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龙葡萄酒公司:经济一体化为何先从农业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0 09:05:23

三农"和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只有整体研究,才能认得清,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传统上,农民是从事农业为生的,农村是农民居住并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农民和工人,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的概念对应,界限清晰.现代社会发展使三对概念有日益不清的现象,原因就是农民的非农化
非农化是指农民从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过程和结果,即一部分完全演化为非农民;一部分虽在农村,但从事二三产业;一部分既搞农业,又从事二三产业
非农化带来深刻变化:导致农民在人口和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下降,甚至绝对量下降;农民从事产业和收入的多元化;农业和二三产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直接参与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农村面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意识观念的深刻变化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客观性
1.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单位劳动力生产更多农产品(单位土地生产更多农产品;可用多种土地;单位土地用更少劳力等)为转移提供可能
2.社会发展提出客观要求:生产率提高和可用资源有限,必然要求劳力数减少;农业发展需要工业提供装备,要求农业劳动力到其它部门;原属农业的生产过程和项目,不断从农业中分离,要求劳动力相应从农业转移;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流通,消费,服务和科研,文教,卫生等领域,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工农剪刀差诱使农民转移;新的非农部门和涉农新部门需要更多农业劳动力转移
3.农业劳动对象的自然属性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高层次需要是现代工业产品,且占比重日益增大,非农部门必然占用更多劳力
4.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
5.现代文明需要较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三,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变化
第一阶段,1949-1957,城乡过剩劳动力获得就业机会,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小,农民进城比重大
第二阶段,1958-1965,农村流出劳动力在1958年最多,相当于前8年总和,迫使劳力返乡,影响了发展
第三阶段,1966-1978,农村劳动力流动冻结,农村还接纳城市青年,干部等.阻碍了城乡经济发展
第四阶段,1979-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开创门路,出现协调发展新局面.但劳动力转移依然滞后,因素有:1.工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低,新增部门不足不强,旧部门有机构成提高而减人;2.转移的人口阻滞效应明显;3.经济结构失调;4.农村劳动力流动受到城乡劳动管理体制影响;5.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缓慢,农民缺乏资金
四,创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一般趋势:先从生产粮食转向经济作物部门,再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林业,渔业部门转移,然后由农业转向非农部门.地域上是由农村转向城市

没有农业,我们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