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娜拉宋提查结婚日期:康熙朝皇子住的地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4/30 04:08:19

雍亲王府邸狮子园
  胤禛(1678———1735),清代皇帝,姓爱新觉罗氏,康熙皇帝第4子,年号雍正,庙号世宗,在位13年(1722———1735),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统率正红旗大营。三十七年封为贝勒,四十八年晋升雍亲王,曾多次随康熙帝巡视热河。

  坐落在山庄西北部狮子岭下的狮子园,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与山庄同时兴建,原名狮子沟花园,康熙赐名狮子园,并于康熙五十一年(1772)赐予胤禛,作为其来热河驻山庄的临时府邸。狮子园,又名小宫,当地百姓称它为四爷府。这里峰高岭峻,水碧泉清,花繁树茂,鸟唱禽鸣,景色十分优美。府园周围是用石块砌成的椭圆形的围墙,占地面积56400平方米,园内殿堂、亭院、山馆、寺庙20余处。坐南朝南的正门,斜对面旱河岸边,有座山叫乐山,这座并不高大的山,原来没有名,修建狮子园时,因园对此山,康熙帝从《论语》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典故而命名,并把园内主殿定名“乐山书院”。园内除主殿外,还建有前殿5间,胤禛题联为“日往月来明至道,花香鸟语露真机”;后殿3间。正殿之东北有殿5间,额题“片云舒卷”;有“芳兰砌”、“秋水涧”、“水情月意”、“待月亭”、“松柏室”、“忌言馆”、“妙高堂”等胜景。主殿乐山书院,匾额为康熙帝御笔所题,后经乾隆帝维修时,将芳兰砌改为“芳兰砌书院”,并亲题匾额。“妙高堂”也是康熙御笔所题,乾隆帝题联为“风吹谷面文章好,诗托峰眉气象舒”。有趣的是,在“妙高堂”下边中间这条沟与东边接连处,有三间别具一格的草房,(也称茅屋),系胤禛年赐园后居此时所营置,为的是装点园林景色,以示“尚朴”之意。民间传说乾隆生于此处,纯属无稽之谈,因为草房是康熙五十一年才有,而弘历于康熙五十已生,与草房毫无关系。

  胤禛非常珍爱狮子园,每次伴驾来热河后,除去随父亲处理政事、狩猎之外,便在这里游山乐水,饮酒弈棋。还经常恭请康熙来此巡幸进宴。据《清实录》记载,胤禛曾于康熙五十一年到六十一年先后7次请康熙到此玩乐。胤禛还把其四子弘厉、五子弘昼从京城带至此地乐山书院读书。

  雍正继位后,加封允礼为果亲王并赐居狮子园,不久病死。在雍正当朝的十三年内,一次也没有来过狮子园。乾隆三十一年因园内“墙里收燕麦,阶前长兔蔓”,已荒废不堪。乾隆下令进行一年多的时间修茸,使狮子园焕然一新。

  常王府与庄王府
  过去,承德西大街有座常王府和常王府胡同,现在称常王府小区。常王府(常,应为“瑺”)的主人名叫永瑺,是康熙16子允禄的孙子,因允禄的儿子弘普早亡,由永瑺世袭庄亲王永禄的爵位,故永瑺实为庄亲王,并非瑺王,因满人常以姓代名,所以人们误将永瑺称王,将他的府也称“常王府”。

  原常王府府址在西大街二道牌楼西,文庙尊经阁东侧。据有关史料记载,原此府建筑规模较大,分东西二处,东处系永瑺自住;西处为家人居住。乾隆四十一年(1776),经官员呈报,由乾隆皇帝御批,将西处房屋拆去,改建文庙。在三十年代,有人还见过东处的部分建筑物,当时院内有正房6间,东西配房各3间,周围有院墙紧靠红庙山山根,伪满时被热河省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占用,后又被伪海关税占用,又重建院墙,从常王府到红庙山中间形成一条胡同,人们称它为常王府胡同,沿用至今。解放后常王府地址为承德市第一区政府办公地点。后来随着城市改造的需要,此府原建筑物便逐渐消失了。

  过去承德街还有座庄王府,此府原址在现丽正门大街马路前南原二道街子的东头,有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有高大宽敞的大门楼,院内有正房12间,东西厢房各6间,门房3间,正房内有客房和书斋。院周围有高大的院墙。民国年间,此处曾经被热河省盐务督销处占用。到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二年,军阀汤玉麟统治热河时,为经济委员会占用。1933年日伪时期,是热河新报社办公地。解放后成了热河省政协办公地。后改为干部家属院。1955年热河省建制撤销后,为承德地区招待处占用,现被楼房取代。

