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派出所全集百度云:梅兰芳的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19:34:08
就是简单评论一下他这个人

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这一事件成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话,在中华儿女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梅兰芳简介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出生于北京。4岁丧父,15岁丧母,幼年家境贫寒,生活很苦,靠作琴师的伯父微薄的资助而生活。因为没有机会上学,他从8岁起就进入戏班子拜师学艺,开始步入京剧界。

在戏班时,梅兰芳从师吴菱仙老师。吴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每段唱词都要求梅兰芳背诵二、三十遍。有时虽然已经十分困倦了,嘴里唱着唱词,眼睛的上眼皮与下眼皮都分不开了,当他被老师推醒后,他又重新打起精神来,继续演练。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梅兰芳的京剧启蒙学习开始了。

幼年时的梅兰芳,圆圆的小脸,水汪汪的一对眼睛炯炯有神,但稍微有点近视,迎风有点流泪,眼皮有些下垂,眼珠转动不太灵活。梅兰芳自幼性格腼腆,见生人不会说话。当时吴老师对他的评语是这样说的:“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由此可见,这位著名的艺术大师,其先天条件并不出众,他的艺术成就完全来源于虚心求教、勤学苦练,集百家之长于一身,终于成了一名驰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梅兰芳为了锻炼眼神,他养了几对鸽子,鸽子放飞后,他的眼睛就随着鸽子凌空飞翔的身影转动。他天天坚持锻炼,用了10多年的时间,眼睛渐渐变得灵活了。就是到了60岁时,观众仍然惊奇的发现,他的眼神还是那样好,那样顾盼有神。

梅兰芳对于京剧的各种流派、行当都很感兴趣,他从京剧教育学家王瑶卿、演员路三宝、昆曲名角乔惠兰、谢昆泉、精通武功和表演技艺的钱金福、著名青衣陈德霖、架子花脸李寿山那里,都得到了很多教益,学到了他们的许多特长和诀窍。每次演出,他除自己登台表演外,还在空闲时间到琴座后面坐着观看别人的表演,尽力汲取前辈艺术家和他人的长处。梅兰芳把学习他人长处看作是一个艺人提高艺术修养的最好途径。

此外,梅兰芳还虚心、诚恳地欢迎同行们给他的表演指出缺点,提出批评意见。他在初演《汾河湾》时,就接到过一位观众的来信,信中指出他演青衣柳迎表演得太呆板,要他学习京剧前辈时小福那种“露手青衣” 的表演艺术,还按照剧情出了许多好的主意。梅先生再演出《汾河湾》时,有的地方就按着这位观众信中的意见去做了。接着这位观众又写来了热情洋溢的第二封信、第三封信,最后梅先生竟和这位热心的观众成为知心朋友。

正是由于梅先生有这样虚心请教、闻过则改的精神,因而他才能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在艺术上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

梅兰芳基本功很扎实,这是来自于他训练刻苦的结果。他从幼年、少年、青年各种时期,就注重唱、念、打各方面基本功的训练。就是在他成名之后,他也没有断过练功。50年代,他在排练《抗金兵》时,为了充分反映梁红玉这位民族女英雄的英雄气概,他反复琢磨怎样才能使梁红玉出战时的击鼓动作显得既雄壮又优美。中午,剧团的同事们都休息了,他还用自己的大腿当鼓,两手在腿上不停地敲打,竟把大腿都敲打红肿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兰芳的苦功没有白费,他的道白风格独特,他在舞台上的表演步法严整、节奏准确、姿态优雅、细腻熨贴、恰合身份,而且往往被提炼成为优美的舞蹈,丰富和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了鼎鼎有名的梅派风格。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爱好往往是广泛的。梅兰芳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除了练功外还特别爱好养花和绘画。通过养花,他观察五彩缤纷的花卉,丰富舞台服装的色彩,增加美感;通过绘画,提高自己对舞台美术的鉴赏能力和想象力,从中汲取营养,来使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断提高。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梅兰芳在自由艺术实践中,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又进行了创新,发展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他汲取了前辈许多名旦角表演艺术的精华,并且不断改革唱、做、念、打、舞,在唱腔、服装、扮相各方面,也进行了大胆创新,对京剧青衣表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兰芳还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和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民艺术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鬼子侵占了东北和华北,梅兰芳移居上海,创作演出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来表达他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对激发人民的抗日情绪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在抗战期间,他隐居8年,不肯为日寇和卖国贼演戏。直到日本投降后,他才重新登台演出。

梅兰芳从11岁登台演戏,舞台生涯50多年,上演的传统剧目数以百计,新戏约有30多出,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光彩照人、栩栩如生的妇女形象,成为中国京剧上的光辉典范,是我国艺术界光辉照人的一代楷模。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家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抗金兵》、《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香港。他在香港演出《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为了拒绝为日伪演剧,他蓄须明志,深居简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常演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宇宙锋》、《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日本演出。1959年5月他在北京演出《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

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