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尼龙自锁螺母:我要周瑜的简介,长一点也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11 17:27:22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名人姓名:周瑜
  出生年代:175—210
  名人职称:三国吴国名将
  名人国家:中国(吴国)

  相关介绍:

  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褪怯忻?某啾谥?健3啾谥?胶螅?荑すゴ蚰峡な敝卸炯???故瞧此廊∠铝四峡ぁK婧笾荑じ畛そ?习陡?醣福??醣钢辆┛诩?锶ǎ??蟮玫秸?鼍V荩?锶ㄍ?猓?虼酥荑ぶ坏猛送?裆?ぱ?耍?谏?∑诩渲荑ぬ嵝阉锶ㄒ?岱懒醣浮?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天生的缺陷

  事出必有因,从后来结果可回溯事实的真正原因,周瑜出身不高又缺乏领导性向。

  周瑜的出身家世不会是讹称的「四世三公」,周瑜的父亲为周异1,不过是洛阳令的中央官职,三公则专有所指2,单就汉朝来说,周瑜的祖先既未当过司徒,也未曾当过太尉或司空,根本不能说与三公世家沾边。

  真正家世出身为「四世三公」的人为袁术3,因高祖父袁安为司徒、祖父袁汤为太尉、其父袁逢为司空,所以四个世代中(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及迄其父共四世)出现过担任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的职位,故称袁术的家世为「四世三公」(另曾叔祖袁敞为司空、叔父袁隗为太傅、(兄?)袁绍又当过大将军,皆为三公高位。),门生故吏桃李遍及天下,已有累世恩德基础。

  周景及其子周忠虽曾当过太尉(同1),但周景与周瑜的关系为「从祖孙」,也就是旁系堂族,而非嫡系直属,亲族宗室若非收养、招赘及认领等,根本无法享有任何继承权。不然的话,曹操祖先有宦官收养背景4,因曹操与夏侯敦为从父兄弟,那么夏侯敦不就与曹操同样享有宦官收养背景?或者曹家的爵位(侯爵、王位及帝位)要不要考虑夏侯家来继承呢?嫡系与宗族应正名有别,亲疏不同当然待遇不同。周瑜也不必往名人宗族拉关系,周瑜之父、周瑜祖父、周瑜曾祖父及周瑜的高祖父等,都没有人当过三公,就不必往脸上贴金。何必添加家世「四世三公」云云,徒添笑柄,而且周瑜本人也未当过三公,英雄不怕出身低,就怕吹牛自抬身价。

  周异曾当过洛阳令,周瑜未能克绍箕裘,在中央政府有所发展,反倒是向从父周尚亲近5,更可证明周瑜的嫡系直属长辈默默无闻,所以周瑜得向外求助发展。不然周瑜大可藉身家庇荫,世家大族大可代代当官,有权有势,若不能从家世背景得到任何益处,周瑜的家世背景徒然无用。

  周瑜不是从领导家世出身,而是来自于被领导的背景。

  拥有资源而无法善加利用,掌握及处理的能力或有欠缺。

  孙策起兵时,周瑜提供部众、船只及粮秣6,赞助孙策作战。若以周瑜善于军事,又有补给物资,大可自行起兵,但周瑜选择送他人给兵馈粮而不自行使用,未免太令人费疑猜。刘备受人资助以成大事7、曹操亦受人支持而开创江山8,孙坚、孙策及孙权更是不断的招兵买马。周瑜既然有兵、有船及有粮,为何自行不图大事?而且周瑜还亲自参战,也不是不能力行打仗。以不自用而他送,莫非周瑜一辈子只能「助人为快乐之本」?

  几次立下大功,周瑜却被连续未受重赏录用,孙氏仲昆未免过于亏待。

  孙策时代周瑜的二次回头路:第一次周瑜参加孙策跨江攻击刘繇之役,结果事成之后,孙策叫周瑜回去「还镇丹杨」9;第二次周瑜又参加孙策的抢劫庐江之役,结果孙策又叫周瑜回去「留镇巴丘」10。周瑜全力拥戴孙策,所谓孙策的「重用」人才,竟是叫周瑜回家?难道未来前线不需要周瑜吗?举凡西征荆州的刘表,北袭许昌的曹操等,孙策或许认为周瑜留在后方最好,不必铄阵先锋。当时丹杨及巴丘亦无乱事,毋须率军镇压,反而平安无事,极适合养老休憩,孙策不知是否因周瑜战争频繁(前后各一次,共二次),怕使周瑜太累,而有意让周瑜疗养之类。

