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上不让座位:我们是犹太人的后代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7 21:49:34

你有可能是,可对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不是的.
因为中国人是女娲造的,而犹太人是上帝耶和华造的.而且有位英国的宗教学家推算出上帝创造世界是在公元前二千四百多年前,据此而论,中国的黄帝时代是在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前,况且黄帝之前还有炎帝时代,约十位,和黄帝打仗的那位第十位炎帝叫帝临魁,而且炎帝前还有好多帝王的.
所以,中国人绝不可能是亚当的后代,不可能是耶和华造的.

我们的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长河中,各民族间的交往时非常的频繁的,犹太民族在公元1000年(相当于北宋时期),一部分来自印度孟买的犹太人曾来到中国,并定居在汴梁(现开封市),被称为“兰帽回回”,后被同化,融入汉族、回族之中。下面是篇小文,希望有助于你

当年,他们的祖先辗转跋涉,终于找到了这个“东方圣城”,如今,这支犹太人的后裔尚有七八百人。最近笔者去了上海犹太人档案馆,又走进古城开封的犹太人之家,匆匆翻读了一部中国犹太人的“千年史”——

找到“东方圣城”

犹太人是宗教信仰与民族迁徙特点均极为突出的融合体。因此,犹太人生活历来漂泊不定,极少务农,主要做行动自由的商人或货币兑换生意,习惯带着金子游走四方。

大约在1000年前,大批遭受迫害的犹太人背井离乡,分头寻找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当中的一支,经长途跋涉,一路东进,最终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东方圣城”——中国北宋的京城汴梁(今开封),从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这批犹太人到达繁华的汴梁时,当时的大宋皇帝(据考是北宋真宗——徽宗年间,即公元998年-1125年间)十分热情地欢迎了他们,并说:“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官府允许他们和汉族一样,具有居住、迁徙、谋业、就学、置买土地的自由,可以保持自己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这批流浪他乡的犹太人感受到:汴梁就是他们的理想家园!

迁移东进有诸说

关于古代犹太人东进汴梁的途径,学者们历来有三种说法。一说他们自波斯往东,经中亚细亚丝绸之路,越过葱岭进入中国,然后经新疆、甘肃到达中原。另一说是取道印度,循海上丝绸之途经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在中国沿海登陆,辗转来到开封。再就是“双源”说,认为两路都有。

犹太人民族十分善于适应环境、平衡文化差异,当他们找到了自己认为是美好的地方时,就会落地生根,顽强开拓。由于迁徙和游走的特点,犹太人之间非常团结,每个人都有3项明确的义务:一是对自己孩子的义务;二是对犹太民族的义务;三是对别人的义务。犹太人自古以来形成了一种强烈自我保护本能,本民族同胞互相帮助,并顽强地守护自己的宗教与文化之根。

圣城兴盛“乐业教”

信奉古老的犹太教是成为犹太人的惟一途径,居留汴梁初期,这批犹太人用希伯来文化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立性,说希伯来语,起名用希伯来文。为保留自己本民族的意识,他们长年念诵《摩西五经》。随着经济上的富有,他们在开封的闹市区建起了一座壮丽恢宏的“一赐乐业教清真寺”,其原貌像一座公园里的塔。

一赐乐业教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是中国古代犹太人独有的民族宗教。他们不向其他民族宣教,也不吸收别族人入教。有了清真寺,犹太人的活动步入鼎盛时期,当时的教众有5000余人,刚来汴梁时的七姓八家,也繁衍至73姓500多家。

犹太人的法律向来提倡意见多元和民主,这在《犹太圣法经传》中就有反映。这部经传明文规定要保护少数人。假定3个人讨论一个问题,两个人的意见一致,第三个人持有异议,最后,一定要把两种意见都写出来。可见,尊重民意是犹太族固有的特点,也是他们在异国他乡能够生存发展的民族优势。

自然融进中华大家庭

按犹太人习惯,只要母亲是犹太人,你就算作这个民族的一员。然而,区区几千人对于泱泱中华,毕竟是个太小的数字,何况他们还认为是生活在“东方圣城”呢!

