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长荣建筑:帮忙找些罗贯中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07:29:21
1.罗贯中是怎么帮助朱元璋的
或者罗贯中与朱元璋的关系
2.描写罗贯中的诗词
叫我看小说啊。。。。
那么长~~~
浓缩的就是精华阿~!

罗贯中(1330-1400)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太原人。他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把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书中塑造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

  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粗犷的张飞、机智好胜的周瑜等等。内容虽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作为文学作品则十分生动引人。《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流传极广。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但愿能帮到你

2 罗贯中
1·1 罗贯中
罗贯中,是一位生平事迹资料极少的大作家。明朝人贾仲名在《录鬼簿
续编》中说: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
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这里说,他的籍贯是“太原”,但有人指出,应该是“东原”(山东东平县),
亦有钱塘(杭州)、庐陵(吉安)等说法。贾仲名《书录鬼簿后》写于永乐
二十年(1422),时年80 岁,则生于1342 年。按一般习惯,“忘年交”者
年龄相差当在二三十岁,或者更多,那么,按此推算,罗贯中约生于1310
年。至正甲辰(1364)相会时,贾仲名22 岁,罗贯中已是50 岁左右了。如
果他活了70 岁,当卒于1380 年左右。当然,这都是大体的推算。元朝亡于
1368 年,所以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
明人王圻《稗文汇编》(卷一百三)中说,罗贯中、葛可久“皆有志图
王者”,“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这里说罗贯中还是一位颇有政治
抱负的人。另外,清人顾苓的《塔影园集》,徐谓仁为徐炳所绘“水浒”一
百单八将图所写的题跋中,都提到罗贯中作过元末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张士诚
的幕僚。如果这些记载是真实可信的,那么,他创作的戏曲小说多是敷演政
治军事斗争的作品就不是偶然的了。而《三国演义》恰恰是完整表现作者政
治思想的巨著。
据《录鬼簿续编》著录,罗贯中创作了三种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现仅存《风云会》一种。他
的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还是在小说创作方面。《西湖游览余志》等都说他“编
撰小说数十种”。现存罗贯中署名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
义》、《三遂平妖传》和最著名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另外,他也参与了
《水浒传》的创作。这些作品,大都以历史上改朝换代,争夺天下的政治军
事斗争为题材。从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王朝盛衰的原因和过程,帝王将相
的思想和行为,农民起义的发展和结局,政治军事斗争的策略和计谋,都非
常熟悉而且颇有研究。因此,他的作品在普及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等方
面也都是有价值的。这或者都与他是个“有志图王者”密切相关,至少说明,
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军事知识和历史见解的有思想的伟大作家。
《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当然只能说是在元末明初,而无法确指。我
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代嘉靖壬午(1522)刻印本,书名是《三
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有弘治
