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需要看什么书:请问当今校园文学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6:00:34
最近在研究校园文学,可惜资料不好找.所以来求助诸位有识之士.
当今校园文学应该是文学流派中一个新兴的流派,请问这类文学写作的特点是什么?
还有,他的范围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样的文学属于校园文学?能给个范畴吗?是不是非得在校学生写的文章才算是校园文学呢?象郭敬明,韩寒,明晓溪等人创作的文学属于校园文学吗?
当然,主要是该文学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性,即不同于其他文学的特点?
请大家为在下分析下,谢谢啦!

引人关注的“80后青年”
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往往备受重视。如今,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后青年”(以下简称“80后”)开始起飞了。近来,有关“80后”的两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二是“80后”写作热潮的出现。我们发现,“80后”人物已开始在各种媒介频频曝光,引人关注。

在体育界,“80后”的年轻面孔充斥着各支国家队伍的主力阵容;在文学领域,韩寒、春树们组成的“少年军团”正在大肆“抢班夺权”;在各式各样的论坛里,满嘴喷着子弹的超级“愤青”们挤来撞去……

到2004年,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24岁了。8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开始大规模地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我们也不得不将注视的目光投向他们。

10年前他们的称呼是“小皇帝”、“小太阳”,10年后他们是“QQ族”、“新新人类”,10年前他们被指责为娇生惯养,依赖成性,10年后他们交上来的又是什么样的答卷呢?

近年来,众多文学媒体也纷纷把视线投向了80年代出生的人群。

从文学刊物来看,《萌芽》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把火,刊物发行量由1万增至30余万。《青年文学·校园版》于2003年1月创刊,明确将刊物的作者和读者锁定为80年代出生人群,出刊才几期就吸引了许多年轻读者。《中华文学选刊》新推“少年写作精选版”,《大家》、《海峡》等文学刊物也新办或酝酿青春版、学生版。

从图书出版来看,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写作,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小说《三重门》等长期高居各大书店排行榜前列,发行量超过百万。蒋方舟的《正在发育》、胡坚的《愤青时代》、春树的《北京娃娃》出版后,均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朱朱的《禁止酷》、塞宁的《和妖精嘴对嘴》、郭敬明的《幻城》新近推出,也引起媒体关注。

有评论家断言,今天的写作已经形成“校园写作”和“社会写作”两大重镇。由此看来,继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形成了一次高潮之后,新世纪又开始形成一次“80后”写作的热潮。

这一次“80后”写作的热潮,是以小说创作为主,动辄出版长篇,构成文坛热点,引发社会对“低龄化写作”现象的讨论,形成校内与社会广泛交流的局面。同时,各类全国性作文大赛(较有影响的是《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青年文学》的“性情作文大赛”、《美文》的“世界华文作文大赛”)形式新颖,吸引了众多在校学生参与。每年举办的多项作文大赛,发现、激发和培育了一大批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为“80后”写作推波助澜。这些80年代人写作的作品,重视个人体验,自传色彩较浓,内容丰富生动,语言幽默诙谐,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当今较为寂寞的文坛上,确有一支80年代生人组成的“少年军团”已大胆地杀将进来,搅起了一道又一道涟漪,显现出其特有的勃勃生机,在文坛凸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春树,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之一,近期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称为中国“80后”的代表,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在80年代生人内部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人认为,“春树事件”的确意味着“80后”这一代人跃上了时代的前台;然而更多的人,却对春树、韩寒的“80后”代表权资格及“垮掉的一代”说法提出了质疑。

坦率地说,在一代人刚刚步入社会之际就对他们做出一个大体符合实际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譬如当初在美国“嬉皮士”一代疯狂反叛之际作评价,你不可避免地会将这代人视作“垮掉的一代”、“不可救药的一代”。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会步入主流社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呢?

需要澄清的两个误读

1.谁是“80后”的代表?

