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4g信号差:请大家一起帮忙寻找<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译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1 23:04:47
一定要白话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沙白似雪,受降城外月光如霜。不知何处吹起了芦笛,征人整个夜里都在遥望家乡。
疑难点注释:①李益(748—829),字君虞,凉州姑藏(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早期诗风类“十才子”,以五律见长,《喜见外第又言别》是其代表作。中期处军旅中达二十六年之久,多写边塞题材,艺术成就臻于颠峰。受降城:在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州治所在地回乐县。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经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为“受降城”。 ②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 ③芦管:即题中之“笛”。
赏析点拨: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烽前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独辟蹊径,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宋景元《辋师园唐诗笺》评道:“蕴藉宛转,乐府绝唱。”由于这首诗的出色的艺术成就,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