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辰日午时生的人命运:勃拉姆斯(最好是)完整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3:25:16

勃拉姆斯(德Brahms.Lohannes,1833-1897),被称为"新古典主义者",对传统形式的丰富区别于浪漫主义音乐的创新学派,其四首交响乐在结构和乐思的处理方面是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回归。作品极少采用标题,采用古典音乐的形式和浪漫音乐的内容,具有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双重性。其创作执意献身于古典主义音乐,比同时代任何人都更接近贝多芬精神,是德国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最后一位。"他把一切华丽的装饰和空洞的辞藻从他的器乐作品中无情地剔除出去,特别反对近现代管弦乐的感官色彩性的优美音响。复调和变奏技巧的充分发挥,主要主题常源于'固定乐思',在发展固定乐思时,用了古典主义音乐的重要手法之一--变奏,给交响乐的结构增加了一个新的、起凝聚作用的因素。其交响乐保留了贝多芬的转调、调性关系诸原则,这些原则在真正的浪漫派的交响乐中显然是缺少的"(《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219、250页)。勃拉姆斯作有交响乐四首,各乐章结构及主题与古典主义音乐相似,而宽广、抒情的旋律、奇异幻想的叙事诗气质以及其在和声、管弦乐色彩方面的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技巧,出色地解决了抒情性与古典主义音乐形式之间的矛盾。
http://www.ailisten.com/news/news_info.php?news_id=1737

----约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勃拉姆斯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贫困,十三岁便在酒店里为舞会弹伴奏,在剧院帮助父亲演奏。与此同时,为了多得报酬,他还写了不少沙龙音乐作品,包括多种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他曾从师戈赛尔、马克逊学习钢琴,一生中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的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但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靠他自己的勤奋好学、他的卓越才能和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觉悟。他的成熟的作品证明了他掌握着登峰造极的艺术技巧和才华。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曲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的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四部交响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凋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l897年4月3日他在维也纳逝世----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构思之宏伟和规模之庞大,同他的先辈有很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戏剧性可说来自贝多芬,对民间歌曲、舞曲等体裁的兴趣显然效法于舒伯特,他个人热情的叙述音调,则使他更接近于舒曼。他继承贝多芬交响乐的传统,吸取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和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着力表现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斗争生活,他的作品成为继贝多芬之后西欧交响音乐的杰出典范----如果同奥地利交响乐作曲家布鲁克纳相比较,布鲁克纳的九部交响曲好象都是从一个统一的结构派生出来的,而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却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剧:《第一交响曲》象史诗那般宏伟,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的构思的强烈影响;《第二交响曲》是风俗舞蹈性的抒情诗;《第三交响曲》是一曲悲壮的颂歌,但它的戏剧性的终曲却令人神迷心醉;而《第四交响曲》的戏剧性发展则几乎达到古典悲剧的境界。 就其历史功绩而言,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

http://solomonzp.nease.net/changshi/30.htm

勃拉姆斯 (J.Brahms,1833——1897)

德国作曲家。生于乐师家庭。1846年起进行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访维也纳。其后曾赴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等国。

勃拉姆斯的主要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二十一首《匈牙利舞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以及重奏曲、奏鸣曲、变奏曲、歌曲等。

勃拉姆斯继承了贝多芬的创作手法和基本风格。他的作品结构均衡严谨,规模宏大,旋律朴质,乐思凝重,兼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点。

素描:李焙戈

姓名:

勃拉姆斯

生平介绍:

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得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而仍带有自己特点。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此外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双协奏曲》最为著名。

趣闻轶事:

摇篮曲中寄旧情

一八六四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个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妩媚和天真烂漫,比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北方姑娘来,自有一种神秘的媚力。从她身上,勃拉姆斯感到他注定要终老于此的奥地利土地分外可爱。他写信给他的朋友约阿希姆(1831—1907)说:维也纳毕竟是音乐家的圣城,通过贝尔塔,使他感到这个音乐城对他有双重的吸引力。勃拉姆斯对贝尔塔一见钟情。他确实曾跪倒在格累台纳夫人面前,求她发出邀请,让他和这个姑娘会面。他和贝尔塔的爱是两相情愿的,但在谈婚姻的时候终于遭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贝尔塔嫁给了法柏先生。当他们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送给她一首“随时随地可以用来取乐”的《摇篮曲》(作品49之4)。“晚上好,夜里好,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闭上了眼,你也快睡觉”的曲调,是一首用古老的奥地利方言唱的伦德勒舞曲的自由对位;在汉堡时,贝尔塔经常对勃拉姆斯唱这首舞曲:你也许在思量,你也许在梦想,爱情总是不能和权力相拮抗?要送给旧日的情人一首包含纪念和祝贺双重意义的歌曲,确实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代表作品:

歌曲《摇篮曲》、《a小调小提琴、大提琴又协奏曲》
http://www.ddyyyz.net/Article/yishujiaoyu/yinyue/ganshoujianshang/fenggeyuliupai/200509/2220.html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国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在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家庭里.十五岁起他开始过着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他的钢琴演奏逐渐获得听者的赏识,同时还不断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有一些参加过革命的进步知识分子来到汉堡,他结识了匈牙流亡的小提琴家爱德华·列明尼,从中接触到当时的革命思想,并得以熟悉匈牙利丰富的民间音乐.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同列明尼一起,在德国的许多城市旅行演出,在汉诺威、魏玛和杜塞尔多夫分别会见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作曲家李斯特和德国作曲家舒曼.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尔德城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各个不同时代和风格的合唱作品,为他后来创作大型声乐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础.六十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在维也纳的最初几年,主要忙于一些音乐演奏活动,曾指挥过巴赫的《马太福音书耶稣受难乐》、莫扎特的《安魂曲》等作品的演出,后来才专心从事作曲.1897年4月3日,他在维也纳逝世.
勃拉姆斯的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这样几个时期.
1848-1860年的早期创作,已经显露出他对德国民歌、北德叙事诗自然的密切联系,其中包括钢琴奏鸣曲在内的那些狂飙式的作品,具有乐观、倔强、勇猛、有力等特点.六十年代他的思想和创作活动都有所转变.除了演出活动外,他悉心研究民歌,纯粹用室内乐、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来抒发他个人精神世界的种种感受.七十至八十年代,是他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他从隔离状态中走出来,投身到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中去.他的四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和两首序曲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在晚年(1889-1897)创作又显著衰退,重新回归自我的小天地,他的创作只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他的作品不但形式缩小了,形象也狭窄了,反映出一种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但是,勃拉姆斯尽管找不到出路,他还是没有失去对生命的价值的坚定信念,他的《单簧管五重奏》和著名的《德国民歌集》,便是最好的证明.
在德国音乐史中,人们时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与贝多芬相提并论,把他们比作三个主要支柱、即根据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和勃拉姆斯(Brahms)名姓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三B",原因也在于此.在多民族聚居的维也纳,他也十分注意吸收奥地利、捷克,特别是匈牙利民间歌曲舞曲的精华,他改编的一些民间音乐小品,如《匈牙利舞曲》等,都十分通俗易懂,亲切动人.他对古典音乐传统和民间音乐都同样重视,对民间音乐的感情尤其深厚,他甚至把民歌当作他自己的理想.他一生很少有什么惊人的事迹,他平静的创作活动,为他赢得盛名和荣誉.

从勃拉姆斯音乐的旋律作法与和声法来看,勃拉姆斯完全属于浪漫主义的作曲家.然而,他又是着重古典主义形式的人.简单地说,勃拉姆斯音乐的结构是古典式的,而其内容与色彩是浪漫主义的.奏鸣曲形式是他的器乐领域中的基本形式,此久,他还善于运用对位法.在交响乐的末乐章中,他有时竟采用巴罗克时代的古老的"帕萨卡利亚"形式(第四交响乐),看来似乎要回复到古典主义.总而言之,勃拉姆斯是十九最后的一位古典作曲家,因此被称为新古典派.
交响乐在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中是重要的部分.但在数量上与舒曼相同,只有四部.他对交响乐的创作怀有很大的雄心,但可惜开始的较晚.他发表第一交响曲时,年已四十三岁.他推崇贝多芬的交响乐,甚至认为既然已经有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就没有必要再创作交响乐曲了.可见他对交响乐是如何慎重.
他的第一部交响曲花费了十六、七年的时间,初次演出时,汉斯利克赞不绝口.彪洛称之为<第十交响曲>,意即这是接续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之作,其后,勃拉姆斯至1885年共写作了四部交响乐.按其特征:第一部交响曲被称为"第十"或"悲怆";第二交响曲称为"田园";第三交响曲称为"英雄";第四交响曲叫做"帕萨卡利亚".
与交响乐同样优秀的作品是协奏曲,他有两首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协奏曲,多少带有低沉的情调,而B大调第二协奏曲则明朗华丽,因此演奏次数较前者为多.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被汉斯利克称赞为贝多芬和门德尔松之后的最佳杰作.今天对它评价亦甚高.
勃拉姆斯的器乐曲是古典主义的,与此相反,他的声乐曲则彻头彻尾是浪漫主义的.他继承了舒柏特的舒曼的传统,进而又传给了雨果·沃尔夫.从半民歌式的摇篮曲到《德意志安魂曲》那样的合唱,有许多有名的作品.安魂本应使用拉丁语歌词,但这首安魂曲以德译圣经为歌词,故得此曲名.
勃拉姆斯所写的体裁,只有歌剧.正如他对女性缺少勇气一样,他对歌剧写作也缺少勇气.据传他曾说:"写作歌剧要比结婚还难."

