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江诗丹顿表:红楼梦的评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6:48:08

首先用来开刀的是第六回周瑞家送宫花一事。周瑞家因府中院落布局的路线,最后才来到林黛玉处。林黛玉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周老先生的意思是周娘子被冤枉了,心里不痛快。如果这个事件就单个来看,的确是林黛玉不对。但周老先生怎么就不不想想林黛玉为何出此一言。这恰恰是林黛玉性格敏感,来到外祖母家“处处留神”所致的结果。偶尔发泄出来,不料竟成了周老先生反感黛玉的把柄了。再说,在贾府里,做下人哪个不天天受主子的气,周老先生要抱怨,抱怨得过来吗?独黛玉说几句,他就反感了。林黛玉不是圣人,偶尔发顿脾气,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作者的笔触并不在此。王熙凤对下人“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害死了不少人,奇怪的是,周老先生并不反感。
另一个使周老先生反感的是,宝钗有时和宝玉在一起,林黛玉就调笑他们。这种调笑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周老先生不懂玩笑,又看不起认真。情之所至才认真。无情则无所谓。关于“吃醋”??恋爱中人对爱人与异性的交往特为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对爱人便冷嘲热讽,此为“吃醋”之一大典型体现,也是爱的一种表现。起表现异常,实为正常。周老先生自己也是过来人,如果说他对别人的观察很木讷的话,那么,自己也应该有所体会吧?他口里说林黛玉不是圣人,但实际上他是将林黛玉当做圣人,然后在反感她。我知道他又要抬出史湘云的“豪爽阔达”,但史湘云是情窦未开,无情当然无所谓。情窦一开,未必不将儿女私情放在心尖上。爱情,对于一个人,特别是那些真正想追求人生幸福的人来说,确实是太重要了。更何况像黛玉这种无父母做主的性格敏感的人。就说宝钗吧,也未必不将儿女私情不放在心尖上,只不过人家不是在明里用功,而是在暗里用功。暗里插刀,暗里挖墙角的人,都是最可怕的人,犹如蚊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掉人血,事后还要令你痛痒。瞒天过海,暗渡陈仓,林黛玉哪里会用,也哪里知道别人会用?林黛玉最大的缺点就是城府太浅??她也不屑为之,真情真性。我记得有一次,林黛玉生了病,宝钗派人送去燕窝,林黛玉居然感动得认为宝钗比亲姐姐还亲,这是何等的天真可爱!几两燕窝在王熙凤眼中算什么?但林黛玉看重的不是钱和物,而是一个“情”字。有情的人,几两燕窝就可以感动了,无情者??如王熙凤,,尤二姐死后贾琏向她要银子办丧事,她居然不置一文,还是平儿拿出自己的压箱钱给贾琏用了。有情无情立现。无情人至此,令人齿寒。然而也不见周老先生反感。宝钗在滴翠亭偷听到丫鬟的密谈,却抬出林黛玉来做替罪羊,也不见他反感。林黛玉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然而,周老先生只见语言不见心。把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的东西都丢到爪洼国去了,这人当然一无是处。
周老先生又举出林黛玉排揎丫鬟紫鹃的例子。他是不是想证明林黛玉对待丫鬟恶劣?在贾府里,小姐本来就有对丫鬟训斥的权力,相比较而已,林黛玉对丫鬟应该算是不错的。紫鹃本不是黛玉从扬州带来的贴身丫鬟,而是贾母房中的人。林黛玉将其当作自己的贴心人,才使紫鹃成为《红楼梦》中一重要丫鬟。贾宝玉对丫鬟是极为尊重的,但有时也免不了耍耍公子脾气。有一次下雨,姐妹在园子里玩耍未能听到贾公子的敲门声。袭人开门迟了,贾公子照着门一脚猛踢,正好踢在袭人腹部,你说袭人痛不痛?周老先生怎么不反感?
林黛玉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周老先生的反感则由此达到高峰。这一点,我不为黛玉辩护。我们看小说和电视剧《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不也是乐呵呵的?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尊重?我只觉得刘姥姥粗鲁得可爱。而贾母携刘姥姥到庵里喝茶,妙玉将刘姥姥用过的杯子扔掉,坐过的地方用水冲洗干净,周来先生却怎么不反感?他却将妙玉捧上了天,说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曾空”,正是表明“她想要高洁而那个世界不容她高洁”,然而为什么不是妙玉自己“情根不尽”而造成的呢?妙玉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就说明其修行会误入歧途。并不是这个世界容不得她,而是她不容这个世界,她认为这个世界都是肮脏的。殊不知刘姥姥虽然衣着破烂,满身糙皮,但内心却极其善良朴实,知恩图报。贾家遭逢变数,才知世态炎凉。

人有所嗜,议必有所偏。周老先生因为反感林黛玉,所以攻击一点,不计其余,只认表面,不看深层。这种态度,不应该是一个严谨的红学家所应有的态度。对此,我相当失望。按道理,人年龄越大,越应该倾向于这样认为:那就是《红楼梦》中所有的聪明可爱的女孩,无论其命运结局如何,细细考察其独特的人生境遇,会觉得都有可谅之处,都有值得同情之处。你必须承认:做人,在这个世界上是挺不容易的事??至少说来,要比做上帝难。上帝有法力,而人没有。人要承担一切。

作者:霁月轩客 回复日期:2003-12-1 22:01:07
《红楼夺目红》基本上读完了,而林黛玉也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周老先生“借尸照魂”??说是按照曹雪芹的愿意??论才情,人品,才识,林黛玉居然不在红楼众才女之内。
又看邓遂夫的《红楼论稿》,才知道这一老一少,都极力在考证史湘云是红楼主角。周老先生推翻了“木石前盟”乃说黛玉,宝玉婚事。其考证史湘云原型为李煦之女,李为“木”加“子”,木石前盟乃述宝玉和史湘云之情缘。

