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修改身份证出生日期:辛弃疾的资料,快点回答,要做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1:41:16
在少年时的情况

辛弃疾(1140-1207a.d.)字幼安,号稼轩,南宋高宗时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县。金主完颜亮南侵时,曾聚众二千参家耿京的义军,随奉命南渡,又曾聚集义军,南渡归宋,当时年仅二十三岁。辛弃疾满怀杀敌报国的热忱,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难以有所作为,在这样的时代和个人背景下,辛弃疾的词中洋溢强烈的爱国激情。辛弃疾一生致力词的创作,将词从婉约派的拘限中超越,丰富了词的描写内容与表现手法,拓宽词的境界,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能更直接反应社会现实的,是辛弃疾。除了大量抒写爱国情怀的词作外,在乡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使他加深对农村的了解,便出现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辛词中还有很多的山水词,表现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对祖国山河大地的深挚热爱。词史上辛弃疾和苏轼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作家。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二人还是有区别的。辛弃疾才大情挚,生于国难深重之时,不得一展怀抱,所以「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词作气魄雄大,意境却极沉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1140年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1161年,他在济南以南的山区,组织了2000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后归属耿金义军,任掌书记.1162年受耿金委派,去建康(今江苏南京)接洽南归事宜.反回途中,听说耿金被杀,他即率50骑夜闯金营,活捉叛徒张国安,献于赵构并率万余人归宋.
1162年,被任命为江阴签判.1165年,奏进<美芹十论>.1168年,任建康通判.1172年,任滁洲知洲.1175年迁江西提点刑狱.1179年,任湖南转运使,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1181年,调江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同年被削职,回到上饶带湖新居,开始了近20年的闲居生活.
1192年,被任为福州知府,兼福建路安抚使.1194年,再度罢官.1203年,又被起用为浙江东路安抚使.1205年,又遭弹劾罢官.1207年,这位伟大的爱国词人含着忧愤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许多词中都带有这种情绪。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分为甲乙丙丁4集,宋刻本已不存,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唐宋名贤百家词》本。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宋刻本已无传,今传本通行者有四印斋刻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今人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辛弃疾也有许多与陆游不同的地方: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保存了词作六百多首。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比陆游小十五岁,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女真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激昂慷慨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
等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镇江知府时,所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仍是一面浩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面追忆自己青年时代的战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犹有可为的壮烈情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种永远不能在平庸中度过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随了辛弃疾的一生,也始终闪耀在他的词中。它奏响了宋词的最强音。
