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汉哲连馨饭制视频:过去的孔德中学现在是北京第几中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9:58:10
为何如此闻名的中学不能继承其传统,而改名成为普通中学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坐落在市中心的东华门大街,紧邻紫禁城。她的前身—孔德中学由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创办。革命先驱李大钊也曾在此任教。
八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从学校走出了许多知名人士,世界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剧作家吴祖光、音乐家吴祖强、才女石评梅、社会活动家陈香梅都曾在我校就读;学校还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级管理人才、知名企业家,世界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后科举时代中学]孔德学校:难觅昔日辉煌

美育科教曾全国领先,如今是普通中学,88年校史鲜为人知

一座由蔡元培创立,拥有88年辉煌历史,当年美育科教领先全国的中学,如今作为普通中学“藏身”在不起眼的小胡同内。

原8000平方米的操场盖起了居民楼,6.4万册藏书交给了首都图书馆,似乎“孔德”的辉煌只能存在于老校友的记忆中了。

走进狭窄的胡同,现在的北京第二十七中学已经很难找到当年孔德学校的印迹,仅有的历史符号是两个宗仁府时期的大石墩,还有一个沾染了灰尘的钟,“只有在停电的时候还能派上用常”曾经因孔德学校著名的街道孔德西巷、孔德东巷在“批林批孔”时更名为智德西巷、智德东巷。如今从这里经过的人们,大多不知道80多年前,蔡元培、沈尹默、马幼渔、周作人、钱玄同等曾在此教书,鲁迅曾在这儿的图书馆借书,陈香梅、吴祖光、钱三强、于是之、石评梅曾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

70多年前,名校“孔德”拥有领先全国的教室、礼堂、科学馆、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劳作教室、乒乓球室、图书馆和阅览室。如今传统的印迹已淡淡隐去,只剩这棵大树后那所深藏在胡同内的普通中学。本报记者郭延冰摄

蔡元培创立的“北大子弟学校”

当年的孔德学校现在是北京第二十七中学,位于东城区东华门大街智德前巷11号。

在这个狭窄的胡同里,一位高三的学生一本正经地告诉记者,“我们孔德学校好像有200年的历史呢,是法国人创建的”。实际上,“孔德”的名字由来和历史并不如他所说,如今的学生甚至老师已经鲜有人知88岁母校昔日的辉煌。

“孔德学校的资金是华法教育会利用庚子赔款的退款筹建的”。90岁的徐幽湘女士说起孔德学校的历史,仍然如数家珍。她的丈夫是自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该校校长的钱秉雄,她也在“孔德”做了一生的老师。

据徐幽湘介绍,88年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教授李石曾,积极从事中法两国间教育事业的交流,想借鉴经验改革我国中小学教育。

1917年12月25日,蔡李二人和北大教授李大钊、沈尹默、马幼渔、马叔平等,在东城方巾巷的华法教育会的会址,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孔德学校。学制是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4年,共10年。

1924年又增设大学预科2年,共12年。用‘孔德’做校名,是希望把法国的实证主义介绍到中国,所以以法国近代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的名字命名,并不是像人们想得那样与孔教有关系。“学生从小学五年级起就学法文,毕业后可以赴法国深造。”

“这个学校大多是北大子弟在读书,蔡元培的女儿、胡适的孩子、钱玄同的儿子、李大钊的儿子、沈尹默的儿子、周作人的儿子都在孔德读书,北大知名教授也在这儿兼课。”徐幽湘说,“那时的薪金都比一般学校高,我第一个月的薪金是70大洋。”

“孔德”创办之初,教员包括来自北大的沈尹默、马幼渔、周作人、钱玄同、沈兼士等;拥有超过20亩地的校舍和藏书604万册的图书馆,鲁迅查资料都来这儿借书。

时隔80多年,“孔德”当年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硬件水平少有学校能超越,现已成了很多人不知道的陈年旧事。

自编语文教材,开注音字母教学先河

陈炳华老师已经100岁了,这位白发苍苍的国文教员一听到“孔德”的名字,失声大哭,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校歌“孔德,孔德,他的主义是什么?是博爱,是研究人生的真理,是保守人类的秩序,是企图社会的进步……”他在孔德读书,从法国留学后又回到孔德教国文。“他从孔德退休后,每次路过学校的时候,都刻意绕过大门,以免伤心。”陈炳华的儿子陈晓明告诉记者。

1918年,孔德小学国文课实施新政。当时,钱玄同向蔡元培校长和沈尹默主任建议,用白话文编写小学国文课本,而且从小学一年级起即教注音字母。“课本的内容有短语、儿歌、故事等,每个生字都有注音,还配有插图。

插图是徐悲鸿画的,那时他还没有出国留学。这一课本编得新颖有趣,很适宜儿童学用。“徐幽湘老师介绍。后来孔德学校的小学中学国文教材就由周、钱、沈三位先生主持,不用书局出版的语文教科书,自己编选教材,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直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孔德学校才用书局出版的课本。