作者:墨未浓 回复日期:2003-12-1 2249
这世界越来越热闹了,周老在那说宝钗是假金,湘云才是真金,而且宝玉出家又还俗娶湘云再出家,邓先生又来个湘云和宝玉有木石前盟,原来作者写的书不算数,他们自己的想法倒是真的。

作者:sinihlm 回复日期:2003-12-7 21:05:47

他们揣测湘云原型是脂砚也是李煦的孙女,还是曹雪芹的老婆(想把这一系列的关系都考证明白在有限的史料中可是要难于上青天的)。可是在史料上找不到李煦有个孙女且年龄与曹雪芹(假定按周的说法生于雍正2年)相近的,所以他们的考证实际上乃是捕风捉影的猜测,在夺目红中,周老先生的牵强附会的能力发挥到了及至,仅仅因为湘云和李清照都写过如梦令的词牌,就认定湘云也姓李,真真有趣。

要抄的还是自己写的啊??

《红楼梦》重演势必遭尴尬
阿杰
E-mail:ajie615@163.com
《红楼梦》重演毕竟不能像笑话、滑稽剧、肥皂剧或武侠剧,如果那样,简直有辱《红楼梦》之伟傲,有辱"红学"之精深。那么,《红楼梦》此时重演就必然遭尴尬。
作品的成功与否应以是否为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依据,评论家的评论更多的是以专业眼光而论,是艺术的水平体现。而尴尬与否是大众的收视率来定。那么,《红楼梦》此时重演势必遭尴尬。
1、一个现实是中国各行正走向正轨,包括现代人的人生价值观在国人与外来中徘徊,同时走向两极。简单地说, 国人的文化水平与对金钱的认同处于初级状态,不能静下心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美学观,他们在一种极度的紧张中寻找某种并不清晰的梦想,他们需要的是刺激,他们没有耐心听读真经。这个客观的原因决定了这个时候重演《红楼梦》必然遭遇尴尬。
2、《红楼梦》的重演只是现代文人对现代社会复杂和的确让人失望的国人麻木追逐前进步伐的无奈的体现。现代,尤其美国大片的冲击,国人的高热崇拜,确实让众学者不可不思,不可不为。然而,对《红楼梦》的重演却是各家寻求途径不对的重要体现,因为这本身就是不适时而为之,遭遇尴尬势之必然。
3、《红楼梦》重演是以红学为食物对国人进行扳嘴喂食的行为。这个简单的道理就如同号召人民研读老庄哲学,并是帝王以武力威压也必然走向失败。红学虽然众所周知,但读过《红楼梦》的人并不多,大多不过知“黛玉葬花”与“宝玉挨打”。就如老庄哲学,除了专业人士评谈,而为数众多的广大人民呢?喂能成吗?
4、虽云可抛开“红学”之争,但是,路人皆知,任何成功都必须正视困难、挫折以及争论,勇敢、果断地做出决定。试想,抛开重点而论价值有多少意思,有何意义?“红学”争锋,不可自乱,《红楼梦》此时重演诚然不智。
5、从美学上来讲,现代人不能正视中国古典之美,更不能接受。他们只能从直观上判断,没有抓住实质性的东西,而且表面上的东西也只是看重大众化的东西,而不能懂得特色之美。而清满族只是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更多是偏重于艺术,但不易让广大人民接受。
6、中国古典文化本身很高深,而白话文的掀起,众多学者回过头来也觉得久别重逢,对大众而言却如同空白,现在重演《红楼梦》也必然不被人们接受。他们需要的是最简单的,感官的直接刺激。
7、《红楼梦》演过一次,从天时而论,它的成功之处在于那时国内外电视剧冲击小,人们的观念也很淳朴,对《红楼梦》与"红学"以敬畏之光,并且这是他们能得到的信息,他们逆来顺接。当然,并不是说现代人不崇敬,而是更注重自由与简单的刺激。他们活地很累,他们需要激情,而不是一位传教士,上帝感化不了他们。
8、《红楼梦》重演必然要做到场景波澜壮阔,需要巨大的投入。而这个投入需要数个巨型商业集团的支持,并且力度要足,但这风险没有几家在这个时候能够承担,毕竟不是时期,“红学”还没在大众中有基础,这不过是众多热爱“红学”的人的一个好愿,不能强奸民意。就如投资,要静观势态,事情绝非因愿而成,必须眼光高瞩。
9、国人对国学的研究没有普及大众。尽管众人为中国古代之精神博大而骄傲,但随着各种自由思维的冲击,人民更看重是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不能明显咀嚼的精神食物。当然,我们也不可轻易断定谁是谁非,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自身直接利益的追求是安慰他们精神的最简单的方式。那么。他们也就不愿去品位高深而不能刺激他们的《红楼梦》的生活琐事了。
10、“红学”的争论,大众对自身利益的高度重视,影视界的炒作,观众对美韩影片的狂热,使得中国影视界很难投入巨大的精力来搞好《红楼梦》的重演,必定也失掉的最重要的因素“人和”,四面楚歌,纵有卧龙之才,此刻也无力回天,非得等待时机成熟。那么,《红楼梦》重演遭尴尬也是必然的了。
国人价值取向有待思考;学者们正寻出路;“红楼”精神不及大众;“红学”争论不休;美难加于现代之时尚;古典文化与现代人久久隔膜;不得天时;不得地利;世人难观他人琐事;又失人和;何不等十年或二十年,中国文化在世界掀起,众人清晰(必定那是必然的)的时候重演《红楼梦》,那它就会真正不朽了。而此刻,遭受尴尬是在所难免的。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