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亚退货运费:红楼梦中谁谈嫁中山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2:56:18
如题

嫁“中山狼”的是贾迎春。

贾迎春是金陵十二钗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个人物。她宽厚、善良、平和,堪称古代的贤淑女子。她生长在封建大家庭中,受到封建教条的“熏陶”而形成的懦弱性格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根。同时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更是她悲剧命运形成的主要原因。迎春的悲剧是贾府盛极而衰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无情摧残,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迎春的悲剧也是曹雪芹“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沉重音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迎春 悲剧 懦弱 包办婚姻 反封建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具有浓厚的悲剧性。鲁迅先生曾对《红楼梦》的悲剧性作过精炼的评价,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① 鲁迅还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② 《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也正体现于此。就拿书中的金陵十二钗来说,无不体现了强烈的悲剧性。她们中有的早年夭折,有的与亲人离散,有的爱情失意,有的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无一不是红颜薄命。然而,就这些薄命女的人生遭遇而言,最悲惨的莫过于贾府的二小姐迎春了。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贾迎春是着墨较少的人物之一,但她善良、宽厚、平和的淑女形象,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不仅在于曹雪芹的精妙构思,更在于贾迎春这一人物悲剧的特殊性。迎春是贾府中由“公府千金”沦落到“蒲柳下流”的第一人,她的悲剧是贾府盛极而衰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无情摧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更丰富了作品深广的反封建主题。

贾迎春是贾赦和他的小妾所生,生母早亡,与贾琏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书中,曹雪芹在迎春出嫁前的若干章回中,曾对迎春的外貌、才情和性格进行了刻画和塑造。在《红楼梦》第三回中,作者就是通过林黛玉进贾府的所见来刻画迎春的外貌的,书中写到: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迎春)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探春)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这里迎春虽然不及探春的气质长相,可她也算是一位“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贤淑女子。
当然,迎春作为古代淑女之一,自然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古训的忠实信奉者。因此,迎春的才情并不出色,和探春、惜春相比,她没有探春的理家之能,更无惜春的绘画之才。琴棋书画中,她只略通围棋,算不上古代的才女。在大观园众姐妹之中,她和李纨被认为是不太精通诗词曲赋的人。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只写了她作的唯一的一首诗即:“园成景备特惊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第十八回)诗味浅淡贫乏,与黛玉、宝钗和大观园众姐妹的诗作相比,相差甚远。可她并不因为不会作诗而感到自卑,在大观园中,她虽有诗号“菱洲”,却毫不遮掩的说自己“不大会诗,白起个号作什么”。在第三十七回“秋爽结社”、“蘅芜拟题”的时候,还心甘情愿的做副社长,为大家出题限韵。
迎春虽然并不是一位才女,但是她性情温柔,心地善良,思想单纯。她似乎很少过问世事,对人对事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例如,第六十九回中,当熙凤不怀好意的把尤二姐请入大观园时,“迎春李纨惜春皆为凤姐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心。”善良单纯的迎春把人情世物想象得太美好了,即使残酷的现实出现的时候,她也能够平静的生活,活在自己想象中的理想世界之中。又如第七十四回,当贾府的大观园被抄捡的时候,迎春照样能够安然入睡,并没有像探春那样的愤怒。
其实,《红楼梦》中对迎春这一人物性格的最集中的刻画是在“懦小姐不问累金凤”(第七十三回)这一事情中。正如清人大某山民评说:“迎春之性格,以前并未写过,故借金凤事,出力洗涮一番。以此回为迎春之正传也。”③ 第七十三回中写道:
迎春正因他乳母获罪,自觉无趣,心中不自在,忽报母亲来了,遂接入内室。奉茶毕,刑夫人因说道:“你这么大了,你那奶妈子行此事,你也不说说他。如今别人都好好的,偏咱们的人做出此事来,什么意思。”迎春低头弄衣带,半晌答道:“我说他两次,他不听也无法。况且他是妈妈,只有他说我的,没有我说他的。”……