甲寅庸愚子(即金华蒋大器)的《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即关西张尚德)
的《引》,这两篇文字,对我们理解《三国演义》有一定的帮助;全书二十
四卷,二百四十则。
在嘉靖本以后,明代还有几十种刻本,或改易书名,或增加评点,或改
二百四十则为一百二十回。
清代康熙年间,毛宗岗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加工润色。不仅把
二百四十则改为一百二十回,而且把回目都调整为对仗工整的七言或八言的
对子;对书中的情节,特别是细节,作了一些修改,使之更加畅达;文字也
更为简练;删去了一些不必要的引征。同时,又加写了带有评论性的《读法》
和批语。从总体上来看,这部经过毛宗岗修改润色并加评语的《三国志演义》,
比旧本的艺术水平有所提高,更便于阅读,因此成为流行最广的通行本。解
放以后出版的《三国演义》,亦以此本为底本。
1·2 三国演义
刘关张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腐败,老百姓非常穷苦,饿死病死了不少人,有个
名叫张角的人,就领着老百姓起来造反。这些起义的农民有四五十万人,头
上都包着黄头巾,所以叫“黄巾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皇帝见黄巾军人多,又很厉害,特别害怕,就命令各地发兵去攻打
黄巾军。
当时幽州(在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一带)有个当官的,叫刘焉,
他觉得自己兵少,怕打不过黄巾军,就贴出文告招兵。
幽州地区的涿县也贴了招兵的文告,围着看的人很多。其中有一个人叫
刘备,字玄德。刘备长的方脸大耳,为人也和气。他从小死了父亲,家里很
穷,好交朋友。那年他已经二十八岁了。
刘备看着文告,不知为什么叹了一口气。忽然背后有人大声说:“大丈
夫不为国家出力,叹什么气呀!”
刘备回头一看,那人大高个儿,黑脸膛,络腮胡子,眼睛像牛眼那么大,
说话粗声粗气的。刘备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说:“我叫张飞,字叫翼德。
刚才你为什么叹气呀?”
刘备说:“我叫刘备。现在黄巾军造反,我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是我一
个人怎么行啊!”
张飞说:“那咱们回去多找些人,一起干吧。”
刘备就和张飞一起到一个小酒馆里去喝酒。忽然又进来一个人。那人进
门就喊:“快给拿酒来,我急着要进城当兵去呢!”
刘备一看,那个人长得粗眉大眼,膀大腰圆,红红的脸,胡子二尺来长。
刘备叫他一起喝酒,问他叫什么名字。那人说:“我叫关羽,字叫云长。我
杀了一个坏蛋,跑出来五六年啦。听说城里招兵,我是来当兵的。”
刘备和张飞就约他一块儿干,他也挺高兴。
第二天,刘备、张飞、关羽三个人来到张飞住的村子,在张飞家房后的
一座桃园里摆下酒,一同跪在地上,对天发誓说:“我们三个人愿意结为兄
弟,同心为国家出力,为百姓办好事,死也要死在一起⋯⋯”说完,论了年
纪:刘备年龄最大,是大哥,关羽是二弟,张飞最小,是三弟。
过了一天,张飞请来匠人,给每个人都打了一种兵器。刘备的是宝剑,
关羽的是大刀,张飞的是长矛。一切准备好了,就在村子里召集有武艺的人,
一共召了四五百人,一起去投奔了那幽州大官刘焉。
从这以后,刘备、关羽、张飞领兵和黄巾军打过好多次仗,立了不少次
战功,还救过河东太守董卓的命。黄巾军失败以后,刘备就当了定州安喜县
的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
四个月以后,郡里派来一名督邮到安喜县巡察。刘备听说以后,急忙出
城迎接,并恭恭敬敬地行了礼。那督邮却坐在马上,理也不理,神气十足。
关羽和张飞在一边看了,心中十分生气。
刘备把督邮请进馆舍。督邮坐在高高的座位上,斜瞅了刘备一眼,问:
“你是什么官?”
刘备说:“我带兵打过三十多次仗,立下过汗马功劳,因此被任命为县
尉。”
督邮听了,大喝一声:“好大胆!你敢虚报战功,我撤了你!”
刘备连连点头,退了出来。
回到县里,刘备说起这事,县吏们说:“他无缘无故就发脾气,大概是
想要钱吧。”
刘备冷笑了一声,说:“我又不随便要老百姓的钱,哪里有钱给他!”
第二天,督邮把一个县吏找去,逼他告发刘备残害百姓。刘备亲自到馆
舍去过几次,请求把县吏放回来,但是都被看门的给拦住了,不准进去。
张飞知道了这事,心里很不高兴,自己喝了几杯闷酒,到街上去溜达,
正好经过馆舍。他见馆舍门前有不少老人在痛哭,觉得奇怪,就上前去问为
什么哭。有个老人说:“督邮说刘县尉祸害老百姓,我们看不公,想进去说
句公道话。那看门的不但不让进,还打了我们。”
张飞一听,气炸了肺,瞪起大眼睛就往里闯。看门的上前去拦,让他一
脚踢了个筋斗。张飞闯进馆舍,见了督邮便大喝一声:“坏东西,你认识我
吗?”那督邮还没来得及说话,早就被张飞揪着头发,拖出门外,绑在一个
栓马桩上。张飞不由分说,从树上折下一根柳条,朝着督邮身上就抽。柳条
