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小六壬香法卷:雀巢公司的企业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5:13:38

雀巢企业文化

人——我们最有价值的财富
一直以来,雀巢员工始终是将雀巢精神带到生活中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人”的精神引领雀巢从一个乡村的作坊发展成今天领先世界的食品公司。员工是雀巢最有价值的财富。雀巢集团今日的优秀业绩源于世界各地员工坚强的努力和忠诚。作为一个致力于生产优质食品,创造美好生活的公司,雀巢也十分关心自己的员工。雀巢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工作氛围,使雀巢成为首选雇主。作为一个不歧视任何民族、种族、宗教、性别、年龄的世界性大公司,雀巢欢迎文化和社会的多元化。一个公司拥有这么多国籍的员工,这在世界上是少见的。雀巢坚信,只有将本土和国际人才相结合,才能最好的发挥他们的潜质和能力,从而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都能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雀巢产品和品牌。
今天,雀巢在大中华区有大约一万二千名本地固定员工,给他们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每年,公司都会在国内和国外向众多本地中国员工提供良好的员工培训,包括在瑞士雀巢国际培训中心进行的培训。

雀巢公司年销售额达到477亿美元以上,其中的大约95%来自食品的销售,因此雀巢可谓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制造商,也是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公司以生产巧克力棒和速溶咖啡闻名遐迩,目前拥有适合当地市场与文化的丰富的产品系列。
目前,雀巢在五大洲的60多哥国家中共建有400多家工厂,所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由总部领导下的约200多个部门完成。雀巢销售额的98%来自国外,因而被称为“最国际化的跨国集团”。
19世纪中叶,瑞士的一个学者型食品技术人员享利•内斯特尔(Henri Nesti)发明了一种育儿用乳制品,即把果糖和营养剂加入奶粉中,是当时很优秀的育儿食品,但产量很少,内斯特尔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1865年,一位朋友告诉内斯特尔,由于婴儿喝了他的奶粉,都健康地成长起来,改变了婴儿不喝牛奶的习惯,为母亲们排了忧解了难。听到这一消息后,内斯特尔在1867年终于创立了育儿奶粉公司,以他的名字Nestle为其产品的品牌名称,并以鸟巢图案为商标图形。因为英文雀巢(Nest)与他的名字为同一词根,所以中文一并译为“雀巢”。实际上,内斯特尔(Nestle)英文的含义是“舒适安顿下来”和“依偎”;而雀巢图形自然会使人们联想到慈爱的母亲哺育婴儿的情景。因此,“雀巢”育儿奶粉的销路一直很好。
1905年,雀巢育儿奶粉公司与美国人办的另一食品公司合并,取名雀巢英瑞炼乳公司;1949年为另一家瑞士公司购进,改为现名雀巢食品公司。20世纪初,公司开始实行多样化生产,并在世界各地收购并建立企业,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食品制造商,其分支机构开设在美国、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已有1200多家工厂、商号,总部设在瑞士的韦维。公司1990年销售额达333亿美元,主要产品为速溶咖啡、炼乳、奶粉、婴儿食品、乳酪、巧克力制品、糖果、速饮茶等数10种。
其中的雀巢咖啡销量最大,主要是因为产品质量过硬,再就是品牌名称使得消费者在饮用时也确实体会到“舒适”、“依偎”的感觉。1991年,据美国兰通公司的调查结果,雀巢咖啡这一品牌被列为世界10大著名品牌之一,其品牌价值1994年被确定为115.49亿美元。
从总体看,似乎“雀巢”品牌唾手而来,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内斯特尔(Nesti)用自己的名字为品牌命名,但其名字在英文中却有“舒适安顿下来”和“依偎”的含义。由于其名字的特定含义,自然要与英文同一词根的“Nest”(雀巢)相联系,以雀巢图案作品牌图形,而这又会使人联系起待哺的婴儿、慈爱的母亲和健康营养的雀巢产品。可见,轻而易举而来的“雀巢”品牌不但具有其丰富的内涵,而且完全符合商标定位的基本要求。
首先,“雀巢”作为品牌名称显著性就很强。虽然这一名词很一般,但往往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才能加深人们的印象,才能产生很多联想,从而才贴近生活、贴近消费者。其次,一般中才体现出与众不同。人人都知道的“雀巢”,却只有内斯特尔使用在商标上,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公司代名词,树立和壮大了公司形象,从而就变成不一般了。再次,“雀巢”名称与“雀巢”图形的紧密结合,这在西方商标史上也是少见的。两者的紧密结合,可以使人们见图形而知名称,见名称而知其图形,是名符其实的组合品牌。最后,“雀巢”品牌定位充分体现了具体的功能定位和情感定位。

