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崎真绪v片百度云:坐收渔翁之利有何典故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22:54:20

出自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嘴紧紧地钳住。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蚌也脱不了身,不能回河里去了。河蚌和鹬鸟就争吵起来。鹬鸟瓮声瓮气地说:“一天、两天不下雨,没有了水,回不了河,你总是要死的!”河蚌也瓮声瓮气地说:“假如我不放你,一天、两天之后,你的嘴拔不出去,你也别想活,总要饿死!”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谁也不让谁。这时,恰好有个打鱼的人从那里走过,就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去了。
现在用来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上述指示解释了该成语的寓言,但是却没有解释寓言的出处。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彼此征战不休,都希望扩大土地和实力,乃至最终统一天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要知道,战国时候还没有后来的科举制度,当时的取士制度是国君通过对于接见的人的印象来判定给予的待遇或者是否采纳其见解的。因此很多说客应运而生,他们不但要肚子里有才华和良谋,更要善于表达。因此通俗易懂却发人深省的寓言就成为重要的说理形式。因此应运而生了很多来自寓言的成语,比如买椟还珠、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等,当然还有这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学课本上的鹬蚌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