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简称:医药级维生素C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6:29:56
最近看了牛尔老师写的美容书,上面有提到 医药级维生素C 那 医药级维生素C是不是就是药店里卖的普通VC?

应该不是..要不然它就不会分医药级维生素c和维生素c了
医药级维生素c应该是根据疾病所需而合成的复合维生素

差不多就这样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在中国其实是一样的,你可以放心使用。

是的

(一)、维生素C的结构与性质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化学名称为:L-3-氧代苏己糖醛酸内酯,分子式为 C6H8O6 ,相对分子质量: 176.13。它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不溶于脂溶剂中。自然界存在两种形式的维生素C:抗坏血酸(还原型VC)和脱氢抗坏血酸(氧化型DHVC), 抗坏血酸易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脱氢抗坏血酸又易还原成抗坏血酸。两种天然形式都可被人体利用,体内也能有效地利用两种合成的L-抗坏血酸。

1903~1913年科学家发现坏血病系由缺乏某种维生素所致;1918~1925年由柠檬汁中提出具抗坏血酸的浓缩物, 并确定维生素的基本性质;1928年由肾上腺、桔子及白菜内提出具抗坏血酸作用的维生素C纯品;1933年确定其分子结构并进行了合成。

图1 维生素C的构造式及其氧化还原

许多动物能合成维生素C,但人、猴及豚鼠不能合成,需要从外界摄取,它很容易氧化,加热、暴露于空气中,碱性溶液及金属离子Cu2+、Fe3+,都能加速其氧化。维生素C氧化为DHVC,这一反应为可逆的,因此在体内形成氧化还原系统,然后再由DHVC氧化到二酮古洛糖酸、草酸等。

(二)、服用维生素C的作用

①.作抗氧化剂,保护人体免受自由基的危害。 ②.有助巩固细胞组织,强健骨骼及牙齿。

③.有助增强免疫系统,预防疾病。 ④.有助胶原蛋白的形成。

⑤.预防坏血病。 ⑥.有助于伤口实愈合。

水溶性的维生素C、B等很容易随尿排泄掉,不易在体内蓄积,所以除非吃太大的量,一般认为中毒的机会相对脂溶性维生素来说中毒机率要小,例如:维生素C服用量超过4克/天(用药量相当于每天吃掉半瓶维生素C)会引起尿道结石。

注意:维生素C片剂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或放在潮湿地方,会使药片变黄,影响药效,甚至分解成有害物质,因此,家中不宜久存维生素C片,片剂色泽变黄后不宜服用。VC片应装在棕色玻璃瓶中,避光密闭干燥处保存,每次取出片剂后将其瓶盖拧紧。

特别注意: 维生素C不能与虾等软壳类海鲜同吃。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虾等软壳类食物含有大量浓度较高的钾砷化合物。这种物质食入体内,本身对人体并无毒害作用,但是,在服用“维生素C”之后,由于化学作用,使原来无毒的砷酸酐转变为有毒的亚砷酸酐(As2O3),这就是人们俗称的砒霜!大量海鲜+大量维生素C=砒霜。

(三)、维生素C的代谢

维生素C在体内的保存率与剂量有关,剂量有关,剂量愈小,在体内保存率愈高,可以完全不从尿排出。摄取100mg,可以完全保留在体内。180mg时保留76%,1.5g,保留50%,大剂量时未被吸收者残留在肠内,影响渗透压,可引起腹泻。在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体库为1500mg,其大小不随身体大小而变化,分布在体内水溶液部分,以肾上腺、胰、脾、唾液及睾丸的浓度最高。维生素C缺乏时,浓度下降。

当大量的维生素C摄入后,体库饱和,从尿中的排出,在血浆维生素C浓度低时,肾小管可将其吸收,血浆浓度升高到1.4mg%,肾小管不再吸收,以防止血浆浓度再上升,从尿中排出。有科学家认为最大的体库,应为所有组织达到饱和状态,即每日300~600mg,即可达到这种水平,体库存为5g。人类维生素C的排出途径主要为尿,大便中维生素C及通过呼吸道(以CO2形式)排出均甚少。

(四)、维生素C的理功能

(1)氧化还原作用: 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与DHVC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巯基(—SH)/双硫键(—S—S—)系统相联系。因此维生素C可使体内—SH水平提高。维生素C在体内可能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有些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损害,都涉及到自由基的作用,如氧、臭氧、二氧化氮、洒精、四氯化碳及抗癌药中的阿拉霉素对心脏的损伤。维生素C作为体内水溶性的抗氧化剂,可与脂溶性抗氧化剂有协同作用,可能在防止脂类过氧化作用上起一定的作用、人眼晶体在光的作用下,也可产生O2的自由基,可能为白内障产生的原因。这些自由基在正常情况下为体内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麦胱甘肽所清除、所以大量的维生素C可以阻止这种过氧化作用的破坏。

(2)维生素C对胶原蛋白合成的有影响,能促进伤口愈合。

(3)维生素C与某些药物代谢的关系:

①维生素C对肝微粒体酶系统的影响;一些脂溶性药物在肝微粒体酶系统作用下,进行羧基化及去四基化,成为极性化合物后,易于从胆汁及尿中排出解毒。维生素C缺乏的程度尚未达到体重下降时,微粒体中羟基化酶系统的活力已下降,其中以细胞色素还原酶的减少最多,约减85%,补充维生素C后,组织中维生素C量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但酶活力恢复较慢。

②对组胺的作用:维生素C影响组胺的分解代谢,因此有去组胺的作用。

③防止联苯胺、萘胺及亚硝盐的致癌作用:合成4-氨基联苯胺及2-萘胺的工人易患膀胱癌。因而怀疑这些物质的代谢产物,如邻羧或羟胺基的化合物,在尿中可能为膀胱的致癌物质,食物中色氨酸某些代谢产物,移植于小鼠膀胱中,也容易生癌。这些代谢物质容易氧化生成致癌物质,但若同时有一定量维生素C存在时,可以阻止其氧化。例如将羧基β苯胺的饱和溶液保温2小时,可迅速氧化,但与20mg%维生素C一起保温,可以防止其氧化。如每人每日摄取量300mg时,尿中维生素C含量为4~5mg%,可防止这些代谢物氧化。

众所周知,亚硝胺对动物有致癌作用,加工腊肠添加亚硝酸盐以使其色红,食物中的硝酸盐经过微生物作用可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以与仲或叔胺作用,在胃中形成亚硝胺,这类物质有致癌作用。在食物添加剂及杀剂中常含有这些胺类。维生素C可与胺竞争,与亚硝酸盐作用,因而阻止亚硝胺的产生。但它须与亚硝酸盐同时存在于胃中,其浓度唯分子量计,应为亚硝酸盐的2倍。

④与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的关系:酪氨酸为非必需的氨基酸,可以由苯丙氨酸羟化转变而来。这个羧化过程中需要四氢喋啶参加,但逐渐氧化失去作用,维生素C及NADPH将其还原,恢复其作用。

(4)维生素C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心肌维生素C含量很少,但血管丰富,维生素C可由白细胞供给,心肌梗塞病人,在发作后12小时内,白细胞中维生素C降到低水平,大剂量注射维生素C可降低急性克山病人的死亡率。

五、维生素C来源

新鲜植物中维生素C较多,由于植物中的有机酸及其他抗氧化剂可以保护它免于破坏。在烹调与储存过程中容易损失,新鲜土豆,维生素C含量较多,储存4个月,仅剩1/2量,绿叶蔬菜更易损失,菠菜储存2日后,损失2/3。中国的烹调方法,其保存率在50~70%。维生素C以药片方式补充的效果比从膳食中摄取者的效果要差一些,组织中维生素C浓度要小一些。由于组织对维生素C摄取量有限,多次服用的效果比一次口服同样剂量的效果要好。

六、需要量及大剂量的副作用

根据英国的试验维生素C最低需要量为每日10mg,可预防坏血病的发生,但对于供应量的意见分歧较大。有人认为体库为1500mg,每日转换率为3%,供应量应为45mg。我国曾对56名维生素C营养情况不良青年进行10周不同维生素C剂量的补充,测定血浆、白细胞及尿维生素C浓度。根据这三个指标,供应量为70mg,可以保证机体维生素C营养比较充裕,血浆维生素C约为0.8mg%,白细胞维生素C28mg以上,尿排出量不高,机体能充分利用,浪费较少。

由于上述的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临床上有时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人体服用后,副作用不大。有人认为草酸为维生素C代谢的产物,从尿中排出,可能与钙生成草酸钙而形成尿结石,但维生素C摄取量低于4g时,尿中草酸量并不增加、此或由于维生素C排出量增多时,使尿的酸性增加,则草酸钙溶解度易形成这二种结石,也易激发痛风。在体外试验时未加盐酸,尚不能说明胃中的情况。在各类型的维生素B12中,只有水钴胺素可被维生素C破坏,但它在生物体内含量不多,所以维生素C对维生素B12影响,在体内不很大。但在某些疾病时,水钴胺素为储存的主要形式,维生素C可能对维生素B12有不利的影响。动物吃高糖饲料时,大剂量维生素C使血、尿及肝中DHVC含量明显增加,可导致动物死亡。大量注射DHVC,使胰岛上的β-细胞退化,血糖增高。吃高谷类膳的人,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后,也可使血中DHVC增加。膳食中以蛋白质代替一部分糖时(如15%酪蛋白膳),则无此现象,所以吃普通膳食时,无此副作用。

大剂量维生素C可能增加机体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人服用5~10g维生素C时,不能吸收,由便排出,以致恶心呕吐。骤然停服大剂量,体内代谢仍停留在高水平,较快地将储存量用光。若母鼠在怀孕及哺乳期都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子鼠断乳后,喂无维生素C饲料,维生素C缺乏症状及死亡的出现时间比一般豚鼠要早一些。所以若停服维生素C或减低剂量时,应当逐渐地减少,使机体有适应过程

本网上提供的用药量数据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