雀巢的企业文化:笨拙精神的胜利
下载:http://www.wccep.com/uploadfile/%C8%B8%B3%B2%A3%BA%B1%BF%D7%BE%BE%AB%C9%F1%B5%C4%CA%A4%C0%FB.doc

笨拙精神的胜利

瑞士著名的钟表师马修在很多场合都被问到,为什么他造的钟表总是那样准确,马修的惟一回答是,或许因为我比较笨拙的缘故吧。他的这种态度也被同一国度的雀巢公司借鉴着,并把这种充满哲学味道的商业精神带到全球。在许多聪明的中国人眼中,雀巢的确是一只笨拙的大鸟,虽然早在1979年它就来到了中国,先后成立了14家独资企业、19家控股的合资企业和一个研究中心,但直到两年前,公司才看到了可观的赢利,不过没有人责怪雀巢的效率也没有人妄想改变一些传统,因为大家都知道雀巢与众不同。公司人士表示,“可口可乐带来的是一个绝密的配方,大众汽车带来的是图纸和技术,而我们不仅要把这些带到中国,还要帮中国的农场改良奶牛、教中国的农民种植咖啡豆,我们甚至试图改变中国延续千年的饮食习惯,而做到这些只有依靠执著、坚持。”
改变农民
与那些进行工业化流程生产的跨国公司不同,雀巢在中国的进程别具一格,第一步从改变中国农民开始。
这是个戏剧性的时刻,参与整个谈判的罗建章先生回忆说,“当时中国的国情与雀巢所熟悉的环境相差甚远,但为了在中国出售牛奶和咖啡,雀巢还是选择了进入中国,这是个冒险的决策,因为它早已超出了产品销售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与中国的古老传统进行对抗”。
雀巢在1979年4月派员来中国讨论合作事宜,1982年正式谈判与中国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合资建立黑龙江双城牛奶制品厂,但双城工厂在八年之后才开始运转,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合资磨难。当一切步入正轨时,奶源成了突出的难题:工厂供奶区奶产量低,质量不高,为了解决奶的供应问题,雀巢不得不从欧洲派来一支专家队伍,不仅建立了一套鼓励奶农积极性的牛奶采集网络和收购制度,而且还向农户教授照顾奶牛的技术和采奶技术。 这在当时是非常艰苦的事情,用雀巢瑞士公司的一种说法是,这比培养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还难。
相比之下,雀巢咖啡进入中国这个茶文化盛行的国家更是举步维艰。1989年,在经历了长达一年半的艰苦谈判后,东莞雀巢有限公司开始制造和销售速溶咖啡及相关产品。在开始的时候?雀巢无法获得满意的原料,当时中国咖啡豆的种植既不得法又没销路,产量几近于零。为了在中国建立起咖啡豆的本地货源,雀巢只能再次耐心地帮助中国农民种植咖啡豆,不仅保证每年收购咖啡豆的总吨数,明文规定了咖啡豆收购的质量标准和基价,付款方式和将产品运往工厂的方法,还同意帮农民支付咖啡种植贷款的利息,并且派资深农艺师教授农民种植技术。
罗建章说,看起来这确实是个吃力的方法,当时存在一种争论,本地化还是通过进口渠道先占领市场?但交锋始终不激烈,几乎没用多少时间,意见就统一了:坚持不懈地本土化,这或许不是最聪明的方法,但雀巢今后的收益却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过程很复杂,所幸结果还不错。当雀巢以曲折的历程进入中国后,没有多少人能预期它到底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雀巢的愿望
对多数公司而言,成功通常不会在第一年甚至前五年来到,雀巢在中国的实际做法看起来只是意味着成本的激增而无法看到切实收益,这与它在其他国家的情况略有不同,而且这种情景一直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即使如此,瑞士人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笨拙。
在瓶装水的利润被日渐认可的情况下,早在1994年,雀巢就将水源定在天津蓟县盘山,但直到1997年,天津水厂才宣告建成,这3年时间雀巢都用来考察水源,在他们看来,稳定、可靠的水源才是竞争中最锋利的武器,雀巢宁可在夯实基础的阶段多花一些时间也不愿意冒失前进。此时,就连捷足先登的老对手法国达能也无法弄清楚雀巢的真意,他们把雀巢的做法评价为“特立独行”。而现在,所有先前不被人理解的措施到了收获的季节,中国区的业绩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与此同时,雀巢的长线计划正变得清晰起来,在多数城市,“雀巢”的概念已经融入了本地文化之中。