抽断了,另换一根再抽。直抽得督邮喊爹叫娘。
刘备听见大街上吵吵嚷嚷,就出来看。一见是张飞在抽打督邮,就叫他
住手。张飞气哼哼地说:“这狗东西,留他干什么!”
这时关羽也来了,对刘备说:“大哥,你立了那么多功劳,才当了这么
个小官,还受这督邮气,不如杀了他,另到别的地方去吧。”
刘备觉得关羽说得有理,就回到县里把大印取来,挂在督邮的脖子上,
指着他的鼻子说:“冲你这坏劲儿,本该杀了你。今天我先饶了你一条命。
把这颗印拿着滚吧!”
刘备、关羽和张飞回到县里,收拾了行李,当天就骑马离开了安喜县。
后来,刘备他们来到了平原县。刘备当了县令(相当于县长),在平原县招
兵买马,积存钱粮,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公元189 年夏,汉灵帝病死,大将军何进立太子刘辩做了皇帝。过了几
个月,何进被宦官骗进宫去杀死了。河东太守董卓就领着二十万大军,借口
杀宦官,冲进首都洛阳,废掉刘辩,让刘协当了皇帝,就是汉献帝。那时,
献帝刘协才九岁,什么事都不懂,实际上是董卓掌握了大权。
董卓掌权后,十分残暴。他整天吃喝玩乐,乱杀老百姓。有一次,他在
城外遇上老百姓集会纪念土地神,就命令士兵把老百姓包围起来,一下子就
杀了一千多人。董卓的暴行,激起了一些大臣的愤慨。有一天司徒王允把一
些大臣请到家里,痛哭流涕地说:“董卓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横行霸道。汉
朝的天下简直就成了他一个人的了,怎么办呀!”大家都没有主意,只是伤
心叹气。
这时,忽然有一个人哈哈大笑一声,说:“你们这些人啊,光知道叹气
有什么用?”
王允抬头一看,原来是武官曹操。曹操字孟德,高个子,细小眼,白净
脸。他原来姓夏侯,后来做了曹家的干儿子,才改姓曹。曹操的小名叫阿瞒,
从小聪明伶俐,满肚子主意,武艺也不错。
王允见他大笑,生气地问:“大家都愁得没法儿,你笑什么?”
曹操说:“我笑你们这么多人竟想不出一个办法儿来。我曹操虽然没有
大本事,但是我愿意去砍下董卓的脑袋,让全城的人都高兴。”
王允听了,赶紧起身,恭恭敬敬地问:“你有什么办法儿?”
曹操说:“我现在在董卓手下当官,有机会接近他。听说王大人有一口
宝刀,请你借给我吧。我一定杀了他。”
王允高兴地把宝刀交给了曹操,又给他敬了酒。
第二天,董卓在家里休息。他的干儿子吕布站在一旁保护着。吕布字奉
先,长得身材魁梧,力大过人。曹操带着宝刀进了董卓的家,一看见吕布在
一边儿,心就凉了半截。
董卓见了曹操,问:“孟德,你今天怎么来晚了?”
曹操说:“我的马太瘦了,跑不快。”
董卓让吕布会给曹操牵一匹好马来。曹操一见吕布走了,心里挺高兴,
趁着董卓在床上翻身的工夫,急忙抽刀要杀董卓。可是,没想到董卓从镜子
里看见了曹操抽刀的动作,忙翻过身来问:“孟德,你要干什么?”正巧,
这时吕布也回来了。
曹操慌忙跪在地上,双手举起宝刀,说:“我有一口宝刀,想献给您。”
董卓接过刀来一看,果然是一口宝刀,就叫吕布收下了。
曹操知道自己要杀董卓的事已经露了馅儿,就骑上吕布牵来的快马,一
溜烟地跑了。
董卓见曹操慌里慌张,想起刚才从镜子里看见他抽刀的事,断定曹操是
想要杀他,就传下命令,要捉拿曹操。
曹操一直跑到一个叫陈留的地方,决心要和董卓大干一场,就在这里招
兵买马,并写信给各地领兵的武官,约会好要联合攻打董卓。没过几天,就
有很多人来投奔他。其中有武艺高强的乐进、李典;有文武双全的夏侯敦和
夏侯渊兄弟;还有曹操的两个弟弟曹仁和曹洪。
各地武官接到他的信后,也都纷纷响应。很快就有袁绍、袁术、马腾、
公孙瓒、孙坚等人带领十七路兵马前来会合。刘备、关羽和张飞也领着兵加
入了公孙瓒的队伍。
各路兵马都到齐了。曹操杀猪宰牛,请大家喝酒。酒席上,大家一致推
选袁绍为盟主,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
孙坚首先带领自己的兵马,杀到离洛阳不远的汜水关。董卓派大将华雄
把守着汜水关。这华雄可不一般,他高高的个子,宽肩膀,力大无比。华雄
乘黑夜偷偷杀进了孙坚的大营,把孙坚打得落花流水,狼狈而逃。
袁绍听说孙坚被打败了,连忙招集武官们商议办法。可是大家都害怕华
雄,谁也不说话。这时,又有一个探子进来报告,说:“华雄在外面叫骂,
说我们不敢出战,是狗熊。”
袁绍看看大将们都心惊胆战,就伤心地说:“哎,可惜我的上将颜良、
文丑没来。如果有一个人在这里,还怕什么华雄!”
袁绍的话音刚落,只听阶下有一个高声喊:“我愿意去杀华雄!”
大家一看,只见这个人身高个大、黑眉圆眼,紫红脸膛,颏下留着二尺
长的胡须,很是威武。袁绍问他是什么人,公孙瓒说:“他是刘备的结拜兄
弟,名叫关羽。现在刘备手下当弓手。”
袁绍一听是个小小的弓手,便大声呵斥说:“一个小小的弓手也敢随便
说话!”
曹操急忙拦住说:“这人长得威武,又有勇气,想必是很有能耐,就让
他去吧。”
关羽上前一步,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叫人给关羽倒上一杯酒。关羽却说;“这酒先放下,等我回来再喝。”
说完,出了大帐,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出去不多时,就听见外边鼓声震天,喊杀声响成一片,刀枪碰撞得