另一方面,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同样无可奈何的心境,使辛弃疾和陆游一样,不得不在乡居生活中寻求排遣苦闷的途径。他是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老庄哲学让他暂时忘怀世间的烦恼,贴近自然与日常生活,感受并在词中表现“一壑一丘”中所蕴涵的哲理与美感。而由于个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他的这一类词作不像陆游诗那样偏向于古朴淡雅,而是清新秀丽、活泼灵动。如《清平乐》写农家生活的情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这类词作,并不意味着辛弃疾悲愤的心境随着年岁的增长与生活的闲适而谈化。这只是一时的忘情,也是悲愤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读一下著名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正是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他只能在恬静的田园乡村中为自己的感情寻找寄寓,抚慰饱受创伤的心灵,这是一个英雄人物在一个平庸苟且的社会中的不得已的选择。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辛弃疾写这一类词时真正的心态。

二、辛词的艺术创造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不过,以上只是指辛弃疾词中主流部分的艺术风格而言。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这当然有些简单化,但确实也指出: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在辛词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间语言,如“些底事,误人那。不成真个不思家”(《鹧鸪天》),“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丑奴儿》),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汉宫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贺新郎》);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杯,汝来前!”(《沁园春》)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
……。概括起来说,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文人词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在辛词中完全被打破了。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当然,辛弃疾的词时常也有过分散文化、议论太多,以及所谓“掉书袋”即用典用古语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么说,他确实把词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词不仅是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辛弃疾简介 (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 城(在今山东济南)人。 生平 辛弃疾出生前13年,宋室遭逢“靖康之难”, 中原被金人占领。辛弃疾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 身南下,曾出仕于金,在亳州谯县为县令。辛弃疾因父 文郁早亡,幼年即随祖父在谯县任所读书,并曾受业于亳 州刘瞻。瞻能诗,在金曾任史馆编修,门生众多,其中最 优秀者有辛弃疾及党怀英,二人才华相当,并称“辛党”。 后党怀英在金贵显,辛弃疾走上了抗金的道路。在谯县 时,辛赞因不忘家国,每逢闲暇,即带辛弃疾“登高望 远,指画山河”,并曾两次令其“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 势”,希望争取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 之愤”(《美芹十论》)。绍兴二十四年(1154)及二十 七年,辛弃疾两度赴燕京应考,就是受祖父之命所进行 的两次实地考察。绍兴三十一年(1161)夏秋间,金主完颜亮大举入侵, 北方各族人民抗金武装四处起。大名王友直,海州魏 胜与胶州开赵,以及济南耿京,纷纷聚众起义。其时,辛 赞已去世,22岁的辛弃疾也在济南南部山区聚众2000人, 隶属耿京,为掌书记。辛弃疾并力劝耿京“决策南向”, 与南宋朝廷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绍兴三十二年 正月,辛弃疾奉表归宋,经楚州到达建康(今南京市),朝 见宋高宗赵构,接洽南投事宜。辛弃疾被授承务郎。闰 二月,辛弃疾于北归途中获悉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 国所杀的消息,领50骑直趋山东,袭入5万众中,将张安 国劫出金营,并号召耿京旧部反正。随后,长驱渡淮,押 解张安国至建康斩首。辛弃疾因此名重一时,南宋最高 统治者也大为惊异,委任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留 在南宋,娶邢台范邦彦(子美)之女为妻,希望实现其 恢复中原的理想。 