雀巢中国公司董事长兼执行长穆勒表示,公司期望其赢得中国4-5亿城市人口的青睐,在这个全球人口最为众多的国家中,这将是一场艰巨的竞争。
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瑞士人愿意把笨拙精神发挥到极致。公司设在瑞士日内瓦湖畔的总部对生产工艺、品牌、质量控制及主要原材料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而行政权基本属于各国公司的主管,他们有权根据各国的要求,决定每种产品的最终形成,形成国际性经营和当地国家经营之间的平衡,在给予各子公司高度自治的同时,公司又不断促成他们之间的流动性。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雀巢甚至违反原则地进入自己过去并不熟悉的领域,开发各种茶饮料和草药类饮料,以攻克中国市场,而新推出的超过八个种类的冰琪淋,也是在其冰淇淋产品在中国上市两年的经验基础上,研究开发出来的针对青少年顾客设计的产品。去年底,雀巢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正是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进行脱水烹调食品和营养食品的研究和开发,许多人相信,其成功的配方可能是来自四川的胡椒和龙眼之类的纯粹中国式的产品。
当雀巢决定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在5年内关闭一半时,却在中国收购了生产鸡精的豪吉公司,此前它还收购了另一家同类型的企业太太乐公司,因为雀巢相信中国鸡精市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调料将是雀巢公司全球产品组合中销售额比重不断上升的产品。罗建章认为,“这是雀巢的聪明之处,有的时候它会显得刻板,但你也能感受到它的激情,关键在于雀巢能够掌握方向,再加上一些执著,不急进、不冒进,雀巢的成就并不偶然”。
巨人之争
但新的危机如影而来,而且,这是一场巨人之间的争斗。
在雀巢最重要的水产业中,需要面对可口可乐与达能的双重压力,在冷饮、冰淇淋领域,雀巢要面对老对手联合利华、帕马拉特以及中国本土的诸多新兴力量,穆勒也坦言,这场争斗将非常艰难。尽管目前的雀巢正处在辉煌时期,但竞争并未停歇。
今年6月初,《华尔街日报》披露了可口可乐与达能合作的消息,并预测此次合作有可能改写瓶装水的市场格局,推动可口可乐和达能在这一领域向全球第一大水商雀巢发起挑战, 雀巢(中国)水业务总监卫休斯表示,“不论从数量还是从利润上来说,纯净水已成为饮料市场增长最为迅速的一块业务,在美国,从百货店到便利店,桶装水的利润竟比碳酸类饮料高出了20%,雀巢在中国水市场上的目标有三个:出现在每个重要市场、拥有宽广的价格幅度以及进入所有的分销渠道,我们不是最大,但一定要是最好。”
雀巢的赌注在多年以前就已经下定,新行动是在中国天津和上海两地设立了现代化水厂,雀巢今年改进了以往自行销售的方式,与分销商合作拓宽销售渠道。为提高送水效率,在北京,雀巢的水站已由原先的20个增加到200多个。根据雀巢公司的新计划,在未来4年内,其下属的瓶装水制造公司将在亚洲地区投资2.5亿美元,增建瓶装厂,同时扩大市场推广力度。
公司内部的观点是:正因为周围充满强敌,雀巢的膨胀决心才会如此坚定。
在传统领域,雀巢和联合利华的争斗从未停止,后者虽然仍以16%的份额位居冰淇淋市场第一,但雀巢去年底并购美国著名高档冰淇淋品牌哈根达斯之后,已逼近联合利华。在中国市场,为抢占优势而产生的收购重组行为频繁发生。1997年雀巢收购上海福乐,在上海占据主动,而在雀巢兼并了广州本地最大的冷冻食品企业“五羊”后,一举奠定在南方的优势。雀巢并没有如人们担心的那样将“五羊”商标雪藏,而是武装起来继续巩固低端市场,这些举动虽然使雀巢每天都面临更大的风险,但更能带来现实的利益和荣耀,或许正如美国《商业周刊》所说的那样,雀巢公司是一家可以掌握节奏的公司,当这样的企业试图执著地追逐一个目标时,任何障碍都难以阻挡,即使是一场巨人之间的战争也不例外。

