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雅山公园:汾猪是一种什么动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9 19:55:07
汾猪是一种什么动物

猪的品种,本地品种主要有大耳花猪(属华中型)和小耳黑猪(属华南型)两种。在地理环境和饲养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前者又分为“大朗猪”和“大汾猪”两种。建国后,引进外地良种猪品种繁多,主要有约克夏、盘克夏、英国大白猪、兰德瑞斯、锦州黑、美国的杜洛克、国内长白、三江白、本地大花白等。

养猪是农户最通常的家庭副业。清朝中叶,大岭山、大朗、大汾、新村、牛山、企石、塘厦、横沥等地的圩市,已有猪苗市场,称猪仔圩。民国l 8年(1929年)中山大学农学院 在《广东农业调查》中载:“东莞以养猪为普遍,为农家必有之副业。计全县所养之猪,除供境内宰食外,并出口约八千头左右。”在那时,农民为处理糠、糟、瓜、菜和积累一笔钱以备急需之用,年中多养肉猪一二头。也有利用酒糟和豆腐渣而多养猪的。l937年,东莞养猪为l0万头,在珠江三角洲13县中,仅次于新会、三水、番禺而与开平并列第四。1944年,据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经济系材料,东莞养猪184401头。1948年上半年,东莞县农业推广所的估数是35430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对生猪饲养十分重视,发展很快。1949年末生猪饲养量147300头,1953年增至243000头,增长65%。农业合作化期间,贯彻“私有,私养、公助”为主,有条件发展集体养猪。1956年开始实行生猪派购派养,集体部分购六留四,社员部分购七留三,在一些高级社中开始建立集体养猪场。同时县人民政府订出两条优待养猪户的办法:1.农民卖猪给国家,每头可留肉5公斤,发给购肉证,半年内通用;2.农民将生猪运到收购站,如因路远需在路上煮食的,给予适当补贴。由于粮食统购统销和土地入社,农民养猪的饲料问题遇到困难。农业畜牧部门全面推广水浮莲、假水仙等高产水生饲料,推广发酵和青贮饲料技术。为解决种苗问题,县建立了猪苗基地,计有大汾、新村、牛山、樟罗、樟洋、横岗、大迳、榕龙、金桔、连平等10个乡的31个农业社,总农户7162户,共饲养繁殖种猪5564头,占全县种猪的25%。1954年7月,首次引进英国良种约克夏公猪2头,放在鸦叫尾农场培育,为改良本县地方猪种开创了先例。

1958年,在“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中,农民私养猪被全部折价归队,原来以“私养为主”的方针被“公养为主”所代替,同年5月,全县建立起小商贩畜牧农场11个。11月29日在大朗召开畜牧业“大跃进”会议,提出“养猪大如象”、“卫星冲上嫦娥殿”等口号,各地出现了办大型猪场,开山洞养猪,推行蔗渣、谷壳、花生壳、牛屎、塘泥、泥炭 土喂猪的做法,继而出现割尾巴、割猪耳、割甲状腺和注射牛奶、花生油等各种违反科学的“养猪催肥法”。1959年l0月,毛泽东《关于养猪的一封信》发表,提出“猪为六畜之首”,对养猪更是大抓特抓。猪苗不够,就实行“逢女(雌性猪)必留”,“15公斤猪女也配种”,外地采购的猪苗,远途运输,死亡率很高,经济损失严重。饲养一年,不够50公斤毛重的“石头猪”几乎占收购量的10%。到1960年全县生猪饲养量下降到168248头,比公社化前的1957年下降44%。1961年在纠正浮夸风、“共产风”的“左”倾错误中,养猪政策调整为“公养为主,公养私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绝大部分养猪场实行定额包工管理。私人养猪方面,自留肉由过去三成增加到四成。解散集体饭堂,给社员分回口粮自留地(饲料地),并控制了猪瘟、猪丹毒、猪肺疫这三大传染病,开展生猪保险服务,生猪饲养量逐年回升。1965年,发展到640968头,比1960年增加47万多头,增长2.8倍。

“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仍执行“公养私养并举”,但从1968年开始,生猪派购政策从过去“购六留四”改为“六三一”,即农民上市一头猪,国家收购六成,集体留肉三成,个人留肉一成。“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开展母猪人工配种、促进杂交优势利用方面,有较显著效果。据统计,1973年“全县已建立母猪人工授精配种站18个,品种有约克夏、英国大白猪、锦州黑和本地大花白、兰德瑞斯,良种公猪70头,良种母猪120头,当年杂交肉猪占肉猪饲养量的70%以上,并改进了肉猪的品质。l一10月生猪上市平均毛重达78公3斤,对比开展杂交改良前的1965年每头增重15.1公斤,增24.1%”。l975年食品部门增办6个土种母猪场,共饲养本地母猪281头以提纯复壮本地母猪。后来又收回了农民的自留地,关闭了农贸市场。集体养猪“围绕以粮为纲”为目的,主要为了积肥,忽视经济效益。1969年虽然总饲养量达到农业人口一人一猪,一亩一猪,但饲料不足,管理不善,出栏率逐年下降。据对具有传统养猪习惯的大朗求富路大队的调查,1965年出栏率105.4%,1967年93.1%,1969年75.8%,1970年63.6%。以1970年对比1965年,平均每头猪的出栏饲养时间延长40%,仅1971年底至1972年初,全县处理“石头猪”达2万多头。养猪严重亏本,集体猪场纷纷解散,至1974年全县解散猪场328个,处于解散边缘1527个,办得较好的只有1738个,不够生产队数的一半;集体母猪存栏15227头,比1970年减少31991头。1966—1976年生猪饲养量年递增5.6%。

1978年后,养猪政策有了重大改变,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生产队集体猪场解散,改由各家各户承包或给专业户养猪。从1985年1月1日起,国家取消生猪派购政策,实行议购议销,增加养猪户利益。同时大力推行科学养猪:实行生猪保健;由25个公猪人工配种站饲养瘦肉型良种公猪251头。为全市大部分母猪配种;70%养猪户使用混合饲料。这时期私人养猪发展较快,1964—1978年共15年,社员私人养猪平均每年560422头,平均每年上市217556头;而1979一1987年9年,私人养猪平均每年736204头,上市328115头,对比分别增长31.5%和50.8%。1987年,瘦肉型猪饲养量44000头,上市16631头,分别比1986年增长47.3%和48.9%;提供出口的商品猪15273头,创汇123.18万美元,比1986年增长146.4%。

猪的品种,本地品种主要有大耳花猪(属华中型)和小耳黑猪(属华南型)两种。在地理环境和饲养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前者又分为“大朗猪”和“大汾猪”两种。建国后,引进外地良种猪品种繁多,主要有约克夏、盘克夏、英国大白猪、兰德瑞斯、锦州黑、美国的杜洛克、国内长白、三江白、本地大花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