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耳机earpods:专线连接 {~~历史老人~~} : 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应着重注意什么?~谢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8:46:59
很遗憾``...
不过我仍然会努力~!

只是`面对古代史我茫然啊``` 我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学习入门了`这次的80分就是证明``谢谢谢老师`!(高1我从不及格)

记好笔记,上课听懂,课后多背,做好"金榜''.
以后有问题可在百度贴吧"历史老人吧''留贴.

一、中国古代史的命题特点和备考策略

中国古代史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庞杂,而在文综考试中,该部分所占分值又较多,因此,考生在进行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中,应该关注历年来中国古代史的考查情况,以其命题特点为导向,积极准备复习。

一、文综试卷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命题特点

从试卷结构来看,中国古代史的题型、分值、结构以及命题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及考查的能力要求、试卷结构等方面都相对稳定。考查的内容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综合为辅,命题的思想稳定在能力立意、现实立意和实践立意之上。具体而言: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避免了“难”题、“偏”题

近年来,文综历史卷所考内容大多是历史学科的基础、主干知识。虽然不少试题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材料,创设了新的问题情境,但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知识,依旧是来源于课本。文综卷历史部分的12道选择题,尽管有组合型选择题、否定式选择题、图片型选择题等多种形式,但基本上考查的都是课本内容,有的选择题的答案直接源于课本的表述。材料解析题尽管会选一些课本之外的材料,如2005年全国卷Ⅲ就选取了《汉书》、《三国志》等材料的引文,但答案都源于课本,略高于课本。

以全国卷Ⅰ中的选择题第18题为例:

[典型例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解析] 解题关键是要读懂两句诗,并再现相关课本内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开元年间唐朝的繁荣,“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反映的是天宝年间社会经济的萧条景象,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无疑是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启示]无论题目创设怎样的问题情景,答题的关键都是要联系课本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近几年来文综历史卷一直坚持“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基础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死记硬背所有知识点,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载体考查考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加速历史教育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向启发探究式能力培养型教学转变。2005年文综历史卷中国古代史继续体现了这一特色。

以全国卷Ⅲ的第39题为例:

[典型例题]

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是水草,冬温夏凉,直畜牧。”匈奴歇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旋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

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结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

——材料二、三据《三国志》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于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6分)

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

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

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

[解析] 这道题以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的变迁为切入点,明显地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凸显了能力考查的命题导向。回答该题第一问时,要从材料一中的匈奴歌谣中获取有用信息,再现霍去病击退匈奴的历史知识;第二问着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答案要结合两段材料谈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第三问考查了包括阅读和信息提取、处理能力,知识的迁移和重组能力、运用知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启示]考生的审题阅读能力、图表观察能力、热点透视能力、比较分析思考能力、学科综合能力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备考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训练。

3、关注时代热点,彰显人文精神

文综历史卷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突出了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的契合,对此,中国古代史的考查也不例外,如2005年北京卷就以元代的台湾版图考查了台湾问题。试题对时代热点的考查,往往具有隐性化的特色,与热点、焦点问题直接相关的问题并不多见。这样有利于避免过分突出热点,引起押题现象,也有利于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冷静辨证地看待热点。

二、2007年高考中国古代史备考策略

1、强化记忆,高度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透过试卷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史考查的最主要能力还是识记能力和再现史实的能力。历史复习最管用的方法还是做到全面复习、不留遗漏点、将课本烂熟于胸,尽量做到举一反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经常成为被考查对象,还在于它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可见,文综历史高考的成败取决于课本基础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离开基础知识,任何能力、技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所谓历史基础知识,按大纲的说明,即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显性知识,历史概念、历史基本线索、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等隐性知识。要掌握、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必须有一个踏踏实实全面复习课本的过程。对此,笔者有以下“二十四字”建议——“全面复习,步步为营;填漏补缺,准确记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

2、归纳积累,以主干知识为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历史复习还要突出主干,形成知识网络。不妨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打破章节、目录等原有的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梳理,把同类知识、相关知识,甚至是中外史知识进行重组,这点对准备考试尤为奏效。

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知识网络体系;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以历史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线的立体知识网络体系;分地域或时政热点来架构知识体系。

例如对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我们可以形成以下的知识网络:

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筑长城

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西北 东汉:班超出使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

唐朝: 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东北 元朝:设辽阳行省

明朝:设奴儿干都司

清朝: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

南部 秦朝:统一闽南越族地区

西汉: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

西汉: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唐朝: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西南 元朝:设云南行省

