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伤在十二宫:鲁迅之“女师大事件”是怎么会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14:02:51
这里边到底发生的什么事?
小生问一下。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即女高师)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正义,维持校务。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1924年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即女高师)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正义,维持校务。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就是这么回事………………………………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即女高师)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推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的杨荫榆任校长。杨荫榆倚仗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支持,无理迫令3名学生退学,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愤慨。1925年1月,学生代表赴教育部要求撤换杨荫榆,并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杨任校长。同年4月,章士钊以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身分,声言"整顿学风",为杨荫榆打气。5月7日,女师大学生会召开会议纪念国耻日,杨荫榆强行登台演讲,学生们大发嘘声,坚持要她退席。杨恼羞成怒,公然引军警入校进行干预。9日,她假借校评议会的名义,将学生自治会干部许广平、刘和珍等6人开除。11日,女师大学生召开全校紧急大会,决定驱逐杨荫榆出校,并出版了《驱杨运动特刊》;同时请鲁迅、马裕藻等人出面伸张正义,维持校务。5月27日,鲁迅、马裕藻、沈尹默、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宣言,坚决支持女师大学生。7月,杨荫榆在反动政府的支持下强行解散大学预科甲、乙两部4个班,学生奋起自卫。北京党组织发动各校学生声援女师大学生的斗争。8月10日,段祺瑞政府下令停办女师大,另成立国立女子大学。12日,教育总长章士钊亲自出面,下令免去鲁迅的教育部佥事的职务。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坚持斗争,加之社会进步舆论的广泛支持,斗争终于取得胜利。1925年冬,恢复女师大。1926年3月,北京临时执政府发布了"撤销对周树人免职处分"的训令。
就是这么回事………………………………

女师大的学生们于1925年就开始掀起“反抗杨荫瑜卑鄙治校的风潮”。许广平对杨荫瑜的评价是“杨荫瑜不学无术,到美国‘镀金’回来,拉拢了一些臭味相投的人,活动了几个拥护女人长校不问贤愚的狭隘的唯女权论者;再投靠了当时的权贵段、章,利用歪曲事实、无耻造谣的陈西滢,就以为炙手可热,人莫敢违了。于是与教师、学生、群众为敌。”【3】但是按照百度百科提供的资料,“1907年杨荫榆获公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杨荫榆毕业回国后,受聘于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同时兼任生物解剖教师。1914年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监。1918杨荫榆赴美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的杨荫榆一度在上海教书,不久便被北洋政府教育部召至北京,于1924年2月她被任命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那么,她对于教育和学校管理,就不能按照许广平将其定义为“不学无术”。 “她在校内有很高的威信,也得到同学们的拥戴。据许广平回忆:‘关于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4】按照许广平这段回忆,她怎么又能说杨荫渝“不学无术”呢,许广平前后矛盾的说法实在有自抽嘴巴之嫌。杨荫渝做事有自己的一套,方式方法上令新青年甚至教职员不能接受,“任女师大校长期间,杨荫榆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受到北洋政府的赏识。她在管理上施行封建家长的粗暴方式,限制学生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并排挤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教师。1924年8月在北师大任教的鲁迅也退回了该校的聘书。”【5】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管与被管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女师大师生能公然与一政府聘任的校长对抗,掀起学潮,显然这跟民国时期的民主气氛有关系。鲁迅虽然退回了聘书,但是女师大事件时,他依然是该校讲师,说明他与杨荫渝的矛盾当时并非不可调和。现在有资料说鲁迅许广平的做法有某种目的,信然。