乒乓直响。约摸有半个钟头,就听见一阵马蹄声由远而近。一会儿,关羽回
到帐内,把一颗血淋淋的人头扔在地上。大家一看,正是华雄的脑袋。这时,
曹操给他倒的那杯酒还没凉呢!
董卓听说华雄被杀,就急忙和吕布带领十五万兵马来把守洛阳城外的虎
牢关。袁绍也派了公孙瓒等八路兵马前去攻打。吕布连杀了袁绍的两员大将,
越战越猛。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一齐围上来,把吕布包围在里面,杀得
难分难解。战了一阵,吕布渐渐有些招架不住了,就朝刘备虚刺一戟,乘着
刘备往旁边躲闪的工夫,一拍赤兔马冲出了包围圈儿。刘备、关羽、张飞拍
马就追;后面的八路兵马也跟着追杀过来。吕布在前边拚命逃跑,一直逃进
了虎牢关。
美人计吕布杀董卓
董卓见吕布吃了败仗,知道打不过袁绍的联军,就回到洛阳,抢夺了几
千车的金银财宝,带着汉献帝和朝廷大臣,把都城迁往长安。临走前去城内
放了一把大火,把老百姓的房屋和宫殿全都烧成了灰。
袁绍和各路武官占领洛阳以后,洛阳城已经是一片废墟了。曹操主张继
续向西追杀董卓,袁绍却不同意。这些武官们吵吵嚷嚷,互相闹矛盾,最后,
都退出洛阳,又各回各地去了。
董卓到了长安,比在洛阳更加荒淫残暴。他强迫二十多万民工为他修华
丽的宫殿,还抢了八百多美女,整天吃喝玩乐,比皇帝还厉害。
朝廷中的大臣对董卓又恨又怕,都想除掉他,可又都想不出办法来。有
一天夜里,司徒王允想到董卓的残暴,睡不着觉,就一个人到后花园里去散
步。他刚走到牡丹亭边儿,忽然听见花丛后面有人在唉声叹气。王允轻轻拨
开花丛,偷偷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府中的歌女貂蝉。貂蝉当时十六岁,长
得如花似玉,十分漂亮,又能歌善舞,所以王允很喜欢她,待她就像亲女儿
一样。
王允走到貂蝉跟前问:“你有什么心事?深更半夜还不睡觉。”
貂蝉抬头一看,见是王大人站在面前,便慌忙跪下,说:“您从小把我
养大,您的恩情我至死也报答不完。可是您最近总是愁眉不展,大概是为国
家大事操心,我也不敢问。今晚见大人坐立不安,我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才
在这里叹气。如果您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万死不辞。”
王允一听,心中十分高兴,就把貂蝉领进屋里,小声说:“如今董卓是
想当皇帝,全国不论是官是民,都在危难之中。董卓有个干儿子叫吕布,特
别勇武,谁也打不过他。我想先把你许给吕布,然后再献给董卓。你在中间
挑拨他们俩的关系,叫他们互相残杀。这个连环计要是成功了,国家也就得
救了。不知道你是不是愿意?”
貂蝉说:“我愿意为国家效劳。”她怕王允不放心,又跪在地上对天起
了誓。
第二天,王允把吕布请到府中,当面把貂蝉许配给他。过了几天,王允
又偷着把貂蝉送给了董卓。吕布知道了,就去问王允:“你早已把貂蝉许给
了我,为什么又给了董卓?”
王允装作非常为难的样子说:“董太师亲自来到我家,说是接貂蝉和你
成亲,我怎么敢阻拦?”
吕布回到相府,才知道董卓已经娶了貂蝉,心里无比愤怒。貂蝉为了挑
拨他们的关系,约吕布在后花园的凤仪亭中偷偷相会,说了不少董卓的坏话。
董卓回来没见到貂蝉,一直找到后花园,正碰上他俩。这可把董卓气坏了,
气狠狠地过去就要杀吕布。吕布一看不好,从花园后门逃跑了。
王允知道吕布与董卓有了仇,就和吕布商量好要杀董卓。几天以后,王
允把董卓从离长安一百多里的宫殿里骗出来,说是要请他当皇帝。董卓到了
长安,正在得意洋洋的时候,吕布瞅准机会,从旁边一戟刺进董卓的咽喉,
结果了他的性命。
董卓被杀死以后,他手下的人起来替他报仇,杀死了王允一家老小。正
要杀吕布的时候,吕布跑出了长安城。董卓手下的人在长安城乱烧乱杀,闹
得人心惶惶。汉献帝待不下去了,又跑回了洛阳。他听说曹操在山东兵多将
广,手下有很多能人,就写信请他来洛阳帮助他。
曹操接到汉献帝的信以后,便带领二十万大军要进洛阳。曹操一看,洛
阳城早已被董卓烧得墙倒屋塌,破烂不堪,就带着皇上和大臣们迁到了许昌。
再说袁绍。他听说曹操把汉献帝弄到了许昌,掌握了朝政大权,就要带
兵去攻打许昌。
曹操得到消息,就召集众将商议对付袁绍的办法。曹操手下的参谋郭嘉
说:“吕布已经逃到徐州,离我们很近,要是我们和袁绍打起来,他一定会
乘虚而入。要想打袁绍,必须先打吕布。”
曹操的另一个参谋荀■说:“吕布的力量不小,我们应该先和刘备联系
好,共同去打吕布。”
曹操听了他们俩的话,就写信给刘备,约好一起出兵去攻打吕布。经过
几场激烈的战斗,曹操和刘备攻占了徐州,吕布逃到了下邳(今江苏省)。
下邳紧靠着一条大河,叫泗水。曹操叫士兵把泗水挖开两个大口子,放水淹
了下邳。吕布被困在城里,不敢出来。可是吕布并不害怕,因为城墙很高,
敌人攻不进来,他又准备了充足的粮食,所以还是整天吃喝玩乐。他手下的
部将害怕了。有一天吕布正在睡觉,他手下的部将便用绳子把他捆绑起来,
投降了曹操。
曹操杀了吕布以后,就要杀吕布手下的大将张辽。刘备过来拦住说:“张
辽是有名的大将,应该留着他。”关羽也说:“张辽不但武艺出众,而且还
最重义气。我愿意用性命保他。”