就像其他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一样,雀巢公司在公众眼里有着良好的形象。可是与此同时,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却和“旧社会”的资本家和地主一样可恶。已经有雀巢的谈判对手和合作伙伴开始抱怨雀巢公司的苛刻了,比如购买公司出价太低、要求绝对控股的态度太过霸道等等。实际上,每个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原因,但是都脱离不了其性格的影响。而雀巢公司就是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的企业。

慢性子

日本人松本一男在其《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说中国人的性子之慢,如中国人走路速度慢;纤夫的劳动号子像打太极拳的节奏;连不动产的出租期限都比日本长10多倍等等。如果慢性子真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的话,这倒是可以作为雀巢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因为,雀巢与中国人“性相近”——它也是个慢性子。

雀巢在80年代初即开始与我国政府谈判黑龙江双城奶制品的生产项目,但将近10年后才开始运转,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则是在90年代末。之所以用了如此长的时间,一方面是前期有个磨合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雀巢是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的,据说它要“帮助中国的农场改良奶牛”。雀巢咖啡在中国的生产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东莞雀巢公司成立前曾经历了一年半的谈判,而公司开始运行后,并没有“大干快上”,而是从对云南省咖啡种植的“援助计划”做起。此外,雀巢水项目仅考察水源就用了3年,而雀巢冰激凌项目则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上,它要“从观念上树立真正中国化的冰淇淋”。

今天,当我们看到雀巢在中国的咖啡、奶制品市场战绩斐然,水、糖果和冰激凌业务也开始迅猛增长的时候,我们似乎能够理解雀巢之“慢”了。这种“慢”是一种有意识的、从容的“慢”,它代表两个意思:一个是办企业的长远眼光,一个是做事情的完美主义倾向。在这里,“慢性子”意味着智慧和细致。它反复用“味道好极了!”来诱惑这个具有悠久茶文化的古国,用“选品质,选雀巢”来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宣誓。

与在中国相似,雀巢在韩国也有10多年没赚到钱,但是现在市场前景却非常乐观。而另一个例子是,在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竞争对手撤出俄罗斯市场时,雀巢却坚持了下去,并且在随后的18个月内使巧克力、咖啡和冰激凌的市场份额翻番。

雀巢的“慢性子”也许和它总部处在风景秀丽的日内瓦湖畔有关,窗外的景色似乎永远也不会让雀巢的决策者心浮气躁。不论是现任首席执行官彼得·布拉贝克,还是他的前任希尔马特,都使雀巢克服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更愿意为数十年后的未来着想。

投机者

彼得·布拉贝克常被外界称作“讨厌的投机者”,对于此,他早已习惯,也许心里还暗暗自得,因为,“投机”的另一种解释叫“精明”。从1985年到2000年之间,雀巢公司已经花了大约260亿美元购买其他公司。公司往往通过这种并购行为来迅速弥补自己的弱项或者是提高市场占有率。