紧接着孙中山先生去世,“正值人们痛悼之际,杨荫瑜竟然污蔑中山先生是‘共产公妻’,不许学生去追悼,因而群情大愤”【6】。是否确实如此?“许广平从1940年开始一再指控杨荫榆不许学生悼念孙中山,她这方面几次三番的问罪文字是根据这份宣言中所列的一条罪状改写的。原文是:‘尤可哂者,中山先生来京时[1924年12月31日],学生有主往欢迎者,而彼[杨荫榆]谓国民党主张共产共妻,苟随波逐流,将来女界必大受其害等等不堪入耳之言。是杨氏之学无常识,可以概见。’许广平把此事说成发生在孙中山逝世(1925年3月12日)之后,又将‘国民党主张共产共妻’改成‘孙中山主张共产共妻’。当初学生自治会问罪,以此强调‘资格浅薄不学无术’,而许广平则把重点移到不许悼念孙中山,杨荫榆在政治与人情上的罪恶自然更加深重了。”【7】我不是专门研究鲁迅的,对这些民国史料没法一一详细去核对,如果确实如此,许广平的说法一定是不实之词,是对杨荫渝的栽赃。



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1923年,“1923年秋天,鲁迅应好友许寿裳之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课,就在这里认识了许广平。许广平长得身材高大,而且总是坐在第一排,尽管如此,鲁迅对这位外貌并不太出众的广东姑娘,并不会有很深的印象”【8】。可以想见,年长许广平17岁且已经中年的鲁迅,是不太可能一开始便狂热地去追求许广平,反倒是许广平有了活思想。鲁迅授课时她坐在第一排,与江青听毛泽东讲课时坐第一排的做法何其相似。有恋父情结或智商控的少女追中年男,似乎少有中年男不坦然接受并食如甘饴的,关键时姑娘要适时投出自己的丘比特箭,比如借书还书,而许广平选择了更有学术味的方式,“1925年3月,由于许广平写信向鲁迅求教,他们之间才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原本疏远的师生关系才有了突破。”【9】想来或许许广平并非向鲁迅求教学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寻求与杨荫渝斗争的策略也未可知。据人统计,“1925年3 月到7 月之间,鲁迅与许广平通信四十余封,他们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渐渐升腾为爱情的火焰。”【10】而这五个月,恰恰是许广平等学生们与杨荫渝斗法之最激烈之际。


由此看来,鲁迅与许广平从对杨荫渝的看法相同或相似开始,随着与杨荫渝的斗法两人的爱情越趋热烈,在此过程中,鲁迅不顾自己是公务员的身份,需要与“国府”保持一致的职业道德,不顾自己是学校讲师,需要跟校长共进退,先后写了《寡妇主义》、《忽然想到(七至九)》、《“碰壁”之后》、《并非闲话》、《我的“籍”与“系”》、《补白》、《答KS君》、《咬文嚼字(三)》、《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抨击杨荫渝甚至顶头上司章士钊。依照百度百科的资料,许广平是当年8月8日,“因避难住进了鲁迅西三条胡同的家里”,这时,朱安还是鲁迅法定的妻子。按照陈漱渝《鲁迅与章士钊的一场诉讼》【11】“北洋军阀政府为破灭这场革命群众运动的烈火,于8月10日悍然颁布了女师大停办令。于8月12日呈请免去鲁迅教育部佥事的职务”。 鲁迅为支持学生的行动不惜被章士钊开缺,当然这里并不排除易培基对他们的影响,但鲁迅冲天一怒为红颜的精神暴露无遗。


鲁迅的做法,放到九十年后的今天,或许不但会被开除公职,更可以私生活不检点公之于众,被开除教职,说不定还会有人查他的经济账。时代不同了,只希望不要肆意拔高一个人的行为。鲁迅在女师大事件一事中,并非全出于公心应该是可以明辨的,没被人穷追猛打,也是他的运道。本来在幕后的鲁迅,却被爱情冲昏了头,不自觉地走上了斗争的前台,成了章士钊的靶子。只因为章士钊程序违法,鲁迅赢了官司,可惜这种小概率事件太少了,尤其在中国。陈漱渝文中将鲁迅的胜诉归因于段祺瑞的和章士钊的双双下台,归结于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斗争,太多的政治因素,反而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