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

4位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吗?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春树和韩寒都表示对《时代》的说法颇不以为然。春树说:“我代表不了什么,也不想代表什么。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只能说我可以代表与自己类似的一部分人。……而且我觉得自己和美国所谓‘垮掉的一代’根本不具有可比性。”而韩寒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被贴标签是我最痛恨的事”。

也许事实正如北师大社会心理学博士宋振韶所说,《时代》周刊夸大了事实的本相。把冰山一角看成冰山,也许是人们常犯的一种错误。有时,那闪亮的大概只是波光,可能连冰山一角都不是。

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表示,大多数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走的是一条建设与创业的成才之路。《时代》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也不合情理。叛逆、孤独、困惑、伤感之类的形容词,只是任何一代人都曾有过的“青春综合症”,而症状厉害的毕竟是少数。

另一位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则呼吁媒体,别光把目光盯在春树、韩寒等所谓“另类”的身上,别忘了千千万万在西部默默奉献青春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大多也是80年代生人中的一份子。

有人选择了高中辍学,用文字来书写自己的青春,也有人继续在高考和考研的路上拼命奔跑,实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有人选择城市“小资”的舒适生活,也有人投入到贫穷的西部,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印证他们不悔的青春。

“只想做只灯泡,照亮一间屋”的冯艾,“最大限度地做一个有用的人”的莫锋,谦逊平和、勇于拼搏、幽默机智的NBA明星姚明,用生命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的“阳光男孩”黄勇……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个闪烁青春激情的形象,他们是否才是引领80后青年群体的旗帜?

或许,青春本应该有不一样的绚丽。而春树、韩寒的出现,也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开放、更宽容了。

2.“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吗?

“80后”是飞速向前、急迫成长的一代。成长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成长在一个价值观念急遽发展变化的时代,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及独立,都是上一代的人难以企及的。

五颜六色的乱发,松松垮垮的多袋裤,片刻不离的随身听,喝星巴克,泡酒吧,谈恋爱,像谈论吃饭、喝水、听音乐一样谈论性,这是很多成年人眼中的“80后”的形象。无论春树、韩寒,还是冯艾、黄勇,他们都热切地追逐时尚和前卫。怪异的外表常常让年长者摇头叹息,这年轻的一代到底在干些什么?

上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也曾让美国的年长者震惊不已。他们身着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他们吸毒,酗酒,醉心于寻欢作乐;他们蔑视一切,个性鲜明,独立不羁,渴望自由。一时间,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成为当时美国青年追随的时尚。

就如同“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备受争议一样,当代中国社会对“80年代后的青年”也有不同的看法。赞赏或谩骂,肯定或嘲讽,对“80后”的争论在媒体的炒作下愈演愈烈。

一位青少年研究专家指出,任何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理智的。而且,对一个尚处于发展中的人群横加指责是不公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若干年前,“蛤蟆镜”、“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不是也曾被视为大逆不道吗?类似的批评不是也曾落在60年代生人和70年代生人的头上吗?如今他们却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争论理应立足于对一代人的了解,而了解又远比争论来得重要。透过“春树们”叛逆的外表和行为,那些指责和批评者真的了解“春树们”的想法吗?外表和行动上的标新立异、混乱乃至堕落,一定就意味着思想的颓废或者道德的堕落吗?

韩寒说:“外人或许会觉得我叛逆另类,可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我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中国男人。……我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普通人执著一点,也更懒一点,要做的事情都是真正喜欢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而透过春树的小说,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热爱摇滚、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的孩子。性爱、朋克、摇滚、逃学、出走、辍学……这混乱的人生并非春树的追求。通过写作,她毫不留情的剖析着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对无爱而盲目的人生的厌恶。她只是一个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和表达的青春少女。

如果我们承认“垮掉”是一个被中文误读的词语,那么我们或许能发现春树等人与“垮掉的一代”的些微相似之处,那就是青春所赋予他们的叛逆性格。

时代在改变,青春的面貌在改变;但青春的本质没有改变,青年人的心理需求没有改变。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内部参阅研究报告”,
回答者:不羁的疯子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6-14 15:26