http://violinhz.blogchina.com/2337992.html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

作家生平作品:学院节庆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第一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匈牙利舞曲、摇蓝曲。

学院节庆序曲作于1880年。1879年3月,布雷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哲学博士的学位,他为此写了这首曲子加以感谢,但作品直到1880年8月才完成。1881年1月由作曲家亲自指挥首演于布雷斯劳大学。作者曾说这是“宴席上欢乐的学生歌曲的集锦”。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真不愧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不论技巧曲风都足堪与贝多芬等齐名。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是男性, 孟德尔颂的是女性。 那勃拉姆斯的就是男性中的男性。 乐评家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 表面平静骨子里却充满风暴。 那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呢? 相信大家都听得出来, 第一三乐章雄劲粗犷热情豪放, 巨人登场架式英雄纵横性格, 有别于贝多芬的内敛。 这也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特别雄伟壮丽的原因之一。 可与其第一号交响曲互相媲美彼此呼应。 不过问题好像也是出在这里? 好几位欧美日本乐评家认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成熟度构思深奥曲趣深邃, 几乎是完美珍品, 为他曲所不易见, 但唯一的瑕疵也正由于它交响曲个性。 难道这是乐团结构使然或是小提琴本身特性使然?小提琴协奏曲就不能色彩富丽爆劲磅礴吗? 勃拉姆斯第1 号钢琴协奏曲也有交响性格, 乐团咄咄逼人, 但争议好像少点。或许是钢琴的音量大馀韵深远, 置身在管弦乐团风雨交织的波浪中, 仍能突显出它身为弹弦(击弦)乐器相异音色的特性, 别有一番美感。 而小提琴协奏曲中协奏夥伴正是弦乐器与管乐器, 小提琴又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 独奏小提琴音量有限, 音高音程与协奏小提琴部分重叠, 一旦面临总奏,Solo好像快被淹没吞噬了?? 以上这样解释不晓得是不是太过浮面? 廿世纪也有一首协奏粗旷大胆鲜丽的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但却未闻因曲风雄伟而淹盖Solo的情形? 或是因为协奏曲基本上就不同于交响曲, 不适于"交响化"。 或是因为协奏曲的表达内容更著重于表现独奏乐器的运动性吧。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勃拉姆斯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他的《第一号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 有趣的是,勃拉姆斯故意在本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本曲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作者从1884年夏就已开始创作本交响曲,历经一年才告完成,由此可见勃拉姆斯那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本交响曲和作者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本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个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本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本曲在勃拉姆斯生前,就已经常被演奏,而且经常博得满堂喝采。

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相传作者为祝贺法柏夫人次子的出生,作了这首平易可亲、感情真挚的摇篮曲送给她。法柏夫人是维也纳著名的歌唱家,1859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时,曾听过她演唱的一首鲍曼的圆舞曲,当时勃拉姆斯深深地被她优美的歌声所感动,后来就利用那首圆舞曲的曲调,加以切分音的变化,作为这首《摇篮曲》的伴奏,仿佛是母亲在轻拍着宝宝入睡。原曲的歌词为“安睡安睡,乖乖在这里睡,小床满插玫瑰,香风吹入梦里,蚊蝇寂无声,宝宝睡得甜蜜,愿你舒舒服服睡到太阳升起。”那恬静、优美的旋律本身就是一首抒情诗。 后人曾将这首歌曲改编为轻音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就像一首民谣那样深入人心。

http://www.ewen.cc/av/bkview.asp?bkid=12566&cid=20803
http://www.ddyyyz.net/Article/yishujiaoyu/yinyue/ganshoujianshang/fenggeyuliupai/200509/2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