曹操很重视人才,从此就收留了张辽,并封他当了官。
回到许昌,曹操奖赏了战斗有功的将士,又领着刘备去见汉献帝。汉献
帝一查家谱,原来他还得叫刘备叔叔。汉献帝心里高兴,又封刘备当了左将
军。从此以后,人们又叫刘备为刘皇叔。
曹操回到相府,荀■对他说:“刘备是皇上的叔叔,又当了左将军,这
恐怕对丞相不利吧。”
曹操说:“皇上都听我的,还怕他吗?”
刘备也担心曹操,怕被他谋害了。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就整天在菜
园子里种菜,装得窝窝囊囊的样子,好像是没有什么大志向。
有一天曹操正在请刘备喝酒,忽然有一个小官来报告,说:“公孙瓒被
袁绍打败自杀了。袁术在淮南当了土皇帝,非常残暴,军民纷纷起来造反。
袁术正打算去河北投奔袁绍呢!”
刘备一听,心中暗想:这可是个离开曹操的好机会,就对曹操说:“丞
相,如果让他们兄弟俩兵合一处,可就难对付了。袁术去河北必定要经过徐
州。你给我一支人马,我到半路上去截住他,一定能成功。”
第二天,刘备带着曹操给他的五万人马,和关羽、张飞一起出发了。
刘备走后,郭嘉才从外地回到许昌。听说刘备已经带兵走了,就对曹操
说:“你怎么把刘备放走了,这不是放虎归山嘛!以后你可就管不了他啦!”
曹操一听,很是后悔,就急忙派人去追。可是刘备哪里还能回来呢?不
久,刘备打败了袁术,就在徐州驻下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刘备投袁绍关羽降曹操
曹操一手掌握着朝政大权,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汉献帝不甘心当傀
儡,便暗中联络了几个人,要找机会杀死曹操。这其中就有刘备一个。可是
这事叫曹操知道了,曹操杀了其他几个人之后,便率领二十万大军去攻打刘
备。
经过几天战斗,刘备大败,又和张飞失散了。刘备没法儿,慌忙逃跑,
去投奔了冀州的袁绍。张飞找不到刘备,就领着一些士兵逃进了芒砀山。
曹操得胜以后,听说关羽在下邳保护着刘备的家属,就要去攻打关羽。
他忽然想起关羽是武艺超群的大将,就告诉部下不要杀死关羽,而要劝他投
降。曹操调动了十几万大军,包围了关羽,直把关羽逼上了一个小山包。然
后就派张辽去劝关羽投降。张辽过去和关羽是好朋友。关羽见了张辽,就问:
“你是来劝我投降的吗?”
张辽说:“不是。”
“那你是来救我的吗?”
“也不是。”
“那你来干什么?”
张辽说:“刘备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张飞死活不明。昨天曹操攻进下
邳,专门派人保护刘备的家属,也没有伤害下邳的老百姓。我就是来告诉你
这个消息的。”
关羽一听,生气地说:“你这不是想劝我投降吗?你死了这份儿心吧,
我就是死了也决不投降!”
张辽大笑着说:“你和刘备是兄弟,他把家属托付给你,你还没完成任
务就死了,能对得起他吗?”
关羽低头寻思了一会儿,为难地说:“那我该怎么办呀!”
张辽说:“现在曹操大军包围了你,你若不投降,他们一定会杀了你。
依我看,还不如先投降了曹操,等找着了刘备再回去,这样不是更好吗?”
关羽想了想,说:“那曹操必须依我三个条件。”
张辽问:“哪三个条件?”
关羽说:“第一,我只投降汉朝,不投降曹操;第二,要好好地保护着
刘备的家属;第三,一旦找到了刘皇叔,我立刻就回去。”
张辽把关羽这话对曹操说了,曹操说:“前两个条件我都答应,可是他
要回刘备那里去,我要他投降有什么用?”
张辽说:“他要回去找刘备,是因为刘备对他好,你要是比刘备对他还
好,他还能回去吗?”
曹操一想,可也是这个理,就答应了。从此,曹操对关羽非常好,给关
羽和刘备的家属好房子住,给他们好衣服穿,天天送去好酒好菜,还给了他
们不少的金银财宝。
有一天曹操见关羽的衣服破了,就派人按照关羽的身材,给他另做了一
件崭新的战袍送去。可是关羽把新衣服穿在里边,外面仍然穿着那件旧的。
曹操问他:“你为什么还穿这件破衣服呀?”
关羽说:“这件旧衣服虽然破,可它是刘皇叔送给我的。穿上它就像是
见到了刘皇叔。我怎么能有了新的就忘了旧的呢!”
曹操听了,心中十分敬佩关羽。
又有一天,曹操见关羽的马很瘦,就把吕布那快如飞的赤兔马送给了关
羽。关羽一见这好马,立刻高兴地给曹操行礼,并说:“这赤兔马能日行千
里,要是打听到刘皇叔在哪里,我骑着这马,当天就能见到他。”
曹操听了,心里很后悔。
再说刘备投了袁绍以后,日夜愁闷。袁绍问他:“玄德,你怎么老是愁
眉苦脸的?”
刘备说:“关羽和张飞都下落不明,妻子又落在曹操手里,怎么能不愁
呢?”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元末。兵荒马乱。呻吟与哀嚎传响了整片苦难的中土。一个外号「湖海散人」的知识份子,在东原(山东),杭州,卢陵(江西)等地四处飘流,他拜「道行於时,匡济斯民」的赵偕为师,他与许多说话艺人,杂剧作交游,他到山东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他贴听著生民的歌与泪,整理编写出一部部以民间话本,戏曲所材料的小说,其中,最受后人推崇的,便是以东汉末世为背景的《三个志通俗演义》。
化身公孙胜 实展宏图志