明朝: 实行土司制度

设贵州布政使司,局部实行改土归流

清朝:平定三藩之乱,大规模改土归流

唐朝:册命吐蕃新赞普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

西藏明朝: 设立卫所

建立僧官制度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金瓶掣签制度
设驻藏大臣

3、拓展思维,注重历史规律与认识的学习与运用

中国古代史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把握了这些规律,有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模型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分析、概括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高效率地学习的目的,更好地洞察历史内涵,把握历史脉络。中国古代史把握下列规律是必要的,且是对把握全局有帮助的: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规律与认识

(2)封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的规律与认识

(3)重要社会改革的规律与认识

(4)历次农民起义的规律与认识

(5)民族关系的规律与认识

(6)对外关系的规律与认识

(7)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认识

(8)经济制度演变的规律与认识

(9)科技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认识

4、注重能力,训练解题技巧

中国古代史的考查具有“低起点考查基本知识,高要求考查运用能力”的特点,纵观历年历史卷,都突出了学科能力(如再现历史知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比较、综合、归纳阐释等)的考核。这要求学生搞好日常训练,并要练到位,多研究高考题的设计意图、设问角度、思维训练价值等,加强对审题、解题方法、技巧和解题规范的训练,善于运用基本理论指导解题。

例如,选择题要审清4个要素,即时间、答题主体内容、条件限制、题目考查的核心。解析题要注意3个特点:一是图表数据越来越普遍,涵盖内容越来越广泛丰富,这反映信息社会的特点与要求;二是材料与填空、选择、问答各种题型融合;三是材料的内容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

此外,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训练。恰当地运用历史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卷面整洁,字迹工整,都也许能够意外提高分数。

5、应该避免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空谈能力不重基础

误区二:过细过全忽视整体

误区三:舍本求末追求综合

误区四:沉溺题海轻视思考

总之,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不能寄希望考前临时记忆、训练,而是在与平时就要不断地多记多背,多实践和摸索,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附:高三文科生如何学好文科(转)
------一位高中文科学习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建议