  这座庄王府的主人是否是康熙帝16皇子允禄,还是其他人?因在雍正元年(1723),允禄奉旨过继庄亲王博果铎后嗣,博果铎是皇太子第5子硕塞的儿子,当时被封为承泽亲王,到博果铎这代改为庄亲王。从硕塞到清亡,其世袭11代亲王,硕塞这支除他本人是承泽亲王外,有10代世袭庄亲王。由此看来,也有可能是庄亲王允禄将西大街的庄王府让给了永瑺,在这里另建了这座庄王府,或者还有另外一位庄王在此居住,哪种情况属实,只有待查再定。

  为开仁寺书写碑文的诚亲王允祉
  诚亲王允祉(1677———1732),姓爱新觉罗氏,系康熙帝第3子,曾多次伴驾巡幸热河,并在承德建有府邸。

  允祉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帝征噶尔丹,率镶红旗大营参战,战功显赫,受封诚郡王。康熙四十七年其兄允褆因未当上皇太子,而嫉妒不满其弟允礽立为太子。允褆迷信“魇胜”巫术,做了个小面人,写上允礽的名字及生辰八字,在念咒语的同时,对小面人进行针刺、刀砍、火烧、水烫,企图把允礽咒死,自己取代太子。没想到这个事却被其三弟允祉发现了,并向康熙皇帝进行了告发,康熙极为气愤,夺去了允褆的爵位,被长期幽禁。由于允祉揭发此事有功,被授予诚亲王。

  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皇帝亲谕詹事房派员来热河建造了开仁寺。据《承德府志》记载:“在府治二道街,康熙五十年建,圣祖赐额开仁寺。乾隆二十八年奉敕重建。自南而北有门殿、正殿、后殿。正殿及后殿两侧有配殿。正殿供奉关公像,殿檐上悬有“忠义”二字匾额;北向供奉观音菩萨像,额曰“妙观”;后殿供奉如来、文殊、普贤,额曰“雪山正气”,圣祖御书,有石碑一座,詹事房少詹事蒋廷锡撰文,诚亲王允祉书。”

  诚亲王允祉亲书的碑文,其字体为楷体,字形苍劲有力,笔锋流畅清秀,颇受后人赞赏和临摹习字。诚亲王允祉精通历法、数学,曾受康熙之命,编辑《律历渊源》、《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帝继位后,因与二弟允礽关系密切,命其守护景陵。雍正六年(1728),因向下属索贿之罪,被降为诚郡王。雍正八年因对允祥(康熙帝13子)病丧无戚容,被削职禁锢。雍正十年(1732),死于囚所,享年五十五岁。

  诚亲王允祉在承德街的府址,是在原二道街子东头,一座坐东朝西的四合院,院前有高大的门楼,院内有正房和东西厢房20余间。此院在民国年间已被改建,日伪时期是物资仓库,后全部被拆除。

  七王府不是“齐王府”
  七王,即淳亲王允佑(1680———1729),姓爱新觉罗氏,系康熙帝的第7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帝亲征噶尔丹,统率镶黄旗大营,因作战有功,加封贝勒,四十八年,晋封淳郡王,曾受命管理正蓝旗事务。雍正继位后加封为淳亲王。雍正七年(1729),病逝,年仅49岁。

  淳亲王允佑在承德的府邸,人称七王府,也称七爷府,过去有人将此府误称“齐王府”;也有的将民国年间与他府毗邻的戚道尹府,说成七王府,这可能是因为“七”与“齐”、“戚”谐音所致。七王府原址在市内前二道街子路北,是座标准的四合院,院内有房屋30余间,在民国年间已被分隔为民宅,解放后仍为民宅,几年前被拆除建楼。

  淳亲王允佑的五哥恒亲王允祺在承德也建有府邸。恒亲王允祺(1679———1732),系康熙帝第5子,人称五爷。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帝亲征噶尔丹,统率正黄旗大营,四十八年,受封恒亲王。雍正十年(1732)病逝,享年五十三岁。过去承德街人习惯称“五爷府”为“老五爷府”。此府原址在原粮市北山,即现在粮食北山小区东边,也是一座四合院,有门楼和高大的院墙,门前有两棵古槐,院内有房屋40余间。此处在民国年间院内房屋改为民宅,并被分隔开几个小院。院前的两棵古槐和房后的几棵大杨树也早被砍伐。这座府邸与其它府邸确有不同处,它位于市内西北部最高处,居高临下,地势优越,站在门前往前看,可看到西大街买卖店铺和来往车辆行人;往南看可看到僧冠帽和魁星楼;往东可眺望避暑山庄,有人称这里是块“风水宝地”,看来并不过份。

  一般皇子没有长大的时候都是与额娘,也就是母亲住在一起的,长大成人有了封号就可以离开皇宫也在京城附近居住,被封为王了,就有了自己的封地,那就可以去自己的封地居住,要是被封为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那就必须住在东宫,所以太子一般又被叫着东宫之首~~~~

我不太清楚 对不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