罗贯中(约1310—1385),名本,一说名贯,号湖海散人,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他是太原人,与世寡合,和《录鬼簿续编》作者贾仲名是忘年之交。

据传说,罗贯中曾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相传施耐庵是他的学生,和他曾一起从事创作。他创作戏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哭死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曲词极为清新。又作有通俗小说五种:《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就最高。他是一位杰出的通俗小说家,他的创作在普及历史知识等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

罗贯中对魏、蜀、吴三国自有一套顺逆是非的看法。他认为刘备的蜀国应该是合法继承汉朝的,是正统的;而魏、吴两国不过是僭位和篡窃。基于这种认识,他在人物塑造、故事演述和材料取舍方面就自有一套体例。例如对于曹操,要突出他的奸诈虚伪和用心险恶,同时又不抹杀他的机智和用兵的本领;对于刘备,便处处强调他是汉室宗亲,继承汉室有合法地位,强调他的忠厚爱民,待人厚道义气,等等。对于魏、蜀、吴的将领,主要是突出诸葛孔明的智慧,关、张等五虎将的英勇;周瑜的气量狭隘,妒才忌能;鲁苏的老实;吕蒙的奸险。对于曹操手下文武人才,也各各按着艺术要求,加以塑造,应肯定的,还是肯定;应贬责的,便加贬责。他不讳言蜀国的失败以至于灭亡,但尊蜀贬魏,却是一根主线,贯彻始终。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摘。