谁能在“会学”上取得突破,谁就能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
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明年七月。
----史平手记
也许是上帝的有意赐予,上大学前的文科学习,笔者几乎是完全*自学完成的;在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们又逼着我学会如何学习;站在中学讲坛上十多年,学生们常常用殷切的目光向我叩问:老师,怎样才能学好文科?奔走到各校指导教研工作,一个声音不时在提醒我:在错误的路上奔跑有什么用?
正是这样的经历,使我逐步形成了这样的信念: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法并坚持不懈地实践,任何学生都可以高效率地学好文科。
那么,明年就要参加高考的文科生们,你们是否已经掌握了较好的文科学习方法?
一、高三文科生,你是否会学习文科?
我曾经对高三文科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搞过专题调查,总的感觉是文科生们尚未能很好地“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安排缺乏科学性,如睡眠时间不能保证,文体活动时间被挤占,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走神”。这当然会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的提高。
第二,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如过份地依赖对教材的阅读而很少采用做笔记、卡片等更有效的文科学习方式;很少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变成了阅读就是背书,这显然不利于归纳、比较、分析和概括等学科能力的培养;对考试麻木不仁,消极应付而很少进行研究,积极应对。这种被动学习的态度与行动,显然与“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高考改革方向相悖,因而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第三,记忆方法尚未优化。毫无疑问,文科各学科“主体知识系统的基础还是必须识记的,这是学好文科的基础,也是顺利应试的前提。调查表明,无论是识记的内容还是识记的方法,文科生们都未必能很好地掌握了,这当然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也不利于备考。
简言之,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少文科生离会学习尚有不小差距。显然,谁首先在“会学”方面取得突破,谁就更有把握将自己的学习潜能转变为现实的成绩;更关键的问题是,谁现在就开始行动,谁就能笑在最后。
二、学好文科必须重视的五个基本环节
深信每个高三文科生都想走上学习的成功之路。要想走上成功路,除了具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事实上,只要是在学习,不管是否意识到,人们都在选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所用方法有优劣之分罢了。学习得法,事半功倍,不但能帮助文科生在今后的一年间顺利前行,取得优异成绩,更能成为一个人的宝贵财富而让人终身受益。
其实,达尔文早就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那么,学好高三文科有哪些方法?怎样去掌握这些方法呢?笔者以为首先必须抓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1、教材的阅读
阅读是“学习之母”。它既是学习的开端,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研究表明,阅读后的记忆率要比听讲后的记忆率高出1.66倍。
当然,看书未必是阅读,只有读懂了至少是用脑了才能算是阅读。那么,从高三文科生的角度看,应该怎样阅读文科教材?
从阅读的步骤看,首先是要经常看看目录及其教材内各章节下的子目。目录及其子目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它能体现各章节、各子目之间的关系和核心内容,因而是学习的导游图,经常加以浏览,就能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了然于胸。如阅读《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目录就不难发现编者将中国古代社会分成了六章六个阶段,其中从第二章开始分五个阶段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历史;再看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下面又设八节,实际上是从制度、政治、社会经济、疆域、民族关系和文化等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其中“大一统”的特征非常鲜明;而第五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的介绍,则是从“繁荣”的角度切入,以八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变革、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时代特征可谓是一目了然。
顺便指出,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科新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教材的改革力度也相当大,高三文科生在阅读时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因为高考将会体现这些成果。关注的最佳捷径就是钻研《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俗称“考纲”)中的“考试内容”,看看它的框架结构及重要的知识点的表述与教材有什么不同。再就是翻看新教材的目录,看看其框架结构、基本线索和重要观点有什么变化,新旧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就极为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情况。第三是关心教师及各类媒体的介绍,如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及其研究成果的正式公布,公元前841年就已经不再“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其次是在对每个章节的阅读时要重视寻找“灵魂”(或者说是“中心思想”)。社会学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因此,要多想想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内容放进教材?他想借此说明什么问题?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来说明问题的?重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养成从教材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灵魂”常常表现为是隐性知识,它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如“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就中国”就是蕴藏在中国近代八十年抗争与探索史中的历史结论,但教材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这么说;又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中共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结果,但教材也没有这么说。显然,这些都是在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且,还完全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得出更多的结论。
第三是确定并用各种标记划出学习目标,以便于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更可以明确基本的知识点。
从阅读的技巧看,要特别注意四点。
一是要重视关键词(又称段落主题句)。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
二是要善于把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如“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就可变为:中共为什么要组织战略决战(背景)?战略决战是怎样进行的(过程)?战略决战产生了什么影响(意义)?
三是如需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四是如需较长久地记住的知识,可使用“考试通过器”(又称三R体系):阅读(READ)----逐段阅读,弄明白作者在这一段中讲了什么,重点是什么。这是关键一步,必须弄懂。记录(RECOND)----对所阅读的教材有选择进行划线,或归类制表。背诵(RECITE)----对所划的东西掩卷回忆并背诵,最好是出声地背诵,背对为止。在时间分配上,背诵时间占50%较为适宜。
2、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是高效地学习新课的基础,但不少文科生对教材的预习向来是忽视的,其后果是听课时心中无数甚至于是不得要领,只得忙于生吞活剥教师讲授的东西。不搞课前预习,除了认识上的原因,时间过于紧张也是客观原因。其实,如想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并保持较高的效率就不能不重视课预习。
