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波骗局:有关语文的,帮帮忙啊,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9 20:15:11
我想找”羌村三首”,”青玉案元夕”,”雨巷”的有关〔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联系作者生活背景〕,〔语言特色〕,〔主题象征〕的一些资料,拜托各位给我一些网页的地址.
最好打开就能看的,不要在有链接,谢谢了m(_ _)m

http://bbs.w3pub.com/Html/Announce-30969.html

http://www.eduxue.com/jiaoan/xs/95171_2.html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linjiangxian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
??
??元夕
??
??辛弃疾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①,玉壶光转②,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作者简介】
??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他青年时有很多抗金业绩。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现存词600多首,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上丰富多彩,别开生面。
??
??【著作导读】
??
??《稼轩词》多纵横慷慨词章。这首《青玉案》写元夕灯火,苦觅情人,是辛幼安有数的涉及丽情的作品之一。然而细品此词,写情虽淡,寓意却深。究竟写情耶?言理耶?抑或别有寄托?颇耐人寻味。
??
??元夕,是每年第一个月满之夜,俗称元宵节,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满月,象征团圆、美满。庆贺元夕,表达了人民百姓祈告平安团圆的美好愿望。朱元璋建国后,为渲染太平盛世,把元宵节增加到五天,普天欢庆,通宵达旦。柳永《迎新春》词:“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燃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记录的就是当时盛况。而辛弃疾写的已是南宋临安的元夕。
??
??“东风夜放花千树”,词开头就以重笔浓彩描绘了灯节奇异壮丽的景象。岑参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的是白雪妆裹的塞外雪景,此处则是元夕粉彩。春风徐来,鳌山绛树上,灯似花开,彩光灼灼,美目炫神。“更吹落、星如雨”,词意又翻进一层,写焰花怒放,如流星殒雨,缤纷灿烂。地上火树银花,空中曳光流彩,立体、动态的色与光辉映成繁丽的图景。“宝马雕车”句转而写游人。“宝马”者,必高大神骏:“雕车”者,必镂花漆彩。策马驰车,遗香满路者,豪门富户意得兴浓观灯来也。“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进一步渲染元夕狂欢的热烈气氛。笙箫清音中,月移灯舞,灯月交辉,令人心醉神迷。“鱼龙”,指扎制的鱼龙状彩灯。元夕有表演蚌壳舞、龙灯舞的风俗。“光转”、“一夜”互相呼应,交待了时间的转移。“动”、“转”、“舞”三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声与光使人眼花缭乱的分化与组合,进而由灯之欢舞推想到耍灯、观灯之上的酣狂忘情。
??
??上片用浓重的笔墨渲染出元宵佳节的热烈气氛。下片换用白描笔法,描绘词人在万人丛中寻找情人的情景。“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宋代妇女元宵节所戴的美丽头饰,用来指代服饰鲜明的女子们。李清照的元夕词《永遇乐》有“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句。元宵灯节是难得的允许妇女出游的日子,所以她们都着意妆饰。“笑语盈盈暗香去”就是写女子们活泼姣好的神态。盛装的女子们三五成群,衣香袭人,有说有笑,一阵阵从词人眼前掠过。但“众里寻他千百度”,词人怀着焦渴、望眼欲穿的心情等待的心上人却不在这些快乐的人群中间。词人苦苦搜寻,几近绝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见自己的意中人正娉娉婷婷,淡泊安静地站在灯火稀少的地方!在如醉如痴的热闹欢乐中,这位女子是如此不同寻常。“那人”为什么落落寡合?“那人”在想什么?词人通过“那人”寄托什么?全词至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一大片思索想象的空间。
??
??词写情耶?由“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执著痴迷,似乎如此。但是词人着力描写的只是对意中人的渴念与寻觅,并未描写两情之旖旎与欢洽。这与一般情词大相径庭。词写理耶?曾有人作如是观。王国维先生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之三种境界时,就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为第三境界,譬喻凡事须经艰苦跋涉,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最后才能“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此类哲理,是后人读词心得,仁者见仁,智者可以见智,并非词人当时立意。细味此词,词人极写灯景之繁盛,众人之狂醉,只有词人与“那人”不逐众流,自甘清冷,这种强烈对比显然意味深长。喜繁,喜简,喜喧,喜静,因人因时因事,或为情性有别,亦或为怀抱各异。此处词人虽然全力描绘灯节狂欢之热烈,但作者似以客观态度冷眼旁观,自身并未投入。未如柳永所言:“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迎新春》)而他千方百计寻觅的心上人,同样沉静寡欢。此点睛之笔,不可轻心掉过。所以梁启超先生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极有见地。
??
??此词作年虽无定说,但最早也要在乾道、淳熙年间。此时上距靖康之变已有四五十年,而划江割据局面依然。张孝祥《六州歌头》词云:“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敌虏仍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志士仁人寝食难安。词人投笔从戎,弃家投南,实指望南宋当朝厉兵秣马,挥戈北征,收复失土。不料当局不思恢复,只图偏安;不念国破,只颂月圆;一心粉饰太平,灯节糜费无度。真个“直把杭州作汴州”。词人空怀壮志,请缨无路,回天乏术,唯有“世人皆醉吾独醒”之痛苦。
??
??历代诗人常用香草美人手法寄寓政治怀抱。幼安以深长的艺术意境,含蓄言情,曲笔抒志,即刘勰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诠赋》)。这首词又不似屈原那样神游天上,而是借人间情事取璧,这种对比兴手法是一种扩大运用。词中创造的艺术境界更接近现实,更亲切生动,寓意亦更隐而不露,似有若无。唯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亦更增其强烈、永久的魅力,令人思索不已。
??
??【注】①凤箫:古时因排箫形如凤翼,故称凤箫。这里泛指各种音乐。②玉壶:喻称冰清玉洁的月亮。一说,指白玉制成的灯。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福建所进之灯“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彻心目。”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 领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予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 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符(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知滁州(今安徽 省滁县),提点江西刑狱,湖北转运副使,湖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重视发 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 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 爱国词人,词中深入的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 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简析】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 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 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 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 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 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http://www.shineblog.com/user1/13431/archives/2006/410923.shtml

http://www.ebo.net.cn/list.asp?unid=5138

http://www.ebo.net.cn/list.asp?unid=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