他们的特点倾向于现实的感情的抒发,也带着点理想的色彩!
当然了 ,那些都是我们大家想说的话,他们帮我们说出来了而已!这是他们能被我们喜欢的原因!
不过能说的人始终是伟大的!
情感的流露应该是真诚的,这点他们做的很好!
当今校园文学的特点就是几个字:情感披露!
回答引人关注的“80后青年”
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往往备受重视。如今,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后青年”(以下简称“80后”)开始起飞了。近来,有关“80后”的两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二是“80后”写作热潮的出现。我们发现,“80后”人物已开始在各种媒介频频曝光,引人关注。

在体育界,“80后”的年轻面孔充斥着各支国家队伍的主力阵容;在文学领域,韩寒、春树们组成的“少年军团”正在大肆“抢班夺权”;在各式各样的论坛里,满嘴喷着子弹的超级“愤青”们挤来撞去……

到2004年,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24岁了。8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开始大规模地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我们也不得不将注视的目光投向他们。

10年前他们的称呼是“小皇帝”、“小太阳”,10年后他们是“QQ族”、“新新人类”,10年前他们被指责为娇生惯养,依赖成性,10年后他们交上来的又是什么样的答卷呢?

近年来,众多文学媒体也纷纷把视线投向了80年代出生的人群。

从文学刊物来看,《萌芽》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把火,刊物发行量由1万增至30余万。《青年文学·校园版》于2003年1月创刊,明确将刊物的作者和读者锁定为80年代出生人群,出刊才几期就吸引了许多年轻读者。《中华文学选刊》新推“少年写作精选版”,《大家》、《海峡》等文学刊物也新办或酝酿青春版、学生版。

从图书出版来看,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写作,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小说《三重门》等长期高居各大书店排行榜前列,发行量超过百万。蒋方舟的《正在发育》、胡坚的《愤青时代》、春树的《北京娃娃》出版后,均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朱朱的《禁止酷》、塞宁的《和妖精嘴对嘴》、郭敬明的《幻城》新近推出,也引起媒体关注。

有评论家断言,今天的写作已经形成“校园写作”和“社会写作”两大重镇。由此看来,继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形成了一次高潮之后,新世纪又开始形成一次“80后”写作的热潮。

这一次“80后”写作的热潮,是以小说创作为主,动辄出版长篇,构成文坛热点,引发社会对“低龄化写作”现象的讨论,形成校内与社会广泛交流的局面。同时,各类全国性作文大赛(较有影响的是《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青年文学》的“性情作文大赛”、《美文》的“世界华文作文大赛”)形式新颖,吸引了众多在校学生参与。每年举办的多项作文大赛,发现、激发和培育了一大批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为“80后”写作推波助澜。这些80年代人写作的作品,重视个人体验,自传色彩较浓,内容丰富生动,语言幽默诙谐,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当今较为寂寞的文坛上,确有一支80年代生人组成的“少年军团”已大胆地杀将进来,搅起了一道又一道涟漪,显现出其特有的勃勃生机,在文坛凸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春树,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之一,近期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称为中国“80后”的代表,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在80年代生人内部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人认为,“春树事件”的确意味着“80后”这一代人跃上了时代的前台;然而更多的人,却对春树、韩寒的“80后”代表权资格及“垮掉的一代”说法提出了质疑。

坦率地说,在一代人刚刚步入社会之际就对他们做出一个大体符合实际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譬如当初在美国“嬉皮士”一代疯狂反叛之际作评价,你不可避免地会将这代人视作“垮掉的一代”、“不可救药的一代”。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会步入主流社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呢?

需要澄清的两个误读

1.谁是“80后”的代表?

