让、虚怀若谷、荐贤不妨的博大包容之心,一切也都是无从谈起。

2、将相和:

“将相和”取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武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彼此间发生的一段史事。是时,廉颇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多次与诸侯及强秦的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蔺相如是著名的政治家,以胆略和雄辩名扬于诸侯列国。史载,蔺相如出身低贱,曾是赵国宦者令缪贤的舍人。缪贤知其为智谋之士,等待时机将其推荐给赵惠文王。恰巧赵国得到了传世至宝和氏璧,秦王闻信,发使至赵国,欲得之。赵国君臣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缪贤当即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在秦国的朝廷上,他审时度势,机智勇敢地与秦王周旋,终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上大夫。不久,秦王又约赵王相会于渑池,蔺相如陪同赵王赴会。会上,秦国君臣几次欲辱赵王,都被蔺相如识破,并相应地给予回击,令秦国君臣尴尬万分。归国后,赵王论功行赏,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倍受人们仰慕。

蔺相如的快速擢升引起了廉颇的强烈不满,说道:“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微劳位居吾上。”并扬言说:“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有一次乘车出行,远远地看见廉颇的车队,马上叫御者把自己的车子转入横巷,等廉颇的车子过了之后才出来。这个地方就是今天河北省邯郸市内的回车巷。

蔺相如的门客对此都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太懦弱了,纷纷表示要离去。蔺相如对他们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众人深以为然。廉颇闻之,甚是惭愧,于是肉袒负荆,至于蔺氏之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从此二人前嫌尽释,比肩事主,结为生死之交。这也是“刎颈之交”一词的来源。

显然,战国时期,赵国的强盛是与它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分不开的。从古至今,知错能改就已十分难得,而廉颇将军能够幡然悔悟,登门谢罪,且赤背负荆,则更是出于至诚了,可谓千秋典范。蔺相如在与廉颇的矛盾冲突过程中则采取了忍让、求同的态度,以国家利益为重,置个人荣辱于度外,顾大局,识大体,展示了博大的胸怀,更是后世效法的楷模。

无疑,追求和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人伦之道,又是君子之德;它要求人们的喜怒哀乐应保持适当的限度,中正不偏,和而不同,防止情欲失和,行为偏激,背离人道。这些内容都是贵“和”思想的集中体现。社会的和睦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离不开朋友、乡里、上下级、人己关系的道义相待,相互扶持,如果我们都能以德交友,严己宽人,敬老爱幼,扶危济困,那么,人们追求的贵和乐群的和谐社会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这里,“将相和”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在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无疑应该继承这种精神。人和至贵,人和兴家,人和强国。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人与人之间的融洽,追求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和谐相处,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3、楚庄绝缨:

某天,楚庄王宴请文武百官,席间,他让自己宠爱的许姬给大臣敬酒助兴。

一阵风将大厅内的烛火吹灭,黑暗中许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许姬恼怒中顺手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饰,悄悄告诉了楚庄王,要惩罚这个大臣。

楚庄王却下令暂缓点灯,并要求群臣全部拽断帽子上的缨饰,尽情狂欢,只字未提此事。

次年,楚国与郑国交战,副将唐狻出生入死,为大败郑军立下战功。楚庄王要重赏唐狻,唐狻跪倒在地,说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实乃报答楚庄王昔日“绝缨掩过”的恩典。

宽大容人方法好

中国是一个讲究涵养和宽容的国度。成语“楚庄绝缨”就是告诉人们,宽大容人,以善心处理事情,最终能获得好报。售票员的做法正好契合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