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属于我的女神日剧01:喜欢诗歌散文的高手进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7 08:27:24
威廉·布莱克,据说这个人很厉害的,有他的生平吗?越详细越好。

威廉·布莱克
(1757-1827)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画家,雕刻家.

他的很多书都是自画插图,自行出版。他说,于十八是世纪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想象力是至高无上的.

误解影响了他作为一个作家和艺术家的地位.直到后来人们才渐渐认识到他的重要性.

布莱克出生于伦敦,他在那度过了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他的父亲, 是当时伦敦成功的针织品商人.他鼓励布莱克发展艺术潜能.布莱克最初的教育主要是来自她的母亲的家庭教育.

1767年,他被送去亨利.帕斯美术学校.布莱克纪录到,从他的孩提时代起,他就看到了天使和魔鬼的修道士的幻像。他看到天使加百利,圣母玛丽亚和各种历史人物,并且和他们交谈.

14岁的那年起,他给雕刻师詹姆士.巴希尔当了七年的学徒.哥特艺术和建筑对他影响很深.

1783年他娶了园丁的女儿凯瑟琳.布切尔.他教她素描和油画,她全心全意做他的助手.

1783年,布莱克的第一本诗集,诗的素描,问世.1789年,天真之歌,1794年,经验之歌.他最著名的一首老虎诗,就是出自经验之歌.这些作品都是通过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但是同样也代表了成年了的体验.

*******************************************************************
威廉·布莱克的天真与想象
作者:殷效庚
威廉·布莱克(William.Black)的一生极其简单,也没有什么大书特写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他的一生便是一方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方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谈论威廉.布莱克必然要澄清有关对他的诸多猜测与指责,有人说他是疯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和散播者,像伦敦夜间人们能够听到的墓地里走出的勾小孩子灵魂的新年老人,当然,布莱克不可能如拉伯雷与阿莱丁诺一样对世俗做彻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许他是信仰的迷雾,但那也是饱蘸着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藉想象力促成的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看,他启发了爱米莉迪金森和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宁愿把他看成从 “魔鬼作坊”里冲出来的最优秀的净化知觉的学徒。

布莱克最被人们引用和传诵的,也是后代文学大家反复赞美的几首诗歌如《擦烟囱的少年》、《保姆之歌》、《病玫瑰》、《老虎的赞美诗》,皆可以看作构筑布莱克之“天国原形”的一部分,这个自比为以西结的少年,四岁就看到了宗教幻象,并且可以用一种亲喃的语言和“白色诸神”寂静的交谈,尽管世风低落,文途滞涩,但布莱克怀着极大的天真和壮丽的想象力与战斗力,投入了类似班扬和马娄的“世俗反讽”运动中。

这种文艺复兴是旨在和针对于时弊而进行的抒情与想象力神话的回归,这些人对美大加赞美,并加之比喻为自己的面具,而对尘世中的人的命运却大加伤感,并认为他们破坏了作家的“美”的面具。于是拉伯雷戴上了讽刺,班扬戴上了布道,马娄戴上了戏拟与夸张,当然还有一种惊人的反讽,而布莱克则戴上了天真。

布莱克在和他相伴一生的乡村姑娘凯瑟琳的邂逅与共处中,获悉了平民心中的童话与贞洁,并以此与自身的经验和想象作为对比,参照了很多从中世纪就开始进行和流传的童话寓言式写作,并加上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意象创造力,布莱克为我们留下了最重要的18世纪诗集《天国与地狱的婚姻—想象力的赞美诗》和《天真与经验之歌》,如果说前者是为结婚后守教的人看的,那么后者更多是小学生们的新年读物,或者圣诞老人给大家的金黄色的发光玩具。但我宁愿认为,布莱克构筑了我们世界的宏伟与庄严教堂的顶层,在那里,理想与现实的箴言熠熠闪光,时时为我们提醒着圣母般的洁净与肃穆。

布莱克从不否认自己是一个藉天真想象而进行创作的人,但同时代的人除了为他的怪异举止和热情四溢的精力而感到困惑外,还为他的面貌的高深与可敬而感到迷惑。布莱克显然不是为属他的身体命运的那个时代写作的作家一样,同阿蒂尔兰博一样,他藉一种基于神秘与梦幻经验而“对感官不同程度”的扰乱,找到了一条通向自由和赞美的 “天国诗歌”的归依与信仰。也许,这就是布莱克为我们留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与价值,布莱克“玫瑰的哭嚎”和“真理总是隐藏在疯狂的暮蔼中”的大胆语句,为我们找到了些许从“黑暗的烟囱”延伸到“玫瑰色天国”的神秘体验路途。

布莱克的关于:“在荒原尽头,手指可以触天”的诗句启发了西班牙画家格列柯和达利,在《柔软的时间》和《西班牙内战的讽喻想象》中,达利用天才的化笔表达了对这位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认同与赞美。

