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用户画像:公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6:22:56
写论文要用的。请您务必解答详细一点!!字数1000。

1、经济政策的类型:(1)计划的或是通过行政命令手段的政策;(2)市场调控政策。

  2、政府的经济政策包括在长期内和短期内发挥作用的政策,长期内的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增长政策;短期的目标是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相应的政策措施是稳定政策。

  3、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政策。

  4、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构成。

  5、政府支出:指整个国家中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由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等支出项目构成。

  6、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7、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它不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8、政府收入:指政府依靠国家强制力取得的收入及依靠国家信用取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税收和公债。

  9、税收的分类:(1)财产税;(2)所得税;(3)流转税。

  10、中央政府的债务称为国债。政府公债的发行,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作用。

  11、财政政策工具:政府购买支出、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公债。

  12、调整支出和收入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如何影响国民收入变动的?

  (1)政府购买支出:在总支出不足、经济衰退时,政府可提高支出水平,以增加社会整体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水平;当总支出过高、引起通货膨胀时,政府可减少购买支出,降低社会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

  (2)政府转移支付:当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提供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可支付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增加;在总支出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总需求。

  (3)税收: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引起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在需求不足时可减税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增税来抑制通货膨胀。

  (4)公债:可筹集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也可同发行公债及流通来影响货币供求,从而调节总需求,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作用。

  13、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机制: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一种自动减少各种干扰冲击的机制,能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不需政府采取行动。

  14、财政制度具有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通过三项制度发挥:

  ①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③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15、补偿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交替使用)

  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当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消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消减开支来抑制总需求。

  16、财政政策斟酌使用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17、如何安排年度预算:根据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来安排年度预算。当通货紧缩时,政府应扩张财政政策,在财政预算中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反之,有意安排财政盈余,以消除通货膨胀。这是对原有的财政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称为功能性财政,它主张预算目标不应是追求收支平衡,而应是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18、功能性财政:通过预算赤字刺激总需求扩张和预算盈余控制通货膨胀。

  19、运用财政政策的效果:

  正面: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可刺激消费,扩大社会总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政府还可用给予私人企业投资以补贴的措施,直接刺激私人投资。

  负面:在经济萧条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对货币的需求,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受到影响,削弱总需求。(挤出效应)

  20、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因素:

  ①挤出效应;②时滞;③不确定性;④执行决策部门及其变机;⑤外在的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

  21、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私人支出和净出口的影响。

  22、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影响:

  政策种类 对利率的影响 对消费的影响 对投资的影响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减税(扩张性财政政策) 上升 增加 减少/增加 增加

  增加政府支出(扩张性财政政策) 上升 增加 减少 增加

  投资补贴 上升 增加 增加 增加

  23、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会挤入私人支出,即产生计入效应;若政府增加税收或消减政府购买,减少了可贷资金的需求,利率将下降,有利于私人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24、政府面临的两方面不确定性:

  (1)乘数大小难以准确确定;

  (2)政策必须预测总需求水平通过财政政策作用达到预定目标究竟需要多少时间。

  25、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6、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的几个阶段:

  (1)货币量的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利率下降)

  (2)利率的下降降低了投资的成本,刺激投资支出的增加。(投资上升)

  (3)投资水平的上升促使整个意愿的总支出增加。(总需求上升)

  (4)总支出的增加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上升)

  27、货币供给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货币的扩张和收缩在短期内能对实际国民收入造成影响,单在长期只会使价格水平变动。

从层次上看,由于公共产品的收益广度和范围不同,因而它在全国性和区域性公共产品之分。受益范围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内的公共产品,就属于区域性公共产品(亦称地方性公共产品),如果受益范围是跨区域的,则就是全国性公共产品。从理论上说,中央政府也可以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对一定的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偏好程度通常是不同的,因而需求量也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在了解本地居民的偏好方面处于较佳地位,这会有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执行地方性经济政策和提供地域性公共产品。相比之下,中央政府几乎无法将来自某一地区的税收与该地区的利益切实结合起来,因此很容易造成某一地区居民的公共产品偏好与实际受益之间的差异,甚至有可能大相径庭。正是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存在,才使财政分权成为必然。

地方政府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模式与一般性的公共产品理论基本一致(如前所述)。但在人口及生产要素存在流动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将受到制约。根据提布特(tiebout)模型,如果每个地方政府分别提供不同的公共产品,那么对居民来说,哪个地方提供的公共产品最适合于它的需求偏好,他就会选择去哪个地方居住。通过这种“以足投票”,居民表明了对某种公共产品的消费偏好,从而刺激着地方政府努力提供适合于本地居民偏好的公共产品。由于存在着居民的“以足投票”,地方政府难以通过税收对流动性要素征税,从而削弱了地方资源的可征税性和地方政府的征税能力,较低层次的地方政府更是如此,这其实也是低层次地方政府以财产税作为征税依据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样,在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时,如果通过税收筹资,不但违背了“受益原则”,而且由于受益与负担成本的分离,现在的居民承担了以后居民的成本,会使居民通过地区间的流动表达不满,结果并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产品。而通过举债支出则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副作用的出现,这就是财政分权下的地方公债理论。

公债是政府在经常性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 ,为满足经济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 ,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向本地区发行的一种债券 ,它是许多国家地方政府筹措地方建设资金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国公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目前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通紧环境中 ,深入地探讨公债发行的可行性 ,并从整体上规范公债的运作 ,对弥补地方经济建设资金缺口、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