但南归之后,辛弃疾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40余年 间,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下僚,不得尽其才。“一腔忠 愤,无处发泄”,不得不“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 借歌词为陶写之具。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 之豪”,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的无聊生活。然而,也 正是这一特定的遭遇,使他成为一代词宗。 南归之初10年,辛弃疾对于恢复事业充满信心与希 望,他官职低微,仍不断上书进献谋略。乾道元年(1165), 辛弃疾奏进《美芹十论》(即《御戎十论》)。《十论》 前三篇《审势》、《察情》、《观衅》论女真虚弱不足 畏,且有“离合之衅”可乘,形势有利于我,不利于敌。 后七篇《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 微》、《久任》、《详战》,提出自治强国的一系列具 体规划和措施。乾道六年,辛弃疾作《九议》上宰相虞 允文,论用人、论长期作战、论敌我长短、论攻守、论 阴谋、论虚张声势、论富国强兵、论迁都、论团结,进 一步阐发《十论》思想。《十论》与《九议》,充分显 示出辛弃疾经纶济世的非凡才能。南归之初,辛弃疾斗 志高昂、豪气干云,曾歌唱:“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 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但是,他 的意见得不到采纳,他的进取计谋也得不到同情与支持。 10年间,他只是在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以及司农主簿 任上干些不关轻重的职务。 乾道八年,辛弃疾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开始了 南归后第二个十年的仕途生涯。十年期间,辛弃疾仍未 被派往抗金前线,相反,却被委派去平定内乱。辛弃疾 内心充满矛盾。他既不满意朝廷偃武修文,感叹“莫射 南山虎,直觅富民侯”(〔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又竭力为之效忠。既视民为寇,在他历任江西提点刑狱 及湖北、湖南、江西各地安抚使时,对茶民、农民暴动 进行坚决镇压;又曾奏进《论盗贼□子》,指出民之为盗, 乃郡县官吏豪富盗贼为害所致,对于“田野之民”的苦 痛寄予深切的同情。既希望“金印明年如斗大”(〔满 江红〕“笳鼓归来”),有朝一日,转赴抗金前线;又 早有“更乞鉴湖东”(〔水调歌头〕“我饮不须劝”) 的思想准备。不过,在这第二个十年中,辛弃疾还是尽 职尽忠,政绩卓著。乾道八年,在滁州办荒政,半年大 见成效:“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 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崔敦礼代严子文《滁州 奠枕楼记》)。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督捕茶商军,整 日从事于兵车羽檄之间,略无少暇,迅速讨平茶民暴动。 淳熙七年在湖南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 江上诸军之冠”(《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希望 国富兵强,再图恢复大计。但南宋统治集团昏庸腐败,他 的改革与整顿,“不为众人所容”,终于于淳熙八年受 革职处分,而退隐。 辛弃疾从淳熙九年以后,除了绍熙三年(1192)至五 年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前后18年,一直隐 居在江西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东北与上饶邻接的期思 渡旁边的瓢泉二地。“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 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位曾经理繁 治剧的封疆大吏,退隐时年仅42岁。闲置无事,虽然善 于自我开解,但是,“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水 调歌头〕“白日射金阙”),在无可奈何之时,一种莫名 的寂寞之感却常常难以排遣。“平生塞北江南”,“眼 前万里江山”(〔清平乐〕“ 饥鼠”)。即使在睡 梦中,辛弃疾也还“挑灯看剑”,希望重返前线,为君 王完成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 疾曾在瓢泉附近的鹅湖寺约会爱国志士陈亮。辛、陈二 人在鹅湖十日,“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恢复大 计。这就是继朱熹、陆九渊之后又一次著名的“鹅湖之 会”。会后,辛、陈二人彼此唱和,写下〔贺新郎〕词 数阕,表达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 坚贞志操。 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时他已经64岁了。此时,在金国北部的蒙古族势力逐 渐强大,金国受到严重威胁,对北方各族人民的掠夺、压 迫也更加残酷。太行山东西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人民纷纷奋起反抗。辛弃疾认为,南宋政府必须进行充 分的准备工作,充实国力,然后出兵北伐。