罗贯中的思想中,自然也有落后的一面。相信宿命,描写神怪,虽然并未在《演义》里占主要的篇幅,但是也不时出现,像诸葛亮的“陇上装神”、“穰星求寿”,关羽死后的显圣索命,显灵救子,以及见星坠而知大将死亡,临死前而妖异屡见之类,这些迷信的描写未免使此书略为减色。但我们知道,民间三国故事里的神怪,比《演义》更多,罗贯中已有意识地删除不少。所以我们也毋须苛责这位生于六百多年前的艺人。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
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
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杭州,祖籍太原。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20多年的学界争论,一直未有定论。在中国古典文史领域多有建树的孟繁仁,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后认为:中国元末明初发现的《录鬼薄续篇》史料中,有关罗贯中是太原人,及罗氏别号、性格、作品、行踪等记载,是确定罗贯中籍贯的重要资料。他在太原市清徐县乡村发现的《罗氏家谱》及罗氏后代,考证出自“五代后唐”时,罗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后略名为“罗本”,字“贯中”。这部《罗氏家谱》始修于明代穆宗隆庆元年,后经多次续修,由罗氏22世后裔罗礼重保存至今。相关大量史料证实,罗贯中籍贯太原清徐无疑。孟繁仁反复细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隐含着作者诸多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大量的清徐一带所特有的方言俚语,更使他确信自己的结论。他还通过对太原近郊“晋阳古城”遗址史料研究,考证古代唐尧初迁太原,遗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晋安予重修晋阳;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毁灭太原城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对罗贯中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证实自己对罗氏籍贯的发现。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关于他的生平,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他的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清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入张士诚幕。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说创作外,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的刻划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1.楔子:
元末。兵荒马乱。呻吟与哀嚎传响了整片苦难的中土。一个外号「湖海散人」的知识份子,在东原(山东),杭州,卢陵(江西)等地四处飘流,他拜「道行於时,匡济斯民」的赵偕为师,他与许多说话艺人,杂剧作交游,他到山东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他贴听著生民的歌与泪,整理编写出一部部以民间话本,戏曲所材料的小说,其中,最受后人推崇的,便是以东汉末世为背景的《三个志通俗演义》。