自北宋以来,中华本土文化以独有的魅力亲和着这批“客人”,他们由讲汉话开始,到用汉族姓名,逐渐适应了汉、回、满族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的浸润,科举考试制度也给予了他们以平等机遇,使他们中一批有志之士不仅转变了价值观,而且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思想、情趣、操守融进汉文化中。

也正是这批人,较早地成为中国古代犹太人中的“书香世家”、“累代官宦”,并成为犹太民族与汉民族自然融合的促进者、带头人。他们率先突破“族内通婚”的藩篱,迎娶汉女为妻,通婚带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血缘关系的融合和体制特征上的变异,更重要的是在父系母系的潜移默化下,原有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等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翻开开封的史册,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中,有不少是犹太人后裔。这一现象,明、清尤盛,且以商界经营者为多。

传说有一次康熙夜过开封,步入犹太人后裔石子玉开设的汴绸庄店观赏良久,连连称赞:“好汴绸!好汴绸!”从此,石子玉家的汴绸就成了供应皇室的贡品,并远销外地。石维峋家的万福楼黄金珠宝,也是享誉天下。他制作的凤冠曾令慈禧把玩不释。赵映乘是最早进入统治阶层的中国犹太人知识分子。赵映乘多才多艺,精通希伯来文,儒学造诣颇深,著有《〈圣经〉纪变》、《劫难图》30册、《四竹堂纪异》240卷……

有人说犹太人很聪明,其实从生物学观点上看,各民族并无聪明或愚笨之分。根本原因仍是犹太人无固定住处,因而不得不学会适应各种环境。这促使他们勤奋好学,大脑是他们最好的资本。另外,他们之所以智慧超越常人,富有独创,不是由于遗传基因特殊,而是因为犹太人的传统理念就是教人不要墨守成规,所以,现代犹太人中大科学家很多。

千年浮沉有见证

居留开封的犹太人,长期以来一直不为西方所知。直到公元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时,发现那里约有2000名犹太人,不过因于外界隔绝,渐渐汉化,几乎把自己原有的传统文化忘掉了,而且外貌也和汉人没有什么分别。他在传记中写道:“当时这些犹太人还建有一座犹太教堂,形状像塔,很多人只吃按犹太教规定调煮成的食物。”他们相信利玛窦和他们是同族,因此邀请他当教士。

一赐乐业教清真寺经历了千年兴废,清咸丰年间,一场黄河大水吞噬了开封,也吞噬了凝聚中国犹太人民族感情的一赐乐业教清真寺。此次灾难前,开封曾几次遭受洪水侵袭,但每次浩劫后,犹太人都与当地人一样重返家园,修路建房。一赐乐业教清真寺也几次沉没于淤沙之下,但一次次都被重整修葺了。最后一次整修是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不过,此次整修已显露出犹太族人财力的枯竭。

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一赐乐业教清真寺终于倒毁,大批宗教文物与器物散失,不久,随着最后一位懂得希伯来语的司祭去世,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其主体文化的支柱。

现在开封市的教经胡同(一赐乐业教清真寺旧址),曾是中国古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如今犹太人后裔在这里仅有赵平宇先生一家。赵先生已经去世,夫人崔淑平75岁,一人独居于此,他们的五个女儿在本市或外地工作。走进赵家,便可见到台桌上摆放着赵先生生前用木料精心制作的一赐乐业教清真寺模型,虽已蒙有浮灰,但可见老人生前恢复教寺、建立“一赐乐业教博物馆”的心愿。

首任大使感慨万千

今天,在开封生活的犹太人后裔有七八百人,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汉族已相差无几。与犹太人后裔谈起祖先,他们都说:“我们的先辈要我们记住,‘咱的祖先是犹太人’。但说心里话,对于民族、信仰、文化的认同,我们又往往是双重的。”现在开封汴京饭店供职的犹太人后裔李文君先生说:“我们热爱犹太民族,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犹太民族的血液;我们也热爱中华民族,因为我们的血管中也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千年来民族间的血肉融合,已使这些犹太人与中国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骨肉之亲。

中以建交后,以色列首任驻华大使苏赋特先生曾到开封访问,漫步古城的大街小巷,注视着同胞生活过的地方,这位大使感慨万千。他说:“中华民族一向宽厚待人,1000年前,一支犹太人定居开封,相对于在世界其它地方游荡的犹太人,这些同胞可真是安居乐业了。”

人们相信还有许多犹太人后裔分散在中国各地。20世纪30年代,中国又吸引了一批新的犹太移民,约15000名德国和奥地利的犹太人为逃避希特勒纳粹的残酷迫害,移居上海。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他们中的大多数移居到美国、以色列和澳洲。前不久,来自中国、以色列和美国的50余名历史学者在哈佛大学举行了中国犹太人国际研究会,正式提出了这个有趣的课题——居留中国的犹太人。(摘自《海内与海外》2005年2期)□文/沈农夫

你有可能是 我们肯定不是

有那么几个人是,近代有不少犹太人来中国,主要是避难,现任以色列总理的哥就是在哈尔滨或上海出生的,还时不时来一趟中国,怎么说也会几句中国话,他们的父亲好像就葬在中国。

别 傻乐
我们是堂堂的 炎黄 子孙

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