但是,宰相 韩 胄把持朝政,只想侥 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 胄想利用辛弃疾的名望,曾派他到镇江做知府。到任后, 辛弃疾预制10000套军服,计划招募10000名兵丁,练一 支队伍为渡淮击敌之用。不久,辛弃疾却被调离,并受到弹劾,恢复之计仍然行不通。开禧元年(1205)秋,辛 弃疾失望地从镇江回到铅山。二年五月,宋廷正式发布 北伐命令,各路军队在韩□胄的指挥下遭到惨败。十二 月,宋廷向金国求和。开禧三年秋,金人以索取韩 胄的首级为议和条件。韩大怒,再次对金用兵,并想请辛弃疾出山声援,而诏命到达铅山之日,辛弃疾病已沉重。 九月十日,这位忠诚的爱国者,终于“抱恨入地”,赍 志以殁。 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但他将无处 发泄的一腔忠愤以及不受信任、不受重用的抑郁无聊之 气,一寄之于词,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文学创作 辛弃疾在用武无地、报国无路、恢复无 望的情况下,将其全部精力与才情用于填词,对于词的艺 术世界进行了多方探索,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词人。据唐 圭璋所辑《全宋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统计,辛 弃疾存词629首,是宋人词集中最丰富的一家。 辛弃疾生长在金统治区,对于北方各族人民反金斗 争有深切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抗金、恢复,成 为辛词的重要内容。“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 初”(〔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在词 作中记录了自己早年一段传奇式的经历。南归后,他时 时刻刻将中原故土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头。“凭 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征埃成 阵”)。他以抗金、恢复的重任鞭策自己与同志:“算 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水龙吟〕 “渡江天马南来”)他在词中高呼:“要挽银河仙浪,西 北洗胡沙。”(〔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 挑灯看剑”)。他以英雄自许,并以英雄许人,以歌词 激励人们的斗志,高唱:“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 生颊”,“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 江红〕“汉水东流”)希望他的朋友,“从容帷幄去,整 顿乾坤了”(〔千秋岁〕“寒垣秋草”)。但是,由于 南宋统治集团“忍耻事仇,饰太平于一隅以为欺”,“一 切不复关念”(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再加上 辛弃疾是南下“归正”官员,得不到信任。南归后,辛 弃疾生活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往往“恐言未脱口而祸 不旋踵”(《论盗贼 子》)。因此,逼得他不能不有 所收敛。有所节制,将抗金、恢复的大感慨,及其对于 当局的不满情绪,深藏于内,或通过委曲婉转的方式进 行表达。他埋怨被闲置,唱道:“长安故人问我,道愁 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木 兰花慢〕“老来情味减”),“短灯檠,长剑铗,欲生苔。 雕弓挂壁无用,照影落清杯”(〔水调歌头〕“寄我五 云字”)。他将“弓刀事业”隐藏于“诗酒功名”当中。 他谴责主降派对于抗金事业的干扰破坏,唱道:“举头 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 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 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水龙吟〕“举头西北 浮云”),“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 州”(〔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他以借景抒情、 借古讽今的手段针砭现实。他幻想奔赴沙场,收拾残破 河山,唱道:“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 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 开汉业”)“醉里重揩西望眼,唯有孤鸿明灭。万事从 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念奴娇〕“倘来轩 冕”)他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将“不可一世之概”,深 藏于内。这类词作,郁积着浓烈的爱国情思,具有鲜明 的特色。 歌唱抗金、恢复中原,体现了他的理想抱负,这类 篇章不占多数,却大大加重了辛词的分量,构成了辛词的 主调。辛弃疾大量闲适词中,所反映的归隐情趣,也因 此而染上了时代的色彩。辛弃疾不为“莼羹鲈 ”,不 为“求田问舍”,即使在“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的情况下,也不愿意归隐。但是,由于环 境所迫,又不得不早作归计,在一生中最可以发挥作用 的时期,被闲置了18年之久。