提倡科学教育,注重实践

蔡元培在孔德学校建校之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改以往文人的驽钝。

1935年起,卢维城在“孔德”读过小学和中学。他回忆说,当时科学教育在校内很普及,他们经常做实验,记得在一堂自然课上,老师突然问大家“土豆买回来不吃长了芽干什么用呀。”“生了芽做实验用呀。”很多学生异口同声。

“那时学校里有植物园、动物园、科学馆,上生物课的第一节课,老师让同学看显微镜,还解剖兔子,鸽子,不但要动手解剖,还要画解剖图,解剖的动物都是我们学校动物园里的,我们都喜欢去动物园,有珍珠鸡、火鸡、猴子、熊、蛇……”20世纪30年代在“孔德”读书的韩宝忠说。

当时学校还有两个手工教室,手工课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必修科目,中学是选修或轮修科目。

艺术教育当时全国领先

在70年前北洋军阀封建统治下的北京,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误读:这里的学生既然读法文,必定是法国天主教徒主办的。事实上,蔡元培要以“美育代宗教”。美育在孔德学校的教育思想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国文课外,让老教师们印象深刻的还有美术课。

当时由卫天霖教授,他也是由陈炳华请到学校来教课的。陈晓明说,“父亲说过,当时的校舍都是宗仁府的旧式建筑,但卫天霖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画画,把房顶的瓦片都拆了,做了一片天窗,保证光线。老师还从法国带回来石膏像,每人分一个区域,画素描。”孔德的美术设备齐全,有石膏模型50多件,写生台7座,画架40个,当时全国的中小学甚至美术专业学堂也鲜有这样齐全的美术教育设备。

此外,学校还有音乐教室两间,钢琴4架,风琴5架,留声机3台,外国音乐欣赏唱片150多张。音乐教师陶虞孙培养了不少弹钢琴的学生,如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女儿刘育和就是跟陶老师学的钢琴。作曲家吴祖强也在孔德中学学习过音乐。

第二十七中难觅“孔德”踪迹

今天的第二十七中学作为一所历史名校,传统的印记已淡淡隐去,只是一所藏在胡同内的普通中学。很难想像,1928年时,该校有普通教室十余座,有礼堂、科学馆,另有中学作业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劳作教室、乒乓球室、阅览室等。

1978年,学校马路南近8000平方米的操场被城建开发公司策划建了四座居民楼。1979年东城区教育局把校东侧2000平方米划给保健所和东华门幼儿园,学校没有了操常1982年,学校拆除旧平房,建造新楼和操常似乎“孔德”昔日辉煌如同那些消逝的建筑一样难觅踪迹了。据在学校传达室工作的孙维家老师介绍,1952年,原本学校大图书馆所藏的6.4万册图书由北京首都图书馆接管保存。有着88年校史的“孔德”历史资料也在“文革”中毁于一旦,“大卡车拉走古书就拉了三天才拉完。”

仅存为数不多的文物如今只能在北大图书馆见到。

对于“孔德”当年美育与科学实践方面的优良传统,好几位现任老师说,“至少初中部的每个学生还都会吹横笛。学校的金帆民乐团也有十几年的历史”。据教学副主任冯云介绍,现在高一学生仍设有研究性课程为必修课。现任校长王时本也表示,“尽管是普通中学,我们也希望今天的学生除了会考试也会思考,更会动手”。

如今的第二十七中学也存在普通中学面临的困境,“重点中学有扶持,三类学校有扶贫,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在夹缝中的滋味不好过氨,现在学校的老师叹息道。尽管校领导声称要坚持传统,老师也在努力,但如今的第二十七中学,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师资力量都已没有当年领先全国的实力了。

孙维家老师还说,前两天还有好几位白发苍苍的华侨回到“孔德”叙旧。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生和老师很难想像孔德学校当年全国领先的地位。原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姜德明曾感叹,“多年前我慕名踏访,眼前新楼一片,已无法想像从前那些执教的风云人物是怎样地出入其间,更不能想像学生们怎样跳出校门了”,似乎“孔德”的辉煌只能存在于老校友的记忆中了。

■校史钩沉

“孔德”当年科学馆内的理化实验室设备极为齐全。

如今校园内当年的遗存只剩这对石墩和一个大钟。

1917年12月,蔡元培和沈尹默等在北京东城方巾巷的华法教育会会址创办新型学校孔德学校。

蔡元培任校长。1918年2月正式开学。

1920年,学校办学经费由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拨款。

1922年—1937年,孔德学校最兴盛的时期。

1928年,国民政府令拨东华门大街宗仁府为孔德校址,面积将近20亩。学校以2000元购得东华门大街26号四亩地开辟为运动常

1928年后学校分为中法大学孔德学院(移至阜外北礼士路)和十年制的孔德学校。

1952年9月,孔德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1968年底,学校被“一分为二”,分出169中学(延安中学)。

1978年初,两校重新合并为第二十七中学,有54个班,近三千人,是北京市人数最多的学校。

采写/本报记者 曹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