  孙权时代周瑜亦未了了:攻击江夏黄祖时,孙权命周瑜为「前部大督」11;赤壁之战,周瑜与程普同为「左右部督」12,等于是从全权负责变成分权共督,还差点因与程普不睦而几败国事。董袭讨攻鄱阳贼彭虎,孙权即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13;贺齐因讨林历山平定歙贼等,孙权立为新都太守,加偏将军14;周瑜曾讨麻保二屯及追击邓龙,但孙权无赏15,连周瑜在赤壁、乌林之战的功劳,周瑜亦未受赏。讽刺的是,因围攻南郡之战,有功获赏同升偏将军的人还有吕蒙16及韩当17,程普则拜裨将军18,周瑜才因参战南郡而得偏将军。

  领导致人而不致于人,枉费周瑜有才、有能、有兵又有粮,但是周瑜不能自行创业独霸一方,反而甘居人下宁被冷落,少封寡赏而甘之如饴。

  给兵馈粮却愿受撤军,汗马功劳反落人后,孙策及孙权屡次「重用」,周瑜丝毫无怨无尤。若是非常满意这种待遇,这只能归咎于与天俱来的缺陷:周瑜出身不高又缺乏人上人的领导性格,甘为人下人而不计较名利。

  1陈志.周瑜传。2通典。3陈志.袁绍传。4曹暪传。5陈志.周瑜传。6江表传。7陈志.先主传。8郭颁世语。9、10、11陈志.周瑜传。12陈志.吕蒙传。13陈志.董袭传。14陈志.贺齐传。15陈志.周瑜传。16陈志.吕蒙传。17陈志.韩当传。18陈志.程普传

  周瑜之死

  周瑜、程普将数万众,与曹仁隔江未战。甘宁请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益州将袭肃举军降,周瑜表以肃兵益横野中郎将吕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曹仁遣兵围甘宁,宁困急,求救于周瑜,诸将以为兵少不足分,吕蒙谓周瑜、程普曰:“留凌公绩于江陵,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瑜从之,大破仁兵于夷陵,获马三百匹而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瑜乃渡江,顿北岸,与仁相距。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二零九年)

  周瑜攻曹仁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吕范领彭泽太守;吕蒙领寻阳令。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权以妹妻备。妹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馀人,皆执刀侍立,备每入,心常凛凛。
  曹操密遣九江蒋干往说周瑜。干以才辨独步于江、淮之间,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因延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饮宴,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共生,能移其意乎?”干但笑,终无所言。还白操,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间也。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二一零年)

  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瑜上疏于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吕范亦劝留之。权以曹操在北,方当广揽英雄,不从。备还公安,久乃闻之,叹曰:“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亦虑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诚险涂,殆不免周瑜之手!”
  周瑜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政,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奋威者,孙坚弟子奋威将军、丹杨太守瑜也。周瑜还江陵为行装,于道病困,与权笺曰:“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朽矣!”卒于巴丘。权闻之哀恸,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自迎其丧于芜湖。瑜有一女、二男,权为长子登娶其女;以其男循为骑都尉,妻以女;胤为兴业都尉,妻以宗女。初,瑜见友于孙策,太夫人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 瑜

  周瑜 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此战之后,东吴进取南郡,周瑜中曹操之计,被曹仁伏兵所伤,后一直养病于柴桑。由于荆州之故,东吴曾多次与刘备发生冲突,在此期间,周瑜三次设计讨还荆州,终被诸葛亮识破,于是怒气冲犯,于公元二一〇年病逝于东吴,年仅三十五岁。

  周瑜一生虽短,然其却是少年得志。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群英会上将敌方说客玩弄于股掌之上,临敌之时挥剑扬鞭在万马军中,其所作之《长河吟》抒发了其愿如长江,东奔大海的雄心壮志,令人感慨不已。

  后人评价周郎时多说其气量狭窄,不能容物,其实不然,在诸葛亮过江联吴抗曹之际,周瑜曾遣亮之兄诸葛瑾劝其弟留在东吴,共事孙权,可见周瑜并不是妒亮之才华,而是恨其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死后,诸葛亮闻讯过江吊孝,虽说此乃政治需要,然亮言语中吐露之真情亦非虚假,所以,言:瑜,亮二人乃知音,亦不为过。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 瑜(公谨)
(175-210)东吴大将。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时有人说“曲有误,周郎顾。”好乐器。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死时叹道“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回答者:冰山剑客 - 秀才 三级 7-14 17:52

名人姓名:周瑜
出生年代:175—210
名人职称:三国吴国名将
名人国家:中国(吴国)

相关介绍:

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世代为宦。助孙权兄策创立政权,官建威中郎将,吴中人称呼为“周郎”。后克皖,与策纳大乔、小乔。策死,与张昭同辅孙权,为前部大都督。建安十三年(208年)以左督(正指挥)与刘备联军败曹操于赤壁。后病逝。精音乐,时有“曲有误,周郎顾”语。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褪怯忻?某啾谥?健3啾谥?胶螅?荑すゴ蚰峡な敝卸炯???故瞧此廊∠铝四峡ぁK婧笾荑じ畛そ?习陡?醣福??醣钢辆┛诩?锶ǎ??蟮玫秸?鼍V荩?锶ㄍ?猓?虼酥荑ぶ坏猛送?裆?ぱ?耍?谏?∑诩渲荑ぬ嵝阉锶ㄒ?岱懒醣浮?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天生的缺陷

事出必有因,从后来结果可回溯事实的真正原因,周瑜出身不高又缺乏领导性向。

周瑜的出身家世不会是讹称的「四世三公」,周瑜的父亲为周异1,不过是洛阳令的中央官职,三公则专有所指2,单就汉朝来说,周瑜的祖先既未当过司徒,也未曾当过太尉或司空,根本不能说与三公世家沾边。

真正家世出身为「四世三公」的人为袁术3,因高祖父袁安为司徒、祖父袁汤为太尉、其父袁逢为司空,所以四个世代中(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及迄其父共四世)出现过担任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的职位,故称袁术的家世为「四世三公」(另曾叔祖袁敞为司空、叔父袁隗为太傅、(兄?)袁绍又当过大将军,皆为三公高位。),门生故吏桃李遍及天下,已有累世恩德基础。

周景及其子周忠虽曾当过太尉(同1),但周景与周瑜的关系为「从祖孙」,也就是旁系堂族,而非嫡系直属,亲族宗室若非收养、招赘及认领等,根本无法享有任何继承权。不然的话,曹操祖先有宦官收养背景4,因曹操与夏侯敦为从父兄弟,那么夏侯敦不就与曹操同样享有宦官收养背景?或者曹家的爵位(侯爵、王位及帝位)要不要考虑夏侯家来继承呢?嫡系与宗族应正名有别,亲疏不同当然待遇不同。周瑜也不必往名人宗族拉关系,周瑜之父、周瑜祖父、周瑜曾祖父及周瑜的高祖父等,都没有人当过三公,就不必往脸上贴金。何必添加家世「四世三公」云云,徒添笑柄,而且周瑜本人也未当过三公,英雄不怕出身低,就怕吹牛自抬身价。

周异曾当过洛阳令,周瑜未能克绍箕裘,在中央政府有所发展,反倒是向从父周尚亲近5,更可证明周瑜的嫡系直属长辈默默无闻,所以周瑜得向外求助发展。不然周瑜大可藉身家庇荫,世家大族大可代代当官,有权有势,若不能从家世背景得到任何益处,周瑜的家世背景徒然无用。

周瑜不是从领导家世出身,而是来自于被领导的背景。

拥有资源而无法善加利用,掌握及处理的能力或有欠缺。

孙策起兵时,周瑜提供部众、船只及粮秣6,赞助孙策作战。若以周瑜善于军事,又有补给物资,大可自行起兵,但周瑜选择送他人给兵馈粮而不自行使用,未免太令人费疑猜。刘备受人资助以成大事7、曹操亦受人支持而开创江山8,孙坚、孙策及孙权更是不断的招兵买马。周瑜既然有兵、有船及有粮,为何自行不图大事?而且周瑜还亲自参战,也不是不能力行打仗。以不自用而他送,莫非周瑜一辈子只能「助人为快乐之本」?

几次立下大功,周瑜却被连续未受重赏录用,孙氏仲昆未免过于亏待。

孙策时代周瑜的二次回头路:第一次周瑜参加孙策跨江攻击刘繇之役,结果事成之后,孙策叫周瑜回去「还镇丹杨」9;第二次周瑜又参加孙策的抢劫庐江之役,结果孙策又叫周瑜回去「留镇巴丘」10。周瑜全力拥戴孙策,所谓孙策的「重用」人才,竟是叫周瑜回家?难道未来前线不需要周瑜吗?举凡西征荆州的刘表,北袭许昌的曹操等,孙策或许认为周瑜留在后方最好,不必铄阵先锋。当时丹杨及巴丘亦无乱事,毋须率军镇压,反而平安无事,极适合养老休憩,孙策不知是否因周瑜战争频繁(前后各一次,共二次),怕使周瑜太累,而有意让周瑜疗养之类。