尽管雀巢在美国巧克力市场已经稳居第三,但是对于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雀巢有更大的野心。今年夏天,当美国市场老大——好时公司(Hershey)宣布将要出售自己的业务时,雀巢公司就立即准备出资115亿美元,以每股82到85美元的价格来参与收购。雀巢的“司马昭之心”是:一旦收购成功,雀巢将立刻成为美国糖果市场的霸主。尽管9月18日好时公司已经宣布停止了这项出售计划,但是这并不能肯定在未来不发生变化。

在冰激凌方面,雀巢为了与自己的宿敌联合利华一决雌雄,还是选择了购并相关企业作为迅速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它购买了合作伙伴Haagen Dazs公司,还有德国的Schoellers公司以及美国的Dreyers公司。

当然,这种为了争夺市场而发生的频繁并购行为也有它的缺点——巨额资金的付出降低了公司的利润率。为此,雀巢关闭或出售了114个工厂,并在提高公司效率上大做文章,这使得雀巢在1997年以来出乎意料地节约了至少25亿美元。这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投机行为——哪有这样把公司当成产品来买来卖去的呢?

包容心

如同每种生物都有它独特的生存之道一样,雀巢善于并购其他企业,也长于应付并购后的复杂局面,甚至对于一些难以对付的公司,雀巢也可以平稳顺畅地管理。在这方面它的声名赫赫。

雀巢并购其他公司后,倾向于继续让这些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只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些整合罢了,这比派出自己的人去接管它们要好得多。“我们想要一个公司就是因为它有成功的管理团队,为什么我要再毁坏自己花钱买的东西呢?”彼得这样解释道。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宽容的心态,才使得雀巢这只巨鳄既有惊人的食量,还能很好地消化。

雀巢在扩张中发展出的这种技能是很难被别人复制的,而这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被不断强化。
同样的品质被雀巢用在了融合地方文化方面。对于有着饮茶文化的中国市场,雀巢咖啡的产品拓展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在销售产品,而且也在影响本地的文化。所以,它选择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策略。奶制品也是一样。而对于冰激凌、糖果等容易被接受的现代产品,则更多地加入了适合本地居民口味的创新。比如开发出有红豆、绿豆、栗子等为原料的冰激凌,以及含有中国本地调料的脱水烹调食品等。当然,这种“本地化”的策略已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共识,比如我们在肯德基买到的“榨菜肉丝汤”就是这样的杰作。

倔脾气

在雀巢公司的很多市场行为中,都能看出它有一个倔脾气。人之所以“倔”,一般是因为有可以“倔”的资本,另外就是有固执的本性。雀巢公司正是两者俱有。

雀巢公司至今已有136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它现在拥有860亿美元的资本额,年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它在84个国家设有工厂,有员工26万人,还拥有6000个品牌(其中有一部分是贴牌)。了解了这种背景,当你遇见它“倔”的一面时,就可以见怪不怪了。

不过,雀巢公司始终都不会忘记20年前自己为这种倔脾气所付出的代价。
1977年,有传言说,雀巢婴儿奶粉的大量使用,使得母乳哺育率下降,从而导致婴儿因缺乏免疫力而死亡的概率大增。由于雀巢拒绝考虑舆论,继续我行我素,结果遭到了新闻媒介更猛烈的抨击,使得后来竟然发展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抵制雀巢产品的运动。雀巢产品几乎在市场上没有了立足之地,这给雀巢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由于雀巢公司的努力,直到1984年危机才结束。

雀巢固执的一面则来自公司的经理层。现任首席执行官彼得·布拉贝克显得很有强硬派作风,对他的形容也许用“执着”要比“固执”好一些。他似乎永远在和股东做着斗争。这是因为这种斗争是公司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较量。

投资者往往希望公司能够在一些稳定的、集中的业务上做得更好,以期得到满意的回报;但是从公司的发展来看,长期实行这样的策略必然使公司业务增长乏力,缺乏生机。彼得和他的前任希尔马特却更在乎公司长远的利益,为了使公司不断出现新的增长点,或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他们不断地并购其他企业的业务,但这样花费巨额资金所造成的利润率低下当然是投资者不愿看到的。要知道,仅仅在刚过去的18个月中,雀巢就已花了180亿美元用于购买其他公司。不过,彼得总是能够很自信地面对投资者,因为他认为,真正的成功是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获胜。

