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影音先锋avz:“汗”有几种读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5 10:58:13

部首:氵  部外笔画:3   总笔画:6

[hàn ]    1.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水。~流浃背。

2.出汗,使出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马功劳。~牛充栋。

[hán ]    〔可(kè)~〕可汗,又称大汗,简称汗,源于王朝、神灵和上天,阿尔泰语系民族对首领的尊称,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记载于《宋书》,类似于汉字的天子;



汗 hàn

基本字义

1. 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水。~流浃背。

2. 出汗,使出汗:~颜(因羞惭而出汗;泛指惭愧)。~马功劳。~牛充栋。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2.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汗,身液也。--《说文》

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

五藏化液心为汗。--《宣明五气篇》

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汉书·刘向传》

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释名·释衣服》

汗出浃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与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样子);汗星(细小的汗珠);汗迹(汗水的痕迹)。

4.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如:汗筒(古人用竹筒书写,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称为汗筒,也称汗青);汗竹(借指史籍、书册);汗青头白(书成人老)。

5. 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维 han]。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末尾。

〈动〉

1. 出汗;使出汗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又如:汗下(汗流下来);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样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脱(出汗失水而虚脱)。

3. 另见 hán



“汗” 字有3个读音:hàn、hán和gān。


I
hàn
1. 人和高等动物汗腺排出的液体。
《易‧涣》:“涣汗其大号。”
孔颖达疏:“人遇险阻,惊怖而劳,汗从体出。”
《关尹子‧八筹》:“心悲物泪出,心愧物汗出。”
南朝宋谢惠连《捣衣》诗:“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
後蜀阎选《临江仙》词:“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
张恨水《啼笑因缘》第十七回:“伤风的毛病,只要多出一点儿汗,那就自然会好的。”
2.出汗;使出汗。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宋蘇轼《圣散子叙》:“自古论病,惟伤寒最为危急,其表裏虚实,日数证候,应汗应下,差之毫釐,辄至不救。”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又阅旧稿,一读一汗。读竟,重衣尽溼。”
3.指青竹被火烤後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乾青竹之水分。
《太平御览》卷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刘向《别录》曰:‘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汗也。”参见“汗竹”、“汗青”。
4.汗湿。
曹禺《雷雨》第三幕:“他光着脚,穿一件白汗衫,已经汗透了,贴在身上。”
5.通“旱”。
《灵枢经‧九宫八风》:“太一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以其日风雨则吉,岁美民安少病矣。先之则多雨,後之则多汗。”
6.焊接。今作“焊”。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唐颜师古注:“胡桐亦似桐,不类桑也。虫食其树而沫出下流者,俗名为胡桐泪,言似眼泪也。可以汗金银也,今工匠皆用之。”
7.姓。
战国时有汗明。见《战国策‧楚策四》。
II
hán
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广韵‧平寒》:“汗,可汗。蕃王称。”
《清史稿‧藩部传四‧土谢图汗》:“咸丰四年,土谢图汗、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郤之。”
阎崇年《弩尔哈赤传》第十二章:“诸贝勒大臣在汗的家裏宴会、集议国事时,大福晋饰金佩珠、锦缎妆扮,倾视大贝勒。”
III
gān
古地名用字。
汉置馀汗县。在今江西省余干县境。
《旧唐书‧地理志三》:“汉馀干县属豫章郡,古所谓汗越也。汗音干。
隋朝去‘水’旁。”

汗.出汗
汗,大汗(韩).成吉思汗

汗 流汗 第四声
汗 大汗(少数民族首领名称) 第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