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g55线路表:请问一下:唱片原版引进是正版的吗?(美卡\华纳这些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28 11:18:24

不,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经济水平文化水平地域的不同,通常港台的唱片公司会找一些内地的发行公司进行合作对其下的歌手的作品进行推广宣传和发行,所谓引进版和台外香港的原版没有太大区别的,但都是属于正版。所谓原版是不可以在大陆地区发行的,这也牵扯到对本土经济的保护,内地比较大的几家发行公司有:上海中唱 美卡音像 步升 上海声像 京文 白天鹅 顺便提一下,引进和发行有时候还并不是一个公司来做

绝对不是!

引进版就是引进版,正版就是正版.

否则价钱怎么会差那么多?!

我问一下 那到底什么是原版 什么是引进版

EMI的绝对是正版的
但是正版的必须是原版引进的
但不仅是内容的
必须是进口的
但是回很贵的

中国所谓的正版就是从正规渠道引进的盗版!看看包装就知道!~~现在我就不怎么买所谓的引进版!~~

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你们应该知道,中国引进的欧美唱片销量是没有计算到歌手的官方唱片销量里的,
我们购买了唱片对歌手的帮助顶多是增加其唱片公司的收益,他们会在将来考虑再次引进该歌手的唱片,
而歌手不会拿到引进版唱片一分的销量抽成!

中国内地由于体制的原因,不允许国外的文化单位直接在内地从事销售,所以内地一贯都是通过购买国外版权,然后报文化部门审批,然后再复制销售。并且这种复制的产品是不能跨国销售的。你们看引进版CD背后不是都写了吗,只限在中国内地港奥台除外销售。而其他地区,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发行的,就可以任意流通。国外是买不到中国内地EXPORT/IMPORT过去的CD的。

比如“美卡音像”,“京文唱片”等等,
这些在引进版的唱片背面都可以看到,
如果你们买过原版就知道,他们在背面都是直接印制唱片公司的名称,
而没有通过任何的其他发行公司或出版社,那才是真正的原版唱片。

也就是说除了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基本上全部都是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发行,比如BRITNEY属于JIVE唱片公司,一般都是由JIVE唱片公司或者JIVE唱片的母公司SONY BMG发行。而这种发行没有转让版权。并且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压盘,生产,质量有保证的。所以这些都是原版。一般称呼它们就是日本版,英国版,欧洲国际版,美国版,亚洲国际版,香港版、台湾版......

另外,内地引进的所谓正版唱片,有些地方制作得相当草率,
我甚至有在引进版的CD背面看到“PRINTED IN USA”(美国制造)的字样!!!
不知道你们对此怎么想???!

还有的引进版CD碟片上居然还有国外的原始唱片编号,这样的唱片制作够专业吗?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是“正版唱片”呢?
因为那在中国是合法的,发行商拥有版权,缴付了相关税费,
所以国家承认这类音像制品的合法性,
因此“正版”的定义就是合法的意思。
更夸张的是,大家现在所买的原盘和打口CD,因为是走私进来,
没有关税,所以国家是视他们为“盗版”唱片的,
那些可都是欧美本土制造的最原版唱片啊,
而另外一些一张售价在150左右的进口唱片,由于付了关税,
所以叫正版,而实际上和低价的原盘是没有区别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和讨论,大家可以自己判断是非。谢谢。

纠正一下:所谓原盘和打口并非大家所理解的走私唱片,实际上,它们是国外唱片公司卖不出去的积压品,后当作废旧塑料垃圾经合法的途径卖到中国来拆卸、掩埋、降解。有人说唱片上的口是咱们海关打的,其实不然,唱片上的口是在国外就打好的,以此作为垃圾的标志。广东沿海等所谓打口集散地其实就是外国的大垃圾场,只不过有人聪明,把垃圾当正常的唱片卖,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打口和原盘。——甜瓜牧羊犬

*感谢瓜瓜的发言,下面我也就此转贴一篇,有兴趣和时间的朋友或许可以获益良多:

以下是我收藏了多年的《新闻周刊》关于打口CD的新闻,

《打口产业链》

本刊记者/李剑敏

和其他“黑色经济”一样,打口这一行当一直都处于地下状态,买和卖都行踪诡异。没有人能确切说清,10年来中国究竟消化了多少打口磁带和打口CD,又有多少打口贩子由此发家致富。

当然,打口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都那么好过,它不仅要与正版、盗版一起争夺市场,还要时时提防主管部门的查禁。

>>>中国打口源头

业界公认的打口源头是:广东汕头的潮阳。广东地处中国南大门,毗邻港澳,陆地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而潮汕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海吃海、头脑活络,是做生意的好手。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塑料加工和磁带制作的需要,汕头急需大量的塑料材料。在海外有路子的人发现,他们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唱片公司的“洋垃圾”,来缓解原材料的部分压力。

国外唱片工业虽然极其发达,但也有自己的问题。唱片公司或是因为与歌手解约,或是因为仓库需要清仓,或是因为生产过剩,或是因为质量不合格,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过时”的磁带和CD需要处理。

理论上来说,这些“过时货”要么被碾碎,要么被焚毁,以杜绝它们再度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往往草草了事,只在上面打个口、扎个眼,就表明它们被“销毁”了。

本来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在美国或加拿大,回收成本可能比较高。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垃圾倾销或兜售到发展中国家,则可谓“一举两得”。于是,这些“过时货”最终并没有从物质上被完全消灭,而是被中间商运到了码头,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装箱打包,发往遥远的东欧、拉美、东南亚……还有中国。

在中国的汕头,他们的生意合伙人正在翘首以待,盼望着这些“洋垃圾”的到来。

货船到岸后,少数几个有路子的人就直接到码头上接货。然后再由这些大老板按吨卖给潮阳地区的一级批发商,中国打口的源头就在这里诞生了。

潮阳的批发商可以说是最大的获利者,因为他们是按重量买入的,最后却是按张数卖出,里面的利润差价可想而知。

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乐评人郝舫告诉记者,在打口成为一种买卖前,这些“洋垃圾”的“最终归宿”都是被送往当地的塑料加工厂。做这行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渔民,后来规模大了,有些渔民家里都置办了码头上用的运货*车。

“如果这么坚持做下来,有些人现在恐怕都成亿万富翁了。”郝舫说。

>>>地下商业王国

1992年打口生意刚兴起的时候,郝舫曾和武汉的一位朋友去过潮阳。因为他的朋友对音乐不在行,需要找个人帮他挑货。

潮阳的老板整理一番后,就诞生了中国第一批零售的打口带。当然,他们会留下一些“尖货”(好东西),像包装精美的大套古典唱片、几十张一套的米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专集,或是一些公司的全集(像著名的爵士厂牌Blue Note),要么自己收藏,要么留着等将来货不够好时,拿来配货用。

挑剩下的,就留给下一级的各地批发商,或者是亲自下去挑货的零售商。然后通过隐秘顺畅、四通八达的货运系统,发往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

就这样,这些打口贩子以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从无到有,筚路蓝缕,一手创立了一个地下商业王国。

可以算算,1柜(一个12米的集装箱)=400件=4800条=96000张CD。10年来到底有多少打口带流入了中国?就像天上的星星,谁能数得清?

以北京为例,据悉北京市面上的打口带有70%都是南方的两位批发商发的,其余30%除了零售商自己下去进货外,基本上都是从上海拿的货。经过这些中间环节后,打口带的价格直线上升,从批发商那边拿一张大概就一两块钱,但零售时往往能卖到10块以上。

原盘(没有被打口或扎眼,未伤及内容的)就更贵了,最早的时候一张平均在20块钱左右。因为打口带没有明码标价,再加上交易时的讨价还价,价格还会有变化。但扣去运费什么的,利润起码翻几番。

最早的时候,打口以磁带居多,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当时价格却高得惊人。

郝舫告诉记者,1994年涅乐队(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自杀后,他们的东西一下子奇货可居,锯得很深的,可能都会卖到七八十块钱。他自己买过两盘50块钱的磁带,都是切过的,一盘是音速青年(Sonic Youth)的《空想国》,一盘是史密斯乐队(The Smiths)的精选。