这是时代的悲剧。南归后, 经过20年的仕宦生涯,功名未遂,只落得“秋江上,看 惊弦雁避,骇浪船回”(〔沁园春〕“三径初成”)。辛 弃疾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一到带湖新居,他就与鸥鹭定 下盟约:“来往莫相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 爱”)这是因为人间相猜,难寻“同盟之人”,才不得 不与鸥鹭为盟。闲居期间,辛弃疾歌唱:“一松一竹真 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 行”),“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 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沁园春〕“一 水西来”)。表面上甚是闲适,实际上“闲”而不“适”, 深刻地体现了一代英豪的悲惨处境。 除了抗战词与闲适词,辛弃疾还有一部分农村词与 爱情词。辛弃疾的农村词描绘了江南农村清新秀美的自 然景象和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风俗习尚,充满着浓烈的 乡土气息;同时,也寄寓着辛弃疾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浣溪沙〕“北陇田高踏水频”、〔鹧鸪天〕“鸡鸭成 群晚未收”、〔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描绘农 村生活图景,朴实、安定,充满活力。〔清平乐〕“茅檐 低小”描绘一个农民家庭的生活场面,〔鹊桥仙〕“松 冈避暑”描绘农村的婚嫁喜事,〔鹧鸪天〕“春入平原 荠菜花”描写农村少女形象,真实、生动,饶有趣味。 〔水调歌头〕“万事到白发”描述作者与乡村父老的交 往和友谊〔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表达作者对 远离官场的农村环境的赞赏,〔玉楼春〕“青山不解乘 云去”及〔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表现作家对劳 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亲切、深刻,感人肺腑。至于辛 弃疾的爱情词,无论其有无寄托,大多写得形象、生动, 颇为出色当行。〔清平乐〕“春宵睡重”写一位妇女对 于久别爱人的思念,“却把泪来做水,流也流到伊边”, 情思缠绵。〔恋绣衾〕看似写一位被抛弃的女子的心情: “如今只恨因缘浅,也不曾抵死恨伊。合手下安排了,那 筵席须有散时”;实际上,“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 来,当局者迷”,即是自述。这类爱情词,抒写情事,十 分真切。 辛词的题材十分广泛, 600多首词作,从各个方面 真实地体现了作者的精神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时代的生活和情绪”。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 驾驭词调上,辛弃疾有着非凡的才能。无论是篇幅短窄、 形式格律接近于声诗的令曲小词,或者是格式多变的长 词慢调;也无论以赋体、诗体入词,或者“以古文长篇 法行之”(谭献《复堂词话》),都能够“大踏步出来”, 纵横而能谨严,各得其宜。其次,在语言运用上,尤其 是在大量的用典、用事上,辛弃疾也有特殊的造诣。所 谓“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楼敬思《词林纪事》卷十一引),所谓“用事最多,然 圆转流丽,不为事所使,称是妙手”(陈霆《渚山堂词 话》卷二),便是辛词这种特殊造诣的体现。 此外,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为塑造生动鲜明的艺 术形象服务,也是辛弃疾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辛弃疾 以论为词,将策论中所陈述的内容写到词中,用词体现 理想、抱负,但并非“直说”,而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 达。此类艺术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有二种:①通过艺 术形象创造意境。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辛弃疾在建 康作〔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下片写道:“乘 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 清光更多。”这是用瑰丽的想象所创造的一个美好的境 界。作者以“桂婆娑”暗指朝廷主降势力,希望除掉主 降派以实现其光复祖国河山的宏图大略,虽不明说,但 用意却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刘克庄曾指出:“以孝皇 之神武,及公盛壮之时,行其说而尽其才,纵未封狼居 胥,岂遂置中原于度外哉!”(《后村大全集》卷九十 八)②用典、用事,体现本地风光。辛弃疾晚年再度被 起用,虽支持韩□胄北伐,但反对其草率从事。他曾当 面向宁宗赵扩提出自己的看法。开禧元年(1205),辛弃 疾在镇江北固亭作〔永遇乐〕“千古江山”,所说三个 故事,都与京口(镇江)相关。其中,孙权据此(京口) 以称霸江东,刘裕据此以扫荡河洛,这是成功的事例,值 得效法。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年间北伐惨败,其教 训却是应当记取的。