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无畏舰:杨少杰是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3 01:08:13
这些

题目:怀念杨少杰先生
  作者:彭延信
  一一在滕州,年龄稍大些的文学爱好者,大都知道杨少杰这个名字,甚至不少人拜访过少杰先生并从他那里受到教益;在山东,恐怕不少书架上都有枣庄市文联办的文学刊物《抱犊》,在1981年4月出版的那期39至49页,登有《龙岭晴云》(长篇选载),作者秋朴,标题还有这么几句话:“用我这只残废的手,写一部昨天的书,来回答今天的生活,献给我亲爱的故乡和人民!”在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中写道:“杨少杰同志,笔名秋朴,滕县城郊公社董村人,现年48岁,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在山东教师进修学院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当年患类风湿病全身僵直,举步艰难,失去劳动和工作的能力,1960年被迫回乡。在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和病苦的折磨下,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活,1965年写完《龙岭晴云》初稿。十年浩劫期间,书稿遭到查抄焚毁。打倒“四人帮”后,又重新撰写,……全书40多万字,是一部以抗日战争时期鲁南地区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1992年7月的一天,在荆河路岗子街雷家胡同一所普通的平房里,少杰先生怀着满腔的遗憾和浑身的病痛遽然告别人世,至今10年了。今天我们怀念少杰先生是在怀念一位文学天才、怀念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勇于向病魔作斗争的勇士。
  杨少杰原名杨玉振,1932年11月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颖悟过人,5岁入私塾,过目不忘,极受他的启蒙老师孙德馨老先生(即原枣庄市教委招办主任孙长柱同志之父)器重,二年后到城里培英小学读高小。在升初中时因年龄小学校不收,只好用其表姐马士英的名字和学籍到滋阳(即兖州)中学就读。在滋阳中学他结识了我们党的地下负责人王道(解放战争初期任鲁中军分区副司令员,建国后为山东省供销合作总社主任),他从王道同志那里接受马列主义,成为学生中的激进分子。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滋阳中学在我地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成立了“反战联合总会”,他被推选为总指挥,冲破重重阻力,带领二百多学生到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因条件得不到答复,年轻气盛的他挥手打了教育部的一位官员,因而遭到军警抓捕被投入监狱,在监狱中饱受了各种酷刑,26天后被他的一位表哥(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救出。
  1949年初,他不满16周岁时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布衣大师刘子衡先生听说后特意接见他时说:“你是咱滕县第一个年龄最小考入大学的,少年杰出,难能可贵,把你的名字改为少杰吧。”从此他改名杨少杰。
  在山大四年,他一直都是学生干部。从那时直到以后几十年,他不仅与王道等党的高级干部保持密切联系,更与布衣大师刘子衡、一代志星董一博、墨家传人张知寒等著名人士交往深厚。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扼住命运的咽喉,我决不完全屈服于它。”纵观少杰先生的一生,他正是这么做的。且不说1957年之后那些年,单就在打倒“四人帮”,党给他落实了政策,把他由其姐家冯河村接到县文化馆到逝世这段时间,就足以说明。白天,他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写作全靠夜晚。因他全身僵直,只能躺在床上,胸脯上立块木板,把稿纸立在木板上,用僵直的食指和中指夹着笔,彻夜彻夜地写。为了减少麻烦,他尽量少吃少喝,困难程度令常人难人想象。他就是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不仅重新撰写了40多万字的《龙岭晴云》,用抒情的笔调讴歌了龙岭山区人民从抗洋教到抗日、前扑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悲欢离合的故事,表现了龙岭山区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塑造了司令员张兆龙、政委杨晓曙以及李虺城、刘九江、潘东虎等英雄人物和富有民族气节的孔师长、孤胆英雄曹胡子、女英雄徐红云,对民族败类进行了揭露和鞭挞。 今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耗尽少杰先生心血的这部书不仅至今没与读者见面,甚至连书稿究竟落在何处也无人知晓,这不能不说是人间的悲剧!当代作家周良沛先生说:“生者,能安慰死者的,不是生的怨尤。”(见《求是》1988年第10期)我们这些生者,为安慰少杰先生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