>>>“打口”:成于盗版,毁于盗版

从1998年后,打口的“黄金时代”基本过去了,其中主要是因为盗版的繁荣昌盛。有趣的是,当初打口的兴起,不能不说是托了盗版的福(因为盗版需要大量塑料原料),其后几年间还一度抢了盗版的风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甘拜下风。

郝舫说:“其实盗版既把正版的唱片工业给毁了,也把打口给灭了。”

说起盗版的兴盛,其中竟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打口的功劳。有传言说,有很多打口商后来分流做起了盗版。经过打口的洗礼后,这些人对西方流行音乐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知道乐迷们喜欢、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其盗版品种之广、数量之大,已经不是打口所能抗衡的了。

据说,这些有品位的盗版商虽然盗版范围比较小,但总是缺货,其产品的包装、工艺比中国大多数原版唱片都更专业,这让很多不大喜欢打口的白领、中产阶级能够接受。

乐迷的口味也越来越刁,而打口带基本上是大公司的大路货,偏门另类、独立厂牌的东西很少。打口做到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乐迷的需要了,生意冷清、直至今日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市面上打口带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质量却越来越好,因而与原装正版无异的原盘成了打口市场的主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有残缺的打口、扎眼“垃圾”渐渐式微,原盘才是乐迷想要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原盘,据说是因为中间商贿赂国外唱片公司的人手下留情弄出来的。

郝舫表示,去年他到美国遛了一圈,结果在一些“二手市场”上发现零零星星的有几张打口带。“把它当作一门生意来做,可能只有中国。”

考察打口这一产业在中国的萌芽,会发现偶然中有必然。当初到底是谁阴差阳错,第一个发现那些没被销毁的打口带可以拿出来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这一偶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必然性。

>>>“打口”=“需求”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国内年轻一代对于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求。但是中国在音像制品的引进和进口上至今仍然保持垄断,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至今仍是中国惟一有权进口国外正版唱片(制成品)的机构,其余单位、公司从事这项业务,都被视为非法。而中图引进的东西,很难满足中国乐迷的需要。

此外还有价格的问题。进口正版唱片大都是一百多块钱一张,引进版也要60块钱左右,这一价位是普通工薪阶层、尤其是音像制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青少年难以承受的。价格贵、品种又少,当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时,打口乃至盗版的出现和繁荣就难以避免了。

据中国音像协会统计,中国每年光碟(包括音乐、影像等)的销售量约在50亿张左右,但目前中国全部合法生产线一年的生产能力只有6亿张,此间巨大的市场空白便由打口和盗版来填补。

因此,尽管打口与盗版一样,都背上了侵犯知识产权的骂名,但打口的“廉而美”让人无法拒绝,让消费者心安理得地把一张又一张的打口带列入自己的唱片收藏中,尽管上面刻有耻辱性的标志。

打口可以说是很巧妙地钻了法律的空子。它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进入中国是合法的,但最终以音像制成品的形式在市面上出售,则是非法的。

在对打口定性时,主管部门一般都视其为盗版或走私,或是笼统地称之为非法音像出版物,但从没有界定为“打口”,处理方法也与盗版和走私一样。

据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透露,1994年以前中图也进过一批打口CD,但是此后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公司停止了这项业务。至今还有一批货在仓库里存放,不能拿出来卖。

不过,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强调:这些打口CD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也通过了审查,但价格比国外正价销售的同类产品低了很多。在性质上,中图进口的打口CD与市面上的那些是不同的。

因此,很容易在“打口”和“需求”之间划上一个等号。

至于打口(或现在的原盘)最终会不会消失,用乐评人颜峻的话来说,“只要中国音像制品的出版和进口还实行垄断和封锁,只要中国人购买力还不够强,(打口)就不会消失”。

————转载自《新闻周刊》

转贴自:http://bbs.britneysmw.com

肯定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