彼得使雀巢执着地朝着既定目标进发,即使不断有分析家在提出批评。实际上,他已经厌恶了这些分析家的翻云覆雨。他说:“雀巢的长远眼光要比一些分析家清晰、连贯多了。”

就像其他在中国的跨国公司一样,雀巢公司在公众眼里有着良好的形象。可是与此同时,在另一些人眼里,它却和“旧社会”的资本家和地主一样可恶。已经有雀巢的谈判对手和合作伙伴开始抱怨雀巢公司的苛刻了,比如购买公司出价太低、要求绝对控股的态度太过霸道等等。实际上,每个企业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原因,但是都脱离不了其性格的影响。而雀巢公司就是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的企业。

慢性子

日本人松本一男在其《中国人的智慧》一书中花了不少笔墨说中国人的性子之慢,如中国人走路速度慢;纤夫的劳动号子像打太极拳的节奏;连不动产的出租期限都比日本长10多倍等等。如果慢性子真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的话,这倒是可以作为雀巢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因为,雀巢与中国人“性相近”——它也是个慢性子。

雀巢在80年代初即开始与我国政府谈判黑龙江双城奶制品的生产项目,但将近10年后才开始运转,真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则是在90年代末。之所以用了如此长的时间,一方面是前期有个磨合过程,另一方面是因为雀巢是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的,据说它要“帮助中国的农场改良奶牛”。雀巢咖啡在中国的生产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东莞雀巢公司成立前曾经历了一年半的谈判,而公司开始运行后,并没有“大干快上”,而是从对云南省咖啡种植的“援助计划”做起。此外,雀巢水项目仅考察水源就用了3年,而雀巢冰激凌项目则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研究“中国消费者的口味”上,它要“从观念上树立真正中国化的冰淇淋”。

今天,当我们看到雀巢在中国的咖啡、奶制品市场战绩斐然,水、糖果和冰激凌业务也开始迅猛增长的时候,我们似乎能够理解雀巢之“慢”了。这种“慢”是一种有意识的、从容的“慢”,它代表两个意思:一个是办企业的长远眼光,一个是做事情的完美主义倾向。在这里,“慢性子”意味着智慧和细致。它反复用“味道好极了!”来诱惑这个具有悠久茶文化的古国,用“选品质,选雀巢”来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宣誓。

与在中国相似,雀巢在韩国也有10多年没赚到钱,但是现在市场前景却非常乐观。而另一个例子是,在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当竞争对手撤出俄罗斯市场时,雀巢却坚持了下去,并且在随后的18个月内使巧克力、咖啡和冰激凌的市场份额翻番。

雀巢的“慢性子”也许和它总部处在风景秀丽的日内瓦湖畔有关,窗外的景色似乎永远也不会让雀巢的决策者心浮气躁。不论是现任首席执行官彼得·布拉贝克,还是他的前任希尔马特,都使雀巢克服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他们更愿意为数十年后的未来着想。

投机者

彼得·布拉贝克常被外界称作“讨厌的投机者”,对于此,他早已习惯,也许心里还暗暗自得,因为,“投机”的另一种解释叫“精明”。从1985年到2000年之间,雀巢公司已经花了大约260亿美元购买其他公司。公司往往通过这种并购行为来迅速弥补自己的弱项或者是提高市场占有率。

尽管雀巢在美国巧克力市场已经稳居第三,但是对于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雀巢有更大的野心。今年夏天,当美国市场老大——好时公司(Hershey)宣布将要出售自己的业务时,雀巢公司就立即准备出资115亿美元,以每股82到85美元的价格来参与收购。雀巢的“司马昭之心”是:一旦收购成功,雀巢将立刻成为美国糖果市场的霸主。尽管9月18日好时公司已经宣布停止了这项出售计划,但是这并不能肯定在未来不发生变化。

在冰激凌方面,雀巢为了与自己的宿敌联合利华一决雌雄,还是选择了购并相关企业作为迅速提高竞争力的方法。它购买了合作伙伴Haagen Dazs公司,还有德国的Schoellers公司以及美国的Dreyers公司。

当然,这种为了争夺市场而发生的频繁并购行为也有它的缺点——巨额资金的付出降低了公司的利润率。为此,雀巢关闭或出售了114个工厂,并在提高公司效率上大做文章,这使得雀巢在1997年以来出乎意料地节约了至少25亿美元。这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投机行为——哪有这样把公司当成产品来买来卖去的呢?

