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三会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王与马,共天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23:17:41
你知道“王与马,共天下”的历史故事吗?它讲的是哪一个朝代的史事呢?

东晋
历史上把司马睿与王氏兄弟的这一对政治组合称为“王与马,共天下”,也就是司马氏和王氏共同主宰朝政的意思。但是人们只看到司马睿对王家兄弟的尊敬和畏惧,却并没有看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王家兄弟拥有在政治上的实力和在社会上的地位,司马睿则拥有一个“高贵”的皇族身份,在当时北方战乱、胡族强势的时候,他们单靠哪一方都无法建立一个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抗衡的政权,所以,他们只能联合起来,尽管皇帝要失去应有的威严,王氏兄弟也要屈居人臣之位。

【双方都付出代价,失去自己不愿失去的东西,但只有这样才能共存并且摆脱囚徒困境,这有如壮士断臂,不得不为,也乐得为之。】

  是指在权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与一般君臣不同的关系 东晋

  在公元3世纪中叶除了活跃在黄河流域的诸多少数民族政权外,在长江流域苟延残喘着以汉人为主体的东晋政权。

  政治体制上东晋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中最民主的政权,东晋的政权并不是掌握在皇帝手中,而是掌握在以门阀势力为代表的权臣手中。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东晋一百余年的历史里除了最后取代东晋的刘裕之外,其他掌握最高权利的权臣,无论是野心勃勃的桓温还是忠心耿耿的谢安他们都没有能够将这种权利延续给自己指定的接班人,并且不管这位权臣是如何的英明神勇只要是犯了错误还有可能引咎辞职。这种不可世袭且某些时候最高权利掌控者还必须引咎辞职的制度在中国历史里只有东晋才会存在。

  在中国其他时代掌握最高权利而在某一特定时刻主动将权利还给君王的人无一例外都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如商之伊尹、周之周公、汉之霍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等。可只有东晋,不管是当世还是后世都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猛一看似乎东晋这种政治制度和后来的宋朝所实行的开明的政治制度似乎很像,但是稍微一留心两者的差异马上的显现出来了。宋朝的皇权也比较弱,甚至超过了安史之乱前的唐朝,但是宋朝和东晋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宋朝的大政方针完全是由皇帝来把握的。如宋神宗,虽然他也迫于政治压力罢免了王安石,但是在神宗皇帝在位时国家一直实行的是王安石所主张的新政,并没有因为王安石的罢相而导致新政的流产。而在东晋,制定国家政策走向这一国家最高权利的象征却一直掌握在权臣手中。皇权空前的削弱,东晋的皇帝很类似于日本的天皇,甚至连日本的天皇都不如,因为东晋上上下下似乎并不像日本普通百姓盲目狂热崇拜天皇般崇拜皇帝。反而皇帝经常性的表现出比较低的姿态,史书记载东晋元帝以及简文帝对当时最高权臣王敦、桓温都有过“避路让贤”的糗事;如果说避路让贤可以说是皇帝礼贤下士的姿态,那么王敦叛乱平息后虽王敦被朝廷公开指责为叛逆,但琅邪王氏地位没有丝毫影响这一事实足以证明东晋的皇权是何等的虚弱。(以王敦的飞扬跋扈以及王敦之后名副其实的武装叛乱,如果在西晋司马皇族握有真正的权利的时期,琅邪王氏早就被满门抄斩了。我并不认为封建帝王的心胸真正宽广到了能理解祸不及妻儿的程度。)

  东晋权臣们也并不是如同以前曹操那样一呼百应,大权独揽;朝廷对拥有最高权力的大权臣有制约,权臣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受到朝廷的掣肘,相应于西方议会对首相权力的制约。这种权力制约机制在中国历史上也极其罕见。但是如果真要认真追究起来似乎这种政治制度和斯巴达式的贵族寡头制度更相象也说不定。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它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按部就班地生活,需要尊卑有序的社会制度,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等条条框框,都为了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而设。而东晋的主导哲学思想是玄学,它和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不同,玄学思想希望人人都能有个性,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推动力,比如光屁股裸奔在中国其他任何朝代都被看做是异端,而在东晋就被看做是名士。(即使是知识分子广泛称道的宋代也不会如此尊重个人的自由,柳永不过是爱写些情情爱爱的句子就被最高权利者一句“且去填词”断送了政治生命,终生潦倒;而以放荡不羁、裸奔、嗜酒、磕药、口臭出名的竹林七贤却被东晋的统治阶级及主流社会所推崇,两者的差距实在让人感慨。)所这么一个尊卑无序的社会中,被其他时候被看作是僭越的权臣制度在东晋就很自然了。