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

4位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吗?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春树和韩寒都表示对《时代》的说法颇不以为然。春树说:“我代表不了什么,也不想代表什么。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只能说我可以代表与自己类似的一部分人。……而且我觉得自己和美国所谓‘垮掉的一代’根本不具有可比性。”而韩寒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被贴标签是我最痛恨的事”。

也许事实正如北师大社会心理学博士宋振韶所说,《时代》周刊夸大了事实的本相。把冰山一角看成冰山,也许是人们常犯的一种错误。有时,那闪亮的大概只是波光,可能连冰山一角都不是。

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表示,大多数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走的是一条建设与创业的成才之路。《时代》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也不合情理。叛逆、孤独、困惑、伤感之类的形容词,只是任何一代人都曾有过的“青春综合症”,而症状厉害的毕竟是少数。

另一位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则呼吁媒体,别光把目光盯在春树、韩寒等所谓“另类”的身上,别忘了千千万万在西部默默奉献青春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大多也是80年代生人中的一份子。

有人选择了高中辍学,用文字来书写自己的青春,也有人继续在高考和考研的路上拼命奔跑,实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有人选择城市“小资”的舒适生活,也有人投入到贫穷的西部,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印证他们不悔的青春。

“只想做只灯泡,照亮一间屋”的冯艾,“最大限度地做一个有用的人”的莫锋,谦逊平和、勇于拼搏、幽默机智的NBA明星姚明,用生命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的“阳光男孩”黄勇……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个闪烁青春激情的形象,他们是否才是引领80后青年群体的旗帜?

或许,青春本应该有不一样的绚丽。而春树、韩寒的出现,也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开放、更宽容了。

2.“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吗?

“80后”是飞速向前、急迫成长的一代。成长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成长在一个价值观念急遽发展变化的时代,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及独立,都是上一代的人难以企及的。

五颜六色的乱发,松松垮垮的多袋裤,片刻不离的随身听,喝星巴克,泡酒吧,谈恋爱,像谈论吃饭、喝水、听音乐一样谈论性,这是很多成年人眼中的“80后”的形象。无论春树、韩寒,还是冯艾、黄勇,他们都热切地追逐时尚和前卫。怪异的外表常常让年长者摇头叹息,这年轻的一代到底在干些什么?

上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也曾让美国的年长者震惊不已。他们身着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他们吸毒,酗酒,醉心于寻欢作乐;他们蔑视一切,个性鲜明,独立不羁,渴望自由。一时间,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成为当时美国青年追随的时尚。

就如同“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备受争议一样,当代中国社会对“80年代后的青年”也有不同的看法。赞赏或谩骂,肯定或嘲讽,对“80后”的争论在媒体的炒作下愈演愈烈。

一位青少年研究专家指出,任何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理智的。而且,对一个尚处于发展中的人群横加指责是不公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若干年前,“蛤蟆镜”、“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不是也曾被视为大逆不道吗?类似的批评不是也曾落在60年代生人和70年代生人的头上吗?如今他们却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争论理应立足于对一代人的了解,而了解又远比争论来得重要。透过“春树们”叛逆的外表和行为,那些指责和批评者真的了解“春树们”的想法吗?外表和行动上的标新立异、混乱乃至堕落,一定就意味着思想的颓废或者道德的堕落吗?

韩寒说:“外人或许会觉得我叛逆另类,可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我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中国男人。……我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普通人执著一点,也更懒一点,要做的事情都是真正喜欢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而透过春树的小说,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热爱摇滚、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的孩子。性爱、朋克、摇滚、逃学、出走、辍学……这混乱的人生并非春树的追求。通过写作,她毫不留情的剖析着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对无爱而盲目的人生的厌恶。她只是一个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和表达的青春少女。

如果我们承认“垮掉”是一个被中文误读的词语,那么我们或许能发现春树等人与“垮掉的一代”的些微相似之处,那就是青春所赋予他们的叛逆性格。

时代在改变,青春的面貌在改变;但青春的本质没有改变,青年人的心理需求没有改变。

引人关注的“80后青年”
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往往备受重视。如今,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后青年”(以下简称“80后”)开始起飞了。近来,有关“80后”的两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二是“80后”写作热潮的出现。我们发现,“80后”人物已开始在各种媒介频频曝光,引人关注。

在体育界,“80后”的年轻面孔充斥着各支国家队伍的主力阵容;在文学领域,韩寒、春树们组成的“少年军团”正在大肆“抢班夺权”;在各式各样的论坛里,满嘴喷着子弹的超级“愤青”们挤来撞去……

到2004年,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24岁了。8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开始大规模地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我们也不得不将注视的目光投向他们。

10年前他们的称呼是“小皇帝”、“小太阳”,10年后他们是“QQ族”、“新新人类”,10年前他们被指责为娇生惯养,依赖成性,10年后他们交上来的又是什么样的答卷呢?

