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ssy潮牌站:橘化为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校问答 时间:2024/05/02 04:39:27
谁可以告诉我答案啊 请简短 清晰

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怎样体现物种的多样性呢,“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这就是需要变异,物种在进化的时候,有时候会产生变异,变异提高了物种的多样性,在遗传算法中,变异使解变多,变杂,尽可能使算法遍历到求解区间的所有解。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好的物种只能生存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自然环境给予物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生态环境条件即物种形成的地理、气候、水质、土壤、生物链是物种成型的前提和关键,万物都是环境的产物,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物种自然会存在差异。
如人参,其最佳的气候质量为:种植的海拔高度为700――800米,年降水量700――800mm,空气相对湿度70%,最热月温度为20—21oC,无霜期155天以上等[1]。在药用植物的种植中,随着自然条件的变迁以及异地引种、驯化家养,特别是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得传统的中药品种原有的生态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从而导致了“物虽非伪,而种则殊矣,药性异矣”。不同的药材原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及积累活性药物成分所要求的生态质量是不同的,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喜水,有的耐旱等。从而只有在某一特定的生态质量环境下,才有可能生产出药性和药效不变的中药材,离开这一环境必然会导致中药材的药性和药效的改变,甚至生长发育不良以至死亡。如人参,以吉林的品质最佳,三七,以云南的最好,即是这个原因。

楼上的真搞笑,问题都没看清楚就开始长篇大论……人家问的是橘和桔,不是橘和枳。

许慎《说文解字》中给“橘”字的定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出产的橘子、柑橘、橘柚之类的果实,亦即屈原《橘颂》中所说“生于江南,受命不迁”的水果。而“桔”的定义则是一种草药,就是“桔梗”,段玉裁在注释中还补充说有一种建筑用的直木也叫做“桔”,但总之和“橘”不是混为一谈的。

至于民间什么时候开始用“桔”来借代“橘”就不得而知了,但确实是有严格界限的,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说:桔者小而甘,曰松皮,桔皮红不粘肉。——就是说,红色而小、圆的就叫“桔”;椭圆而黄色的就叫“橘”。这也就是为什么只能说“桔红色”“橘黄色”而不能反过来的原因了。

至今在巴蜀一代盛产柑橘之地都仍有“红桔”“柑橘”之严格区分。

楼主若是想问“何时”,恐怕相当难考证,可以肯定的是清朝以前就有这种变化了。至于原因,则应该是民间为了对“橘”这样一个广泛的概念进行细化分类时,寻找来的一个借字,这也是汉语中常用的“假借”的用字方法,六书之一。