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大乱斗金币计算:...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古之君子比射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15:17:16
这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这是讲人类文化基本问题,孔子用“举一隅”的教育方式来讲。中国文化的所谓“君子”,是与“小人”对立的名称,等于是个符号,怎么叫君子?怎么叫小人?很难下定义,等于说好人、坏人很难下定义一样。尤其站在哲学的观点来看,更是如此。好人对某一件事情好,有时在好里会变坏;坏人一切都坏,但有时在某一点上会变好。所以好人与坏人很难下定义。可是在社会、政治的立场,不能以哲学观点来讨论,好与坏是对事功而言。现在孔子所讲的君子,是站在哲学的立场讲,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

  中国文化所讲的君子是无所争的,不但于人无争,于事也无所争,一切是讲礼让而得。无所争就是窝囊吗?不是的,孔子以当时射箭比赛的情形,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这个射代表军事训练。他说,当射箭比赛开始的时候,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开始比赛。比赛完了,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了的人说:“承让!”输了的人说:“领教!”都有礼貌,即使在争,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人之所以不同于生物世界中其他的动物,就是这一点人类文化的精神。其实人类有什么了不起,其所以为人,因为有思想,加上文化的精神。孔子讲这一件小事,也就是说人应不应该争?不论于人于事,都应该争,但是要争得合理,所以“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在争,也始终保持君子的风度。

  -- 南怀瑾 论语别裁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争的话,也必定是射箭比赛吧!即使这比赛也先是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赛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这样的争,也还是君子之争啊!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通译】
孔子说:“君子应该没啥可争的。必需之时,如同比试射箭,先作揖辞让,尔后登场射箭,下场后共同饮酒。这才是君子相争的风范。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通译】
孔子说:演习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自力气大小不同等级。这是古来的规矩。
【解义】
其一,六艺之道。礼、乐、射、御(驾)、书(文)、数(算)六艺,被认为是“养国子以道”(《周礼.保氏》),故成为古代君子的必学之艺。孔子的“学而”必“习之”,其道理也在此。学六艺,对于君子而言,不仅是技巧的把握,还有艺品的历练,即在其中体现出君子应有的品格品位。孔子这里不是讲射之技,而是讲射之品,即射之礼。
其二,君子学艺。君子学习六艺,是提高整体素质。借助技艺谋生则成技师艺人:礼有司仪,乐有乐师,射有射手,御有驭手,书有专家,数有账房。孔子虽然未给君子定向,但教授弟子做不平凡的人,所谓“君子不器”[2.12],《论语》说的也是修身治国之道,孟子把这种志向说白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告子(下)》)。
其三,箭道在中。君子学射,不是以此谋业为生。职业射手,除了技巧,还有体力。技巧可学精,体力有天赋。古代君子比射箭,也就在于得要领,中靶心,而不在于力透箭靶。近代以来的竞技比赛,一些必需凭借体力活的,往往按体重分级差。
其四,君子弥争。君子理应有不争之德,却难免有争端。古代欧美常用决斗方式来解决蒙羞与纠纷,19世纪之后基本绝迹。俄国诗人普希金因决斗致伤而死;美国总统杰克逊多次决斗,留下胸伤;法国数学家伽罗瓦21岁完成伽罗瓦理论,第二死于决斗。孔子提出,君子解决纠结和纠纷,不妨借射箭来解决,“必也,射乎。”同时必有君子的风范和气度,一箭泯恩怨。

【启示】
比试必分高下,竞斗必有输赢。竞斗比试,对于君子来说,永远不是目的,而只是途径。君子修习驭射等艺,不是为了与人争一事一时之胜负输赢,而是提高素养、增进才智、扩展见识。门门争天下第一,谁也做不到,也没必要。君子每做一件事,就得像模像样、有板有眼,在行入道。这就需要学习和历练,需要精通和圆通。
真君子,是德才品俱佳之人,孔子教诲弟子为“君子儒”,每每用“小人”来对比,《论语》并举多达20来处(参见[2.14])。君子需要担当道义,承传责任,成就大器,否则,就把自己混同于平民,降格为小人(小器之人)。
孔子善于观察与思考,善于微言大义,即从小事发见大道理,上升到治理之道。射箭之道,要体现君子不争的气质度和风雅,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