近年来,众多文学媒体也纷纷把视线投向了80年代出生的人群。

从文学刊物来看,《萌芽》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把火,刊物发行量由1万增至30余万。《青年文学·校园版》于2003年1月创刊,明确将刊物的作者和读者锁定为80年代出生人群,出刊才几期就吸引了许多年轻读者。《中华文学选刊》新推“少年写作精选版”,《大家》、《海峡》等文学刊物也新办或酝酿青春版、学生版。

从图书出版来看,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写作,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小说《三重门》等长期高居各大书店排行榜前列,发行量超过百万。蒋方舟的《正在发育》、胡坚的《愤青时代》、春树的《北京娃娃》出版后,均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朱朱的《禁止酷》、塞宁的《和妖精嘴对嘴》、郭敬明的《幻城》新近推出,也引起媒体关注。

有评论家断言,今天的写作已经形成“校园写作”和“社会写作”两大重镇。由此看来,继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形成了一次高潮之后,新世纪又开始形成一次“80后”写作的热潮。

这一次“80后”写作的热潮,是以小说创作为主,动辄出版长篇,构成文坛热点,引发社会对“低龄化写作”现象的讨论,形成校内与社会广泛交流的局面。同时,各类全国性作文大赛(较有影响的是《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青年文学》的“性情作文大赛”、《美文》的“世界华文作文大赛”)形式新颖,吸引了众多在校学生参与。每年举办的多项作文大赛,发现、激发和培育了一大批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为“80后”写作推波助澜。这些80年代人写作的作品,重视个人体验,自传色彩较浓,内容丰富生动,语言幽默诙谐,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当今较为寂寞的文坛上,确有一支80年代生人组成的“少年军团”已大胆地杀将进来,搅起了一道又一道涟漪,显现出其特有的勃勃生机,在文坛凸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春树,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之一,近期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称为中国“80后”的代表,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在80年代生人内部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人认为,“春树事件”的确意味着“80后”这一代人跃上了时代的前台;然而更多的人,却对春树、韩寒的“80后”代表权资格及“垮掉的一代”说法提出了质疑。

坦率地说,在一代人刚刚步入社会之际就对他们做出一个大体符合实际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譬如当初在美国“嬉皮士”一代疯狂反叛之际作评价,你不可避免地会将这代人视作“垮掉的一代”、“不可救药的一代”。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会步入主流社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呢?

需要澄清的两个误读

1.谁是“80后”的代表?

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

4位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吗?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春树和韩寒都表示对《时代》的说法颇不以为然。春树说:“我代表不了什么,也不想代表什么。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只能说我可以代表与自己类似的一部分人。……而且我觉得自己和美国所谓‘垮掉的一代’根本不具有可比性。”而韩寒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被贴标签是我最痛恨的事”。

也许事实正如北师大社会心理学博士宋振韶所说,《时代》周刊夸大了事实的本相。把冰山一角看成冰山,也许是人们常犯的一种错误。有时,那闪亮的大概只是波光,可能连冰山一角都不是。

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表示,大多数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走的是一条建设与创业的成才之路。《时代》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也不合情理。叛逆、孤独、困惑、伤感之类的形容词,只是任何一代人都曾有过的“青春综合症”,而症状厉害的毕竟是少数。

另一位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则呼吁媒体,别光把目光盯在春树、韩寒等所谓“另类”的身上,别忘了千千万万在西部默默奉献青春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大多也是80年代生人中的一份子。

有人选择了高中辍学,用文字来书写自己的青春,也有人继续在高考和考研的路上拼命奔跑,实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有人选择城市“小资”的舒适生活,也有人投入到贫穷的西部,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印证他们不悔的青春。

“只想做只灯泡,照亮一间屋”的冯艾,“最大限度地做一个有用的人”的莫锋,谦逊平和、勇于拼搏、幽默机智的NBA明星姚明,用生命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的“阳光男孩”黄勇……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个闪烁青春激情的形象,他们是否才是引领80后青年群体的旗帜?