包容心

如同每种生物都有它独特的生存之道一样,雀巢善于并购其他企业,也长于应付并购后的复杂局面,甚至对于一些难以对付的公司,雀巢也可以平稳顺畅地管理。在这方面它的声名赫赫。

雀巢并购其他公司后,倾向于继续让这些公司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只不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些整合罢了,这比派出自己的人去接管它们要好得多。“我们想要一个公司就是因为它有成功的管理团队,为什么我要再毁坏自己花钱买的东西呢?”彼得这样解释道。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宽容的心态,才使得雀巢这只巨鳄既有惊人的食量,还能很好地消化。

雀巢在扩张中发展出的这种技能是很难被别人复制的,而这是它的优势,这种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被不断强化。
同样的品质被雀巢用在了融合地方文化方面。对于有着饮茶文化的中国市场,雀巢咖啡的产品拓展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在销售产品,而且也在影响本地的文化。所以,它选择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策略。奶制品也是一样。而对于冰激凌、糖果等容易被接受的现代产品,则更多地加入了适合本地居民口味的创新。比如开发出有红豆、绿豆、栗子等为原料的冰激凌,以及含有中国本地调料的脱水烹调食品等。当然,这种“本地化”的策略已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共识,比如我们在肯德基买到的“榨菜肉丝汤”就是这样的杰作。

倔脾气

在雀巢公司的很多市场行为中,都能看出它有一个倔脾气。人之所以“倔”,一般是因为有可以“倔”的资本,另外就是有固执的本性。雀巢公司正是两者俱有。

雀巢公司至今已有136年的历史,是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它现在拥有860亿美元的资本额,年销售额超过500亿美元;它在84个国家设有工厂,有员工26万人,还拥有6000个品牌(其中有一部分是贴牌)。了解了这种背景,当你遇见它“倔”的一面时,就可以见怪不怪了。

不过,雀巢公司始终都不会忘记20年前自己为这种倔脾气所付出的代价。
1977年,有传言说,雀巢婴儿奶粉的大量使用,使得母乳哺育率下降,从而导致婴儿因缺乏免疫力而死亡的概率大增。由于雀巢拒绝考虑舆论,继续我行我素,结果遭到了新闻媒介更猛烈的抨击,使得后来竟然发展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抵制雀巢产品的运动。雀巢产品几乎在市场上没有了立足之地,这给雀巢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由于雀巢公司的努力,直到1984年危机才结束。

雀巢固执的一面则来自公司的经理层。现任首席执行官彼得·布拉贝克显得很有强硬派作风,对他的形容也许用“执着”要比“固执”好一些。他似乎永远在和股东做着斗争。这是因为这种斗争是公司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较量。

投资者往往希望公司能够在一些稳定的、集中的业务上做得更好,以期得到满意的回报;但是从公司的发展来看,长期实行这样的策略必然使公司业务增长乏力,缺乏生机。彼得和他的前任希尔马特却更在乎公司长远的利益,为了使公司不断出现新的增长点,或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他们不断地并购其他企业的业务,但这样花费巨额资金所造成的利润率低下当然是投资者不愿看到的。要知道,仅仅在刚过去的18个月中,雀巢就已花了180亿美元用于购买其他公司。不过,彼得总是能够很自信地面对投资者,因为他认为,真正的成功是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获胜。

彼得使雀巢执着地朝着既定目标进发,即使不断有分析家在提出批评。实际上,他已经厌恶了这些分析家的翻云覆雨。他说:“雀巢的长远眼光要比一些分析家清晰、连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