孙权时代周瑜亦未了了:攻击江夏黄祖时,孙权命周瑜为「前部大督」11;赤壁之战,周瑜与程普同为「左右部督」12,等于是从全权负责变成分权共督,还差点因与程普不睦而几败国事。董袭讨攻鄱阳贼彭虎,孙权即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13;贺齐因讨林历山平定歙贼等,孙权立为新都太守,加偏将军14;周瑜曾讨麻保二屯及追击邓龙,但孙权无赏15,连周瑜在赤壁、乌林之战的功劳,周瑜亦未受赏。讽刺的是,因围攻南郡之战,有功获赏同升偏将军的人还有吕蒙16及韩当17,程普则拜裨将军18,周瑜才因参战南郡而得偏将军。

领导致人而不致于人,枉费周瑜有才、有能、有兵又有粮,但是周瑜不能自行创业独霸一方,反而甘居人下宁被冷落,少封寡赏而甘之如饴。

给兵馈粮却愿受撤军,汗马功劳反落人后,孙策及孙权屡次「重用」,周瑜丝毫无怨无尤。若是非常满意这种待遇,这只能归咎于与天俱来的缺陷:周瑜出身不高又缺乏人上人的领导性格,甘为人下人而不计较名利。

1陈志.周瑜传。2通典。3陈志.袁绍传。4曹暪传。5陈志.周瑜传。6江表传。7陈志.先主传。8郭颁世语。9、10、11陈志.周瑜传。12陈志.吕蒙传。13陈志.董袭传。14陈志.贺齐传。15陈志.周瑜传。16陈志.吕蒙传。17陈志.韩当传。18陈志.程普传

周瑜之死

周瑜、程普将数万众,与曹仁隔江未战。甘宁请先径进取夷陵,往,即得其城,因入守之。益州将袭肃举军降,周瑜表以肃兵益横野中郎将吕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曹仁遣兵围甘宁,宁困急,求救于周瑜,诸将以为兵少不足分,吕蒙谓周瑜、程普曰:“留凌公绩于江陵,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瑜从之,大破仁兵于夷陵,获马三百匹而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瑜乃渡江,顿北岸,与仁相距。十二月,孙权自将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不克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二零九年)

周瑜攻曹仁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程普领江夏太守,治沙羡;吕范领彭泽太守;吕蒙领寻阳令。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备立营于油口,改名公安。权以妹妻备。妹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馀人,皆执刀侍立,备每入,心常凛凛。
曹操密遣九江蒋干往说周瑜。干以才辨独步于江、淮之间,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诣瑜。瑜出迎之,立谓干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因延干,与周观营中,行视仓库、军资、器仗讫,还饮宴,示之侍者服饰珍玩之物。因谓干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共生,能移其意乎?”干但笑,终无所言。还白操,称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间也。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二一零年)

刘表故吏士多归刘备,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瑜上疏于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吕范亦劝留之。权以曹操在北,方当广揽英雄,不从。备还公安,久乃闻之,叹曰:“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亦虑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诚险涂,殆不免周瑜之手!”
周瑜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政,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奋威者,孙坚弟子奋威将军、丹杨太守瑜也。周瑜还江陵为行装,于道病困,与权笺曰:“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傥所言可采,瑜死不朽矣!”卒于巴丘。权闻之哀恸,曰:“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自迎其丧于芜湖。瑜有一女、二男,权为长子登娶其女;以其男循为骑都尉,妻以女;胤为兴业都尉,妻以宗女。初,瑜见友于孙策,太夫人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下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周 瑜

周瑜 生于公元一七五年,死于公元二一○年,东吴大将。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访庐江东南)人。出身官宦之家,仪表英俊,聪颖过人,多谋略,人称周郎。孙策死后与张昭共同辅佐孙权,任大都督。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此战之后,东吴进取南郡,周瑜中曹操之计,被曹仁伏兵所伤,后一直养病于柴桑。由于荆州之故,东吴曾多次与刘备发生冲突,在此期间,周瑜三次设计讨还荆州,终被诸葛亮识破,于是怒气冲犯,于公元二一〇年病逝于东吴,年仅三十五岁。

周瑜一生虽短,然其却是少年得志。登台号令威严,跃马勇冠三军,群英会上将敌方说客玩弄于股掌之上,临敌之时挥剑扬鞭在万马军中,其所作之《长河吟》抒发了其愿如长江,东奔大海的雄心壮志,令人感慨不已。

后人评价周郎时多说其气量狭窄,不能容物,其实不然,在诸葛亮过江联吴抗曹之际,周瑜曾遣亮之兄诸葛瑾劝其弟留在东吴,共事孙权,可见周瑜并不是妒亮之才华,而是恨其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死后,诸葛亮闻讯过江吊孝,虽说此乃政治需要,然亮言语中吐露之真情亦非虚假,所以,言:瑜,亮二人乃知音,亦不为过。

周瑜 男 3国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