从迎春的答话中,可以看出迎春似乎不愿拿出贵族小姐的身份来说服教育作
为下人的奶妈,这说明了迎春性格中善良宽厚的本性。但是她心中并不“自在”,“低头弄衣”,面对事情她表现出了无奈。可见,她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应该是懦弱。正是由于她平时较懦弱,在下人面前没有“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威信,才致使乳母不听劝告做出偷窃的事情。
随后,当丫鬟绣橘催她去讨累金凤时,迎春却道:“罢,罢, 罢, 省些事罢,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事?”她试图用息事宁人来换取内心的平静。可事情并未因此平息。乳母的儿媳王住家的逼她去贾母处讨情,被她拒绝后,王住家的看她面软好欺就捏造谎言,说迎春使了他们的钱。此时,迎春仍然一味忍让。即使在绣桔与王住媳妇针锋相对,闹得不可开交时,她还息事宁人地说道:“罢!罢!罢!你不能拿了金凤来,不必牵三扯四乱嚷。我也不要那凤了。便是太太问时,我只说丢了,也妨碍不着你什么的,你出去歇息倒好。”劝止不住,她只好倚着床捧起《太上感应篇》来看。由此可见,她对待事情能躲则躲,能让则让,从来不强出头。后来,当探春为迎春处理好累金凤这件事的时候,迎春竟像局外人一样“只和宝钗阅‘感应篇’故事”,还平淡地说:“我也没有什么法子。他们的不是,自作自受,我也不能讨情,我也不去苛责就是了。至于私自拿去的东西,送来我收下,不送来我也不要了。……”这种“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的心态,可以说是迎春作为封建社会贤良女子所特有的,也更加突出了她恪守封建“女德”而形成的懦弱性格。
但是,作为封建社会“女德”楷模的贾迎春,并没有得到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在刑夫人看来,迎春“心活面软,窝囊无能,不及探春一半”;在凤姐眼中,她是个“不中用”的平常货;伺候她的丫头媳妇们说她“老实仁德”,不像探春“伶牙俐齿,会耍姑娘们的强”;在宝钗眼中迎春又是个“有气的死人,连她自己尚未照管周全”;小厮兴儿则背后叫她“二木头”,说戳她一针都不知道“哎哟”一声。在书中,曹雪芹则借宝玉之口说二姐姐“一味的懦弱”,从不会与人拌嘴。可见,曹雪芹对迎春的态度是肯定的。
诚然,迎春是个可爱清秀、宽厚善良的古代贤淑女子。无论别人怎样评价她,她总能怡然自得。在与别人相处时,她态度随和,从不争强好胜,不与人发生冲突。她为人处世淡泊名利,无欲无求,随遇而安。当南安太妃光临贾府,要见她姐妹时,贾母只令探春拜见,无形中受到冷落的迎春却似有若无,泰然处之(第七十一回)。元春省亲的时候,迎春虽然没有得到元春的礼物,但她并不觉难堪,只“为玩笑小事,并不介意”(第二十二回)。在她说错了酒令的时候,众人对她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她也不着恼,只是一笑,甘愿受罚(第四十六回)。由此可见,迎春虽性格懦弱,但她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身上却蕴涵着许多值得肯定的美的因素。


《美学》中指出:“悲剧性是指顺应历史必然要求或具有肯定素质的社会力量或个人,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必然的失败毁灭,从而激起人哀怜、悲愤、同情的特性。” ④ 贾迎春的人生遭遇正体现着作者“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创作意图,也反映其自身悲剧性的特征。可是,造成迎春悲剧性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迎春自幼丧母,缺少母爱,和探春相比,自然缺少优越感。在封建大家庭中,她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举止端庄,寡言少语,处处克己忍让,成为当时恪守封建礼教的贤淑女子的典范。可这却促使了她懦弱性格的形成,为她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祸根。在书中,曹雪芹多次暗示贾迎春的悲剧命运。如第五回中《喜冤家》曲子中正唱出了她从“公府千金”到“蒲柳下流”的悲惨遭遇。又如第二十二回中贾迎春作的灯谜:“天功人运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用拨动乱如麻的算盘,来暗喻迎春将嫁到中山狼孙绍祖家,挨打受骂,横遭摧残,过不上一天的安宁日子。懦弱的性格决定迎春的悲剧命运。正因为迎春像算盘珠子一般任人摆布,一味的懦弱,才使她遭受了人生的许许多多的痛苦。由于懦弱,她失去了司棋这个在感情上与她关系密切的丫鬟,虽“难免欲有不舍之意”,但事关风化,她无可奈何,唯一做的是命绣橘拿着绢包追出去,给司棋作个“想念”。这不能不让迎春感到痛苦,可是最痛苦的莫过于误嫁中山狼。当贾赦把迎春许配给中山狼时,如果迎春不懦弱,婚前对这桩不愿意的婚事,凭借老祖宗的亲孙女的身份闹一闹,进行抗婚,可能就不会在婚后遭受孙绍祖的残酷虐待,“一载赴黄梁”了。但迎春不会抗争,只会服从和忍耐,结果是“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正是她的懦弱性格,葬送了她的青春年华和美好的一生。
当然,迎春悲剧原因不仅在于她自身的懦弱性格,更在于整个封建社会对她的无情摧残、迫害。这一点由“误嫁中山狼”以及其后相关情节中可以看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情节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 ⑤就是说悲剧冲突要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定要具备悲剧的情节发展、结局才行。从书中看,迎春的悲剧真正开始是在她误嫁中山狼以后。