威廉·布莱克(Blake)(一)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一个或某些能够庇佑和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经费及展览场所的富有的慈善家,我们需要的是社会公正地对艺术的评价……当鲁本斯和凡·代克不遗余力地臆造着假想历史的拙劣艺术品,当现在的画家们用不真实的态度迎合病态的审美情趣的时候--我,布莱克,精神的王子,要用无尽的勇气审判那些所谓慈善而毁灭艺术的王子与贵族们."
今年,在伦敦举行了"威廉·布莱克作品展","克里斯蒂拍卖行"也对这位伟大的美术家、诗人的一些遗作进行了拍卖,世界又兴起了一场纪念布莱克的风潮。
与死后的兴盛相较,布莱克生前的生活与创作道路充满了失落与寂寥,他穷尽一生心力描绘着自己强烈而狂热的思想,而冷落了外面的世界--这实际也是他成功与失败的主要原因。当英国的画家们以功利心理趋从于雷诺兹和庚斯伯罗面向豪富、上流审美取向的时候,当欧洲大陆以复兴的眼光看待艺术模式的时候,布莱克以一种超乎现实的思维贯穿到他独特的艺术作品中,这种看似荒唐的、幼稚的或惶惑的以被后来艺术家热衷的隐喻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提到布莱克的名字,就会浮现出英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艺术家等一长串的概念;但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布莱克和他的一系列作品,19世纪的人们普遍忽视了显现在这位奇人身上的天才。
1757年,威廉生于一个针织袜子的小商人的家庭,他是这个家中5个孩子中的老二。由于家中的经济负担过重,不可能给予孩子全面的教育,威廉受过的所有教育只是仅仅能够读写而已;之后,老二便在家里的店面帮工。
空闲之余,布莱克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并随手按照插图绘制自己的作品。全家都很喜欢威廉的才能,教育的困乏并没有遏止他聪明才智的发挥,他写出了许多颇具天分的短诗。在14岁生日时,父亲鼓励他去做一名雕刻工匠,于是,布莱克便在手工艺匠人的指导下开始了伴随自己成长的学习。
他总是充盈着丰沛的表现欲望,希冀于自由地发散胸臆中的想象,而不屑于用时髦的色彩和造型取悦当时的审美观念。他选择了去美术学院学习,不久,他的水彩作品就在美院的画展上展出了。25岁时,他与一个名叫凯瑟琳·布歇的花店姑娘结婚,他教给她读书与写字,使她成为自己唯一的最好的助手。
他们一起编辑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并把它们结集出版。出版的方式出奇的简陋而神圣,他们采用自己仅限达到的能力--一本本地绘制、编写,并亲手给插图涂上颜色,所用的刻板均是布莱克自己雕成的铜版。这本名为《天真的歌谣》(图1插图25)的小册子当时每本售价仅为可怜的几先令,但在今天,它们的拍卖价却高达上千万英镑。尽管很辛苦,也很在意,然而夫妻俩的成果却很少有人问津,人们嘲笑着些奇怪的人和景物,用看待疯子和傻瓜的眼光看待它们的作者。
只是在数年后,布莱克终于获得了他作为艺术家的最初的声望--他为《夜思》编辑了437幅铜版蚀刻画。但以往的努力若与得到等同名望的艺术家相比,竟是如此的庞大和可悲。
布莱克由于做插图而出名,许多当时的文人便找到了他的门庭。但布莱克是一个毫不逊色于英国任何时代大文豪的诗人,他不能容忍创作的完整性因强加的劳动而受到遏制,所以他总是用自己的理解贯穿作品。这样做,使他的版画和水彩显示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也没有遇到过真正的赏识者。
布莱克的艺术里有明显的中世纪风格的影响,沉重和拘谨的画面正好与当时流行的轻快古典肖像艺术相左,因此没有多少人喜欢他为《圣经》及系列作品《上帝之书》(图2-4 插图2、7、9)和《神圣的婚礼》(图5、6插图2、21)做的插图。
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失败的经营者,这样说有着艺术与生活的双重意义:他没有子女,辛劳一世也没有积攒下多少财产留给亲人,死时还要把许多东西典质出去才凑够丧葬费;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图而不是那些难得遇到的出版商和雇主的意图创作作品,由此使他的画很难找到买主。
1805年,布莱克完成了他的长诗《密尔顿》,其中包括至今脍炙人口的《耶路撒冷》及50幅插图;1809年,他完成了《砍特波雷故事集》并将它制成铜板。他才在年轻后辈的帮助下完成了《约伯记》插图(图7《撒旦用沸水打击约伯》、图8《亚当和夏娃发现约伯的尸体》)和7幅《神曲》插图(图9《呼唤但丁的贝阿特提斯》)。
他几乎没有几个朋友,这大概是因为他有着象他的作品一样的热力与抗性。有一段时间,富斯利曾与他交好,但这位欧洲艺术界有名的学者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样式主义创作模式,两人从此分道扬镳。富斯利在许多场合经常避开布莱克,不愿与他接洽,而布莱克却总是记得这位老友,并愉快地向他问好。
布莱克是英国乃至世界走在时代前面的诗人,他用新奇的眼光看待这污秽的世界,就象孩子在用充满童稚的声音向大人讲述那些令他们汗颜或不齿的见闻(图10《尼布加尼撒》,在享尽人世间荣华富贵后,巴比伦的国王成为了兽性和狂暴的牺牲品)。在晦涩难解之外,又加入了不合事宜的因素,他的画作为一种诗作的注解和补充,也是难以索解的(图11《伟大的红龙》、图12《渎神者》),被称为"文学体"。他的作品表达了更多的哲学性和个人的宗教理解,包含着来自另一个世界变形化的感情(图13《快乐的一天》),看似漫不经心,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成绩。
后代们看待布莱克的精神世界,总是用神化和超前的语调描述他的所思所想(图14《开天辟地的时代》,使人想到了"安得禹复生,亲来重指画")。这样做固然无可厚非,但我们似乎忽视了隐藏在思考之后的一分玩世不恭的心理因素,那是那个社会强加在艺术家头上的套索--面对着它,一些人顺从,并真正成功了;一些人在反抗,他们也成功了,但这却是后人给予他们的成功,他们在生前唯一自由应用而被前者放弃了的权利,不过是讲讲真心话而已。
1827年,布莱克在潦倒中带着未完成所有《神曲》铜板稿的遗憾离开了人世,3年后,他的妻子也追随丈夫于地下,和他同穴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