那么,怎样预习?建议按下列三个步骤去尝试:首先是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纵览犹如给机器上润滑油,化时不多,便可了解基本内容,明确学习方向,还易于整体地把握方向。其次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俗称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最后是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只有明确它,才有可能消除它。做好了这一切,上课时就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老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了。
在高三年级,复习恐怕是学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一环,这里的复习主要是指课后的复习。遗忘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复习则是战胜遗忘的利器,它当然也应当连续不断地进行。不过,课后复习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巩固已学过的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新的知识。
高三文科的课后复习应该怎样进行?
从复习内容的角度看,当然是要抓住“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主要学习目标(也称学习重点或主干知识)。以历史学科为例,所谓主要的学习目标,一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如鸦片战争、林则徐和《南京条约》;二是与基本线索有关的,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陈独秀的“民主”与“科学”;三是一些历史的基本结论,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等等。对非主要的学习目标要敢于忽略,千万不要试图“把书本上的东西都记住”。当然,由于是高考,所以具体的考试内容每年都有所调整,这就需要重视考纲。注意,要想事半功倍地进行高三的历史复习,就务必要重视考纲并在考纲的指导下进行,在新《考试说明》颁发之前,可以先参考2003年的《考试说明》。至于考试的“超纲”肯定不是命题的方向而只能视为是命题的失误。
复习的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是下列四种。
对平时的课后复习,通常可以重要的知识点为中心进行。
随着学习的推进,归类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的复习方法。
宏观的归类可以形成基本线索。如《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体可归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工运与共运”“殖民与反殖民”四个专题,进而形成一条主线索和三条副线索。
微观的归类则可以把相似或相近的知识集中起来,便于识记。如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关键性战役等等。
归类还可以表现为抓住一些小专题进行复习。在文综考试的背景下,这种归类方法似乎变得更为重要了。小专题复习当然意味着要把有关知识系统化、专题化。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例,它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社会科学可再分为思想、教育、文学、史学、艺术等小专题,自然科学也可再分为农、医、天、算、工程等小专题。应该强调指出,小专题复习的注意重心不应放在知识点的归类、梳理和识记上,更不要刻意在知识点上去“深挖洞”,而是要放在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上,放在对这些历史现象的探究上。要学会以小见大,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理解这些历史现象。以中国古代的教育为例,如果对私学、书院的兴衰拉线索并不能算错,但终究只是一些细小知识的堆积,意义并不大;而如果能够揭示蕴藏其后的经济、政治根源,进而理解“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它的兴衰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的发展”,那么才实现了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探讨的价值。
第三种方法是编制各类表格。它可以使重要的知识排列有序,一目了然。
第四种方法难度最大,但对发展思维能力、对于一年后的应试却是极其有效的,这就是比较的方法。高考非常重视比较,这是因为比较能力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能力,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应用能力。
那么,怎样进行比较?
首先当然要掌握与理解基本概念。
其次是要掌握比较的方法,这就要依*平时的训练。比较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人物、事件、历史概念、文化成果等均可以进行比较。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本质性的异同点找出来。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从加深记忆的角度看,成功的复习至少应当抓住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把新学的知识放入已学的知识中去考察并要努力将它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因此整理笔记和做一些卡片是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步是适当的练习。
3、听课
听课,是指倾听,是指在听的过程中用脑吸收词或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理解事实和概念,并尽量将它转化为记忆。
听课,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能否实现高效地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
要听好高三的课,应当做好下列几件事
一是要端正听课态度,这是有效听课的最重要条件。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二是要认真倾听。它包括:集中思想----要专注地听课,尤其是专注于①学习目标;②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③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三是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四是要及时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在听课问题上,要注意消除以下两种常见的坏习惯:认为课乏味或是挑剔讲课老师而不认真听,这会导致有用信息的遗漏;分心,在上课的时候“兼顾”其它学科的学习,这当然会“担惊受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4、笔记
为什么要记笔记?有研究表明,课后马上测试,一般学生能够记住老师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只能记住其中的25%,隔两周后再回忆,记住的大约只有8.4%了。
毫无疑问,记笔记有助于眼、耳、脑、手密切配合,多种器官刺激大脑,有助于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然而,笔记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与教材相比,有时会更有层次性、逻辑性,或是更显浅易懂。
一般说来,高三课的容量是比较大的。从技术角度看,宜准备专用的16K本笔记,这样就易于较为舒适而快捷地书写;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
怎样做笔记?
当然要学会预习与听课,这是记好笔记的前提。
固然要把老师的授课提纲(要点)记下来,但作为高三的课,这已不是重点。需记的重点有: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
记笔记是为了应用。笔记应多次复习,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练习
高三的特征之一就是练习多,“题海”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作为高三学生,恐怕无法回避“题海”,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高明的水手当然不会回避大海,也不会淹没在大海中。成功的高三文科生也不会只是无奈地在题海中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其中劈波斩浪,从而顺利地抵达预定的目的地。
面对浩淼“题海”,应该怎样应战?
第一是“任它长水三千里,我只取其中一勺”。换言之,我们应走“精练”之路。因此,进入高三后,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一较好的复习资料以备用。所谓“较好”,当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科学性正确无误;编写体例适合于高三的复习(至少应有同步辅导与专题辅导两个部份);内容与高考改革方向、与考纲相一致。从练习的角度看,还应该有同步练习与专题练习两个部分。有了这些资料后,就应有计划地、踏踏实实地去逐步完成。在练习问题上,切忌收集了许多资料,今天做这一份,明天做那一份,到头来就很难做到“系统”和“全面”。
第二是要重视老师布置的自行设计的

注意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