回第一页

2.生平梗概:
罗贯中,一名罗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等,都先后迁徙到了杭州一带。

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罗贯中外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著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西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也就这时,罗贯中结识了当时在杭州居住,但年龄他大二十岁左右的施耐庵。

罗贯中的籍贯又有「东原人」之说,这是他漫游出晋后在「东原」(今山东省)客居过一段时间的缘故。他到这里,是被当时社会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来。他到那里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在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材料。这是他后来参与《水浒传》编纂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关於「千圣姑」和「贝州王则」的故事,当时也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因此,罗贯中就在这一带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传》之作。

约在西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间,「有志图王」的罗贯中来到了起事称霸的张士诚那里作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正二十三年(西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西元一三七O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在罗买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成书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

大约在西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卢陵逝世。

回第一页

3.代表著作: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在长期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依据陈寿写的《水浒传》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学和经验,才写成部影响巨大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又经后人多次增删、整理,现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毛宗岗修改的本子。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一个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认为蜀汉是正统的,曹魏是篡逆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反陈寿《三国志》的结构篇幅。在《三国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而在一二O回的《三国演义》中,其中一O四回讲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汉。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即四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诡诈残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於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决定於主观指挥是否正确。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而归。实在是指挥不当。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他如赤壁鏖兵、 陵之战等,都写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三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浅。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文人纷纷效法。各取中国历史一段,写成各种历史小说。於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明代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就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精忠传》等等。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近几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等,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於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回第一页

4.轶事:
相传罗贯中,在福建遇见了童年时代舄施耐庵相识的王道生。王道生来在《施耐庵墓志》中写到:「及长,得识其(指施耐庵)门人罗贯中於闽,同寓逆旅,夜间灺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敬可泣者,不禁相与慨然。」出於对施耐庵的敬爱,在王道生面前,罗贯中甚至把自己的著作,都说成是施耐庵的。

回第一页

5.评价:
罗贯中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有特殊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小说很多,都是以乱世为题材,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个分裂的时代,罗贯中就写了其中三个,除《三国演义》外,相传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逐平妖传》等著作,也曾参与了《水浒传》的编纂、创作。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种,后二种已佚去。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动机,一方面「无过於泄愤一时,取快四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改变当时话本艺术中存在的弊端,为民众,为说话艺人提供一个好的、方便的说话底本。他从社会的、文学的需要出发,对几种在民间影响较大的话本小说材,进行了搜集、整理、充实等扎实的新创工作。罗贯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国演义》的出现,标志著我国古代小说从「话本」阶段向长篇章回体过渡的完成,揭开了我国小说发展历史崭新的一页。

三国演义 明·罗贯中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让徐州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严白虎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敦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铜雀台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卧龙吊丧 耒阳县凤雏理事

第五十八回 马孟起兴兵雪恨 曹阿瞒割须弃袍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单刀赴会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善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张郃中计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木牛流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承露盘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
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
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于杭州,祖籍太原。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刘备、周瑜、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长期以来,中国学界对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一书作者罗贯中籍贯问题存有多种说法,如山西太原说,山东东原说,浙江钱塘说,浙江慈溪说等。20多年的学界争论,一直未有定论。在中国古典文史领域多有建树的孟繁仁,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后认为:中国元末明初发现的《录鬼薄续篇》史料中,有关罗贯中是太原人,及罗氏别号、性格、作品、行踪等记载,是确定罗贯中籍贯的重要资料。他在太原市清徐县乡村发现的《罗氏家谱》及罗氏后代,考证出自“五代后唐”时,罗氏家族就居住在此地。罗贯中原名“罗才本”,后略名为“罗本”,字“贯中”。这部《罗氏家谱》始修于明代穆宗隆庆元年,后经多次续修,由罗氏22世后裔罗礼重保存至今。相关大量史料证实,罗贯中籍贯太原清徐无疑。孟繁仁反复细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中隐含着作者诸多的故事情节,其中有大量的清徐一带所特有的方言俚语,更使他确信自己的结论。他还通过对太原近郊“晋阳古城”遗址史料研究,考证古代唐尧初迁太原,遗名“唐城”。公元前497年前晋安予重修晋阳;李唐王朝太原起兵,建立“唐朝”和北宋初年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毁灭太原城等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及对罗贯中文学创作的影响等,证实自己对罗氏籍贯的发现。

咏历史
半壁河山,半残洹
海天一色,千帆尽
古来多少英雄事,
闲来沽酒,作笑谈
春去秋来,寒暑过
乍暖还寒,添衣帛
由来世事,惹人烦
还看冬去春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