  东晋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也是其他任何朝代所比不上的,名士们可以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自由,甚至可以极端到光屁股上街、父母死后喝酒吃肉、食用毒品、滥交等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是自由的。统治者并不以为忤,所以两晋十六国时期的这种异人特别的多,他们不受哪个国家的管辖,在贵族阶层中交游广泛,见了皇帝不用磕头,而且用途也很多,比如充当敌国之间的调停人、外交合纵联盟的说客等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想表达自己是自由的名士的风险越来越大,掉脑袋的几率也是不段的上升,人们渐渐习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概念,魏晋那种名士基本上已经绝种了,而明朝末年在秦淮河上靠在妓女身上自称名士的人不过是一群鼻涕虫而已。

  但是东晋的这种民主政治制度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并不是对所有国民开放的,只仅仅适用于门阀贵族和高级知识分子,平民百姓是没份的。这和古希腊的民选制度只对公民有效的道理是一样。东晋社会上大贵族、小贵族、平民、奴仆各种门第之间的矛盾不次于世界上任何一款严厉的等级歧视制度,比如印度种姓制度、元朝四等人制度、纳粹德国的反犹制度、南非的种族歧视制度等等。其他等级制度的高等级阶层如果杀掉了低等级阶层的百姓,高等级阶层肇事者总要受到或多或少的惩罚,只有东晋实施的门第制度是例外的。东晋的门阀贵族可以随意杀掉属于自己的农奴而不必付任何的责任。举个很风雅的例子。东晋首席大权臣王导小时候和弟弟王敦一块去大臣王恺家吃饭。兄弟俩才十几岁脾气性格就有很大的不同,王导性格软弱,王敦性格刚强,但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不喝酒。王恺听了感到有趣,就找了数十名美女奏乐。后面派刀斧手监工,凡是音律失调者马上处死,须臾连杀数名美女。王导就吓得脸色大变,而王敦则神色自若,继续和主人谈笑风生。王恺又命美女们给客人劝酒,凡客人不喝者也立即处死劝酒的美女。酒杯送到王导处,王导急忙喝掉,而美女把酒送到王敦之处王敦连看都不看,即使美女悲哭失声也不搭理。王恺连杀数名劝酒者都是如此。由此大臣王恺非常器重王敦。更令人感到恐惧的是王氏兄弟的对话,宴会结束后王导心有不忍的责问王敦,问他为什么看着MM被杀掉都可以坚持拒绝喝酒时王敦回答的更加冷血“他杀他家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在酒宴上以杀人、杀漂亮MM助兴的决不是没有,可是那些都是士大夫阶层所看不起的其他阶层干的事,只有在东晋士大夫阶层干这些事都是兴高采烈的。

  这种制度太可怕了。现在一想还亏得门阀制度没有延续下来)记得论坛上经常有人苛责元朝是中国最黑暗的朝代是因为元朝实施的民族压迫政策把国民分为四等正统汉人等级最低云云,切记切记中国历史上只要有政权就要有等级,就象档案里的家庭出身是地主富农还是贫下中农的道理一样,没有等级差别的朝代恐怕得在有巢氏之前。

  以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情况来看,东晋实际上是南方政权里成绩最好的一个政权。在百多年历史中,东晋收复过洛阳、长安;对于南方政权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次收复不久就会因为朝廷内的扯皮、对权臣的制约以及北方势力的警惕而失去这些已经收复了的土地。可是说对“收复故土、还于旧都”最不上心的南方政权排名第一的当属东晋。

  不知道到底是老天爷眷顾汉人还是唾弃汉人,像石勒、慕容家族、苻坚这种牛人如只出现一个或者一对在北方以东晋如此松散的权利构成的国家早就亡国了。可是偏偏北方出现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三国时期三大势力好歹是以中国为棋盘来进行政治军事博奕,而到了十六国时期却变成了在黄河流域进行博奕,使得他们都没有精力来顾及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可以说东晋以及后来南北朝的形成完全是北方斗争太激烈的结果,而非东晋在南方励精图治的结果。假如张宾不是在石勒功略青州时病死,又或者燕国按照慕容恪的规划走下去,又或者王猛不是在五十一岁就匆忙去世,那么东晋还能幸运的等到刘裕这个绝世天才的诞生吗?可惜又幸运的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东晋时代的王氏的社会地位很高几乎能与国姓司马氏地位相等!体现了东晋士族地位的重要性!王氏名人如王导(拥立晋元帝司马睿有功)、王献之、王羲之等!

东晋,王氏与司马氏共掌朝政

在权力分配和尊卑名分上与一般君臣不同的关系,体现封建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