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fc崩坏3特惠专享餐:伊斯兰教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0:11:21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始年代,众说不一,目前史学界多数学者的看法是在唐朝永徽二年(651年)。但由于此前伊斯兰教势力已遍及阿拉伯半岛和波斯,到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大食人大多为穆斯林,他们在中国停留、居住和过宗教生活,因此伊斯兰教实际上在651年以前就已传入中国。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六 五一年,回历二十九年),当时正值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时期;他派了第一个阿拉伯(唐时称大食)使节团到达中国的长安,为中阿两国正式缔交开始。他们见了唐高宗,并介绍了大食国的情况和伊斯兰教义。因此史学界一般以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开始。从此,中阿友好往来日趋频繁。据史书记载,唐代从公元六五一年至七八九牛,在这一百四十年间,大食国遣使者到中国通好达三十九次;波斯派来中国的使节达二十余次。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主要在唐、宋、元三个时期。《先贤古兰译文考》写道:「伊斯兰自唐传入中国,至宋朝而渐盛,至元朝而极盛。」
  唐宋时期,随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往来,大批大食国的穆斯林商人东来侨居中国东南沿海商埠及西北部份城市,过着集体的宗教生活,建立清真寺,有不少人在中国娶妻生子,置业任官,永久定居。这样就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源流,为公元十三世纪以后伊斯兰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奠定基础。
  在元代(公元一二一九年至一二五九年),由于蒙古人的西征,大批波斯、阿拉伯及中亚各族人,离开已被踏平的家乡,随着蒙古军队,带着相同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走遍中国各地。后来定居下来,建立家园,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便构成了中国回族的的基础。也是伊斯兰教传入的另一种形式。

查中国古代典籍,在明代之前还没见到有以“清真”作伊斯兰教专名的。但是,宋元时代中国的一些伊斯兰教礼拜寺名中已经有了“清”或者“真”的字汇。如南宋绍兴年间,建于泉州的伊斯兰寺院名清净寺(见白寿彝《跋吴鉴〈清净寺记〉》)。今天的杭州凤凰清真寺,原称真教寺,为元延佑年间回回大师阿老丁所建(见《西湖游览志》)。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是永乐年间郑和奉敕重修(郑和是回族人),原名清净寺。可见,早期伊斯兰教寺院,多用清、真二字。这可能是“清真”后来成为伊斯兰专名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究竟在什么时候,中国穆斯林选定“清真”为自己信仰的专名,至今还是不能确考。南京净觉寺内(《江宁府志》载“明洪武(太祖)间敕赐,宣德(宣宗)年重修,郑和题请其子孙世守之。”)有一块明太祖御制《至圣百字赞》碑,其中有“教名清真”一语,所以坊间也有一说,以清真命名伊斯兰教的当从明太祖开始。从明人普遍以“清真”称伊斯兰教的情况,可以推知,由于明太祖的百字赞,“清真”二字遂成为伊斯兰教的专名。此可聊备一说。

明末有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学者,写了许多以儒(儒家思想)释教(伊斯兰教义)的著作。如王岱舆仿儒家四书体制,写有《清真大学》、《正教真诠》、《希真正答》等书。马注著有《清真指南》。崇祯朝的梁以浚等写在《正教真诠》的序里,皆以“清真之道”、“清真之教”指称伊斯兰教。王岱舆、马注的著作中,清真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说明当时“清真”已经成为伊斯兰的专名。一般而言,当时人解释清真主要是指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如《正教真诠》云:“不拜像,灭诸邪,故谓之清;尊独一,无二主,故谓之真。”现代有的辞典上说“清真”是阿拉伯语al-kalimah al-Tāyibah 的意译,这句阿拉伯语的所指,便是中国回族所称的“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使者。”

从翻译的角度,以“清真”为伊斯兰的译名可谓别致,因为这译名既非音译,亦非纯粹意译,却是能得其神韵。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唐宋元明四朝,代代有在中土生活的穆斯林遗迹。但由于中国穆斯林没有系统的传教体系,加上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是以阿拉伯语诵读,不重视用汉语讲经,也不重视翻译。所以,中国普通民众和一般知识界,对伊斯兰的知识一直很陌生。而对清真一词的解释,也向来是纷纭复杂,清真一词,遂成为难以致诘的名相。

公元651年,即唐永徽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