或许,青春本应该有不一样的绚丽。而春树、韩寒的出现,也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开放、更宽容了。

2.“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吗?

“80后”是飞速向前、急迫成长的一代。成长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成长在一个价值观念急遽发展变化的时代,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及独立,都是上一代的人难以企及的。

五颜六色的乱发,松松垮垮的多袋裤,片刻不离的随身听,喝星巴克,泡酒吧,谈恋爱,像谈论吃饭、喝水、听音乐一样谈论性,这是很多成年人眼中的“80后”的形象。无论春树、韩寒,还是冯艾、黄勇,他们都热切地追逐时尚和前卫。怪异的外表常常让年长者摇头叹息,这年轻的一代到底在干些什么?

上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也曾让美国的年长者震惊不已。他们身着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他们吸毒,酗酒,醉心于寻欢作乐;他们蔑视一切,个性鲜明,独立不羁,渴望自由。一时间,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成为当时美国青年追随的时尚。

就如同“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备受争议一样,当代中国社会对“80年代后的青年”也有不同的看法。赞赏或谩骂,肯定或嘲讽,对“80后”的争论在媒体的炒作下愈演愈烈。

一位青少年研究专家指出,任何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理智的。而且,对一个尚处于发展中的人群横加指责是不公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若干年前,“蛤蟆镜”、“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不是也曾被视为大逆不道吗?类似的批评不是也曾落在60年代生人和70年代生人的头上吗?如今他们却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争论理应立足于对一代人的了解,而了解又远比争论来得重要。透过“春树们”叛逆的外表和行为,那些指责和批评者真的了解“春树们”的想法吗?外表和行动上的标新立异、混乱乃至堕落,一定就意味着思想的颓废或者道德的堕落吗?

韩寒说:“外人或许会觉得我叛逆另类,可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我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中国男人。……我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普通人执著一点,也更懒一点,要做的事情都是真正喜欢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而透过春树的小说,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热爱摇滚、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的孩子。性爱、朋克、摇滚、逃学、出走、辍学……这混乱的人生并非春树的追求。通过写作,她毫不留情的剖析着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对无爱而盲目的人生的厌恶。她只是一个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和表达的青春少女。

如果我们承认“垮掉”是一个被中文误读的词语,那么我们或许能发现春树等人与“垮掉的一代”的些微相似之处,那就是青春所赋予他们的叛逆性格。

时代在改变,青春的面貌在改变;但青春的本质没有改变,青年人的心理需求没有改变。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内部参阅研究报告”,

他们的特点倾向于现实的感情的抒发,也带着点理想的色彩!
当然了 ,那些都是我们大家想说的话,他们帮我们说出来了而已!这是他们能被我们喜欢的原因!
不过能说的人始终是伟大的!
情感的流露应该是真诚的,这点他们做的很好!
当今校园文学的特点就是几个字:情感披露!
回答引人关注的“80后青年”
每个年代的人,当他们开始在时代舞台上崭露头角时,往往备受重视。如今,站在青春最前沿的“80后青年”(以下简称“80后”)开始起飞了。近来,有关“80后”的两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是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二是“80后”写作热潮的出现。我们发现,“80后”人物已开始在各种媒介频频曝光,引人关注。

在体育界,“80后”的年轻面孔充斥着各支国家队伍的主力阵容;在文学领域,韩寒、春树们组成的“少年军团”正在大肆“抢班夺权”;在各式各样的论坛里,满嘴喷着子弹的超级“愤青”们挤来撞去……

到2004年,1980年出生的人已经24岁了。80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开始大规模地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我们也不得不将注视的目光投向他们。

10年前他们的称呼是“小皇帝”、“小太阳”,10年后他们是“QQ族”、“新新人类”,10年前他们被指责为娇生惯养,依赖成性,10年后他们交上来的又是什么样的答卷呢?