如果说元春是走进了虎穴,奉献了才貌、青春以至生命,却毕竟换得了瞬间的繁华。那么迎春则一开始就被送进了狼窝。迎春是被贾赦作为五千两银子的“商品”,卖给孙绍祖来偿还欠他的银两的。这一点由孙绍祖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孙绍祖指着迎春的脸说:“你别和我充夫人娘子!你老子使了我五千银
子,把你准折卖给我的。好不好,打你一顿,撵到下房里睡去!当时你爷爷在时,希图上我们的富贵,起着相与的。论理我和你父亲是一辈,如今强压我的头,晚了一辈。又不该作了这门亲,倒没的叫人看着赶势利似的。”(第八十回)
与其说迎春嫁到了孙家,不如说迎春被卖到了孙家。正是由于“债权人”与“负债人”这种不平等关系的形成,才使得迎春失去了“公府千金”的地位,最终导致迎春的悲剧结局。
婚后,贾迎春最初并没有强烈的意识到自己命运的悲惨。她曾接二连三地干预孙绍祖把“家中媳妇丫头将及淫遍”的荒淫行为,并向娘家哭诉一番孙绍祖的诸般丑行劣迹。可在高鹗的续书中,迎春的不幸是随着孙绍祖对她的暴虐程度而不断加深的。到了第一百回,由王夫人得知,迎春已落到连招架之功也失去的地步,她只能含着眼泪告诉婆子们说:“回去别说我这么苦。”她对生活对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对这个吃人的封建社会更是彻底地绝望了。她整日辗转于孙绍祖的淫威之下,逆来顺受。在孙府里,她吃不得吃,喝不得喝,就连她娘家送去的食品衣物也被扣押下来,沦落到连个“三等丫头还不及”的女奴地步。到了第一百零九回,迎春病危之际,孙家连个医生也不给请,就眼看着她活活地让痰堵死了!“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可怜的迎春就这样成为金陵十二钗薄命女中命运最悲惨的一个。
表面上看来,孙绍祖和贾赦是害死迎春的凶手。其实,迎春是死于封建社会对女子无情的摧残和压迫。舒芜说:“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特别残酷,而压迫妇女的,根本上是制度,不是男性”。⑥ 因此,迎春并非死于贾赦、孙绍祖这些不把女人当人的男性手中,而是死于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迎春成为了当时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迎春所遭遇的婚姻只是一种取决于家世利益的政治行为,毫无爱情可言。因此,与其说迎春的悲剧源于她的懦弱性格,不如说她的悲剧源于整个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而这种封建婚姻制度主要内容就是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它排斥了男女双方在婚姻上的自主权利。它的丑恶本质,就在于不把妇女当人,女儿可以成为父母家长之间交换情谊的“纪念品”,也可以成为变成“准折”银钱的“商品”。而且这些封建女子对这一切的摆布,毫无选择的自由,那些封建家长更不大会考虑女儿的死活。书中的迎春在面对这婚姻时,也一样的没有选择的自由,贾府的家长们并不在意迎春的死活。就连最疼爱孙女的贾母,听说贾赦把迎春许给了孙绍祖,“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女儿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父母主张,何必出头多事……”贾政虽“深恶孙家,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王夫人也说“这是你的命”。在这种封建包办婚姻制度下,贾府这些所谓的家长们都成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帮凶,而迎春小姐也就成了“家世利益”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最终被荒谬的封建制度无情的吞噬。
总之,正是因为迎春生长在封建社会大家庭中,才形成了她由于受到封建教条的“熏陶”而形成的懦弱性格,从而为她命运悲剧的发生埋下祸根。如果说懦弱性格是迎春悲剧形成的内在原因,那么封建社会的不合理制度——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则是迎春悲剧形成的外在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王国维说《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⑦ 作为《红楼梦》悲剧人物之一的迎春在书中只不过是个柔弱文静、无欲无求、心态平和的贤淑女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也免不了遭受摧残和迫害。一个信奉封建礼教的女德楷模,终究难逃封建社会的吞噬。从一个平平常常与世无争的美的人物被毁灭的悲剧中,我们可看到作品强烈的反封建主题。迎春的悲剧正是对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的有力控诉,同时也是对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的暗示。
曹雪芹把贾府四春放在一起构思,“元迎探惜”实为“原应叹息”,把四春作为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由四春的命运象征贾府盛极而衰的四个阶段。由第十三回中《梦秦氏赠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两句可知,迎春的悲剧即是贾府盛极而衰、内囊尽上的真实写照。贾迎春是由“公府千金”沦为“蒲柳下流”的第一人,她的悲剧也是曹雪芹“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沉重音符,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