开禧二年宋廷北伐,果然与元嘉北 伐同样结局。这首词以古讽今,用典、用事,切合眼前 实际,更加增强了艺术形象的感染力。 辛弃疾在艺术上的造诣,使其歌词形成独特的风格, 产生了“稼轩体”。所谓“稼轩体”,既增强了词的体 质,又不变其“本色”。因此,辛弃疾便在南宋词坛上, 独树一帜。 当然,辛弃疾的艺术创造也难免产生某些流弊,他 的作品,有的议论化、散文化,缺乏具体形象,有的堆 砌典故,有“掉书袋”之讥。但是,从整体看,辛弃疾 对于词的疆界的进一步开拓,对于词的艺术表现所作的 贡献,却是有大功于词苑的。 辛弃疾的诗,据辛启泰所辑《稼轩集抄存》收诗111 首。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抄存》,清除误收,增补 遗漏,得诗124首。其后,孔凡礼的《辛稼轩诗词补辑》 (《文史》第九辑)又新补诗19首。现存辛诗,共133首。 辛弃疾的诗,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者的生活和 思想情感,可与其词相印证。其中,《送别湖南部曲》, 自写政治遭遇,可与〔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对读;“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干人不知”(《鹤鸣 亭绝句》),感叹英雄失意,也与〔水龙吟〕(“楚天 千里清秋”)合拍;而“竹杖芒鞋看瀑回,暮年筋力倦崔 嵬”(《同杜叔高、祝彦集观天保庵瀑布主人留饮两日 且约牡丹之饮》),与〔鹧鸪天〕“但觉新来 上楼” 合拍。正是置闲期间所反复咏吟的歌词题材。“剩喜风 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和任师见寄之韵》), 辛弃疾以鲍照自许。他的诗风格俊逸,在当时“江西”、 “江湖”两派之外,自有掉臂游行之致。而且,他的某 些抗战诗,悲壮雄迈,也未必在其抗战词之下。但是,辛 弃疾毕竟是以词之余作诗,其诗作成就,自然无法与词 相比拟。辛弃疾的文,据邓广铭所辑,计17篇。其中除 几篇启札和祭文外,多为奏疏。这类奏疏,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了当时所存在的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较为 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并系统地陈述了辛弃疾对于抗 金、恢复事业的见解及谋略,充分体现了他经纶天下的 “英雄之才”和“刚大之气”。辛弃疾曾明确宣称:“论 天下之事者主乎气。”(《九议》其二)并曾指出:“今 之议者,皆痛惩曩时之事而劫于积威之后。……惩蝮蛇 之毒,不能详核真伪而 魄于雕弓,亦已过矣。昔越王 见怒蛙而式之,曰:‘是犹有气。’盖人而有气然后可 以论天下。”(《九议》其九)“精神此老健于虎”(刘 过《呈稼轩诗》),这是辛弃疾的作风。辛弃疾其文,犹 如其人,也充满着虎虎生气。所谓“笔势浩荡,智略辐 ,有权书衡论之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八), 正体现了辛文的特色。文学史上,辛弃疾虽不以诗名世, 也不以文名世,但是,他在诗、文创作上所达到的成就 却是不可忽视的。 词集及其版本 辛弃疾词自来传诵极广,宋时已有多种刻本。淳熙十五年(1188)范开作《稼轩词序》称: “开久从公游,其残膏剩馥,得所 焉者为多。因暇日 裒集冥搜,才逾百首,皆亲得于公者。以近时流布于海 内者率多赝本,吾为此惧,故不敢独 ,将以祛传者之 惑焉。”时辛弃疾方在中年,范开已有慨于赝本之混真, 此后20年,刊本(包括赝本)自当更多。据有关载籍著 录,《稼轩词》的宋刻本主要有以下数种:一为全集所 附本,二为岳珂所见本,三为吴子音所序本,四为宜春 张清则刻本。此四种版本,均无传。 此外,宋刻《稼轩词》之 4卷本及12卷本,在当时 最为通行,现存各种刻本皆源于此。 4卷本,《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皆有著录。 此本甲集编成于淳熙元年,所收诸词,大致48岁前官建 康、滁州、湖北、湖南、江西时所作。乙、丙、丁三集 所收,基本上不包括晚年帅浙东、守京口的作品,刊成 时间当在嘉泰三年(1203)之前。四集合计,除其复重,共 得词 427首。 4卷本总名为《稼轩词》,分甲、乙、丙、 丁四集。宋刻本无传。今有汲古阁影宋钞本及吴讷《唐 宋名贤百家词》本。 12卷本,即信州本,名曰《稼轩长短句》。《直斋 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12卷之信州 本,宋刻无传。今传本有元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孙 粹然、张公俊刻本(原为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今归北 京图书馆),明代王诏校刊、李濂批点本;清末王鹏运 四印斋刻本。12卷本共得词572首,依词调长短为先后顺 序。 今人邓广铭依据上述各本,汇合比勘,益以法式善、 辛启泰所辑《辛词补遗》,及自《永乐大典》、《清波 别志》、《草堂诗余》等书中辑得之诸首,撰为《稼轩 词编年笺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共得词626首。加 上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孔凡礼《全宋词补辑》所辑 3 首,现传辛词计629首。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大德 本为底本,同涵芬楼影印汲古阁影抄4卷本《稼轩词》等 进行对校、标点,整理出版《稼轩长短句》。

欠你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