近年来,众多文学媒体也纷纷把视线投向了80年代出生的人群。

从文学刊物来看,《萌芽》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把火,刊物发行量由1万增至30余万。《青年文学·校园版》于2003年1月创刊,明确将刊物的作者和读者锁定为80年代出生人群,出刊才几期就吸引了许多年轻读者。《中华文学选刊》新推“少年写作精选版”,《大家》、《海峡》等文学刊物也新办或酝酿青春版、学生版。

从图书出版来看,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写作,一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小说《三重门》等长期高居各大书店排行榜前列,发行量超过百万。蒋方舟的《正在发育》、胡坚的《愤青时代》、春树的《北京娃娃》出版后,均引起较大的社会争议。朱朱的《禁止酷》、塞宁的《和妖精嘴对嘴》、郭敬明的《幻城》新近推出,也引起媒体关注。

有评论家断言,今天的写作已经形成“校园写作”和“社会写作”两大重镇。由此看来,继20世纪80年代“校园文学”形成了一次高潮之后,新世纪又开始形成一次“80后”写作的热潮。

这一次“80后”写作的热潮,是以小说创作为主,动辄出版长篇,构成文坛热点,引发社会对“低龄化写作”现象的讨论,形成校内与社会广泛交流的局面。同时,各类全国性作文大赛(较有影响的是《萌芽》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青年文学》的“性情作文大赛”、《美文》的“世界华文作文大赛”)形式新颖,吸引了众多在校学生参与。每年举办的多项作文大赛,发现、激发和培育了一大批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为“80后”写作推波助澜。这些80年代人写作的作品,重视个人体验,自传色彩较浓,内容丰富生动,语言幽默诙谐,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新鲜气息。

不得不承认,在中国当今较为寂寞的文坛上,确有一支80年代生人组成的“少年军团”已大胆地杀将进来,搅起了一道又一道涟漪,显现出其特有的勃勃生机,在文坛凸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春树,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写手之一,近期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称为中国“80后”的代表,并与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这件事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关注,在80年代生人内部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人认为,“春树事件”的确意味着“80后”这一代人跃上了时代的前台;然而更多的人,却对春树、韩寒的“80后”代表权资格及“垮掉的一代”说法提出了质疑。

坦率地说,在一代人刚刚步入社会之际就对他们做出一个大体符合实际的结论,几乎是不可能的。譬如当初在美国“嬉皮士”一代疯狂反叛之际作评价,你不可避免地会将这代人视作“垮掉的一代”、“不可救药的一代”。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他们会步入主流社会,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呢?

需要澄清的两个误读

1.谁是“80后”的代表?

2004年2月2日,一位被称为“80后”代表的中国女孩吸引了整个世界的目光,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她直视前方的冷峻面孔。春树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时代》认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

4位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能代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中国青年吗?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春树和韩寒都表示对《时代》的说法颇不以为然。春树说:“我代表不了什么,也不想代表什么。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我只能说我可以代表与自己类似的一部分人。……而且我觉得自己和美国所谓‘垮掉的一代’根本不具有可比性。”而韩寒则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被贴标签是我最痛恨的事”。

也许事实正如北师大社会心理学博士宋振韶所说,《时代》周刊夸大了事实的本相。把冰山一角看成冰山,也许是人们常犯的一种错误。有时,那闪亮的大概只是波光,可能连冰山一角都不是。

一位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表示,大多数8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走的是一条建设与创业的成才之路。《时代》的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也不合情理。叛逆、孤独、困惑、伤感之类的形容词,只是任何一代人都曾有过的“青春综合症”,而症状厉害的毕竟是少数。

另一位80年代后出生的大学生则呼吁媒体,别光把目光盯在春树、韩寒等所谓“另类”的身上,别忘了千千万万在西部默默奉献青春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大多也是80年代生人中的一份子。

有人选择了高中辍学,用文字来书写自己的青春,也有人继续在高考和考研的路上拼命奔跑,实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有人选择城市“小资”的舒适生活,也有人投入到贫穷的西部,用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印证他们不悔的青春。

“只想做只灯泡,照亮一间屋”的冯艾,“最大限度地做一个有用的人”的莫锋,谦逊平和、勇于拼搏、幽默机智的NBA明星姚明,用生命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的“阳光男孩”黄勇……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个闪烁青春激情的形象,他们是否才是引领80后青年群体的旗帜?

或许,青春本应该有不一样的绚丽。而春树、韩寒的出现,也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更开放、更宽容了。

2.“80后”是“垮掉的一代”吗?

“80后”是飞速向前、急迫成长的一代。成长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成长在一个价值观念急遽发展变化的时代,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生存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多样及独立,都是上一代的人难以企及的。

五颜六色的乱发,松松垮垮的多袋裤,片刻不离的随身听,喝星巴克,泡酒吧,谈恋爱,像谈论吃饭、喝水、听音乐一样谈论性,这是很多成年人眼中的“80后”的形象。无论春树、韩寒,还是冯艾、黄勇,他们都热切地追逐时尚和前卫。怪异的外表常常让年长者摇头叹息,这年轻的一代到底在干些什么?

上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也曾让美国的年长者震惊不已。他们身着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他们吸毒,酗酒,醉心于寻欢作乐;他们蔑视一切,个性鲜明,独立不羁,渴望自由。一时间,爵士乐、摇摆舞、吸大麻、性放纵和“背包革命”(指漫游旅行),成为当时美国青年追随的时尚。

就如同“垮掉的一代”在美国备受争议一样,当代中国社会对“80年代后的青年”也有不同的看法。赞赏或谩骂,肯定或嘲讽,对“80后”的争论在媒体的炒作下愈演愈烈。

一位青少年研究专家指出,任何年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理智的。而且,对一个尚处于发展中的人群横加指责是不公平的,也是没有必要的。若干年前,“蛤蟆镜”、“喇叭裤”、披肩发、迪斯科不是也曾被视为大逆不道吗?类似的批评不是也曾落在60年代生人和70年代生人的头上吗?如今他们却成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争论理应立足于对一代人的了解,而了解又远比争论来得重要。透过“春树们”叛逆的外表和行为,那些指责和批评者真的了解“春树们”的想法吗?外表和行动上的标新立异、混乱乃至堕落,一定就意味着思想的颓废或者道德的堕落吗?

韩寒说:“外人或许会觉得我叛逆另类,可是我自己知道自己,我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中国男人。……我只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比普通人执著一点,也更懒一点,要做的事情都是真正喜欢的不得不做的事情。”

而透过春树的小说,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热爱摇滚、热爱诗歌、热爱小说的孩子。性爱、朋克、摇滚、逃学、出走、辍学……这混乱的人生并非春树的追求。通过写作,她毫不留情的剖析着自己的生活,表达着对无爱而盲目的人生的厌恶。她只是一个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交流和表达的青春少女。

如果我们承认“垮掉”是一个被中文误读的词语,那么我们或许能发现春树等人与“垮掉的一代”的些微相似之处,那就是青春所赋予他们的叛逆性格。

时代在改变,青春的面貌在改变;但青春的本质没有改变,青年人的心理需求没有改变。

他们的特点倾向于现实的感情的抒发,也带着点理想的色彩!
当然了 ,那些都是我们大家想说的话,他们帮我们说出来了而已!这是他们能被我们喜欢的原因!
不过能说的人始终是伟大的!
情感的流露应该是真诚的,这点他们做的很好!
当今校园文学的特点就是几个字:情感